徒手相搏的历史发展研究
2012-09-27刘宇峰
张 华 刘宇峰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徒手相搏的历史发展研究
张 华 刘宇峰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文章以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徒手相搏的不同名称为主要线索,罗列、整理徒手相搏的发展历史,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自徒手相搏起源以后,徒手相搏在先秦时期出现了手搏、角力、相搏,徒搏技术已有一定水平并且是军队训练的主要内容;秦汉三国时期徒手相搏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并将角力更名为角抵,并出现了相扑一词,汉代角抵形成三种风格;隋唐五代十国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相扑朋”、“小儿园”。宋元明清时期徒手相搏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在宋朝出现了比赛规则和裁判,在比赛技术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并且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专门组织机构。发展到了现代,徒手相搏开始进入了科学化、正规化、竞赛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徒手 相搏
1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源源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且又成为当今人们健身、防身、修身养性、自娱自乐等多功能的良好手段。
“徒手”即赤手空拳。“相”即相互,相向。“搏”《释名》云:“搏,博也,四指广博亦以击之也”。“相搏”即为两两相互斗智较力攻击对方。《通俗文》:“争倒曰相搏。”作者说其特点是“始举手击要,终在扑也”。所以徒手相搏是人和人之间在不拿武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两两相互攻击对方,直到把对方打倒或摔到为目标。徒手相搏在我国古代有不同的名称。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在形式和内容以及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现在已经逐渐成为比较成熟的运动项目。
2 徒手相搏的萌发
徒手格斗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徒手相搏开始萌发。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群生活在莽莽草原中,在六七十万年前伴随人类文明的出现,徒手相搏也开始在这时萌生和发展了。
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兽斗固然是徒手相搏萌生的原因之一,而人和人斗则是徒手相搏萌生的真正原因。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等发生争斗,到原始社会末期氏族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更加加速促进了徒手相搏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战争更加强化了人们战斗竞争的观念。
2.1 先秦时期是徒手相搏的发展阶段
人类徒手相搏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有萌芽,但形成具有一定拳搏技巧的拳击搏斗技术当开端于商周时代,并开始向前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手搏、角力、相搏三个名称,没有规则可将对方致死或至伤。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常以较武为乐,这种较武竞技娱乐活动到秦汉时发展成为角抵百戏。而以武为戏就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重视武力的风尚。使练武和娱乐相结合既增加了习武的机会又提高了武术竞技的兴趣。这一时期的徒手拳搏技巧,有较大的发展,《庄子·人间世》载:“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说明当时拳搏技术亦向多样化方向发展[1]。
这个时期的“搏”“戏”含义比较广泛,凭力气赤手把对方打倒在地或死或伤,都称为“搏”或“戏”。戏在春秋是指“角力”,角力作为徒手搏斗较量力的含义来讲,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庄子生活时代有“斗力”一词,到韩非子生活的年代才出现“角力”一语。
2.2 秦汉三国时期以后的徒手相搏开始向多样化发展
自秦汉三国开始徒手相搏由先秦时期的角力或搏在秦朝更名为角抵,主要以摔法和体力进行较量。到了汉代角抵形成三种风格(赤裸上身,着短裤,束腰带的角抵。着装的扭摔表演。戴假面具的表演。)手搏有了卞、弁的名称。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相扑”一词,从此徒手相搏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汉代的角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式也多样化,据记载汉代的角抵有三种,第一种是湖北出土的《相扑图》画面上两个壮汉正在角抵,两人都赤裸着上身,只穿着短裤,束腰带,搂抱着扭摔,旁边站有一人,手持丈,明显是裁判。第二种是着装的摔跤,这是北方民族式的摔跤法;第三种是戴假面具的摔跤表演[1]。汉代的三种角抵在其后的发展中分流了,赤裸身体的摔跤更名成了相扑。着装的北方民族式的摔跤在清朝时叫布克或布库,化装的角抵在明代后则逐步消亡。
《魏书·奚康生传》:“正光二年三月,肃宗朝灵太后于西林园,文武侍坐,酒酣迭舞次至康生,康生乃为力士舞,乃于折旋,举手踏足,瞋目颔首,为杀搏之势”。[1]其中的力士舞即为徒手拳搏的技术表演。说明徒手相搏开始向艺术化转变。
2.3 隋唐时期徒手相搏向专门化阶段发展
徒手相搏在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而武举制的创立是这一时期武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徒手相搏发展到隋唐时期是沿着汉时的两条线索发展过来的。一是观赏性的角抵,另一条是竞技性的手搏。隋唐时期角抵仍泛指杂技百戏,角力或相扑亦称为角抵,并出现了这些活动专业的组织。唐代专门的角觝组织有“相扑朋”“小儿园”,在比赛时出现了擂大鼓的开场形式。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角抵活动重新复苏而盛极一时,它的盛极大都与各朝君王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在这一时期的民间角抵活动开展很普遍,并且当时角抵比赛是以擂大鼓开场的,角抵时双方均裸露身体的一部分,并且仍以摔法为主。
这一时期的角抵活动名称有“角抵、角力、手搏、及相扑等,由史籍所载分析它们应该是同一种活动的不同名称,或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地区的不同名称。而且这时的角抵中亦用拳法,已不纯是摔法了,摔跤再加上拳打脚踢比赛便相当激烈。
唐代称相扑为角觝;“角觝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2]”唐代有了专门的摔跤组织,“相扑朋”“小儿园”等是培养包括相扑、角抵在内的杂技人才班子,其中“相扑朋”是聚集专门人才的机构。可见唐代的摔跤相扑可能已经职业化了,而且在唐代军队中也有很多角抵高手,可能唐军训练有角抵科目。
专业组织的产生和一些终身以角力为职业的角抵人的出现,标志着角力向专门化发展进了一大步,为后世相扑摔跤等徒手对抗项目的定型打下了基础。
2.4 宋元明清时期的徒手相搏进入了全面提高的阶段
表1 徒手相搏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主要发展特点
徒手相搏在这一时期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并且出现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宋朝的专门组织机构叫“内等子”,民间出现了“角抵社”。元代有“勇校署”清朝有“相扑营”)和相关的规则(宋代相扑的比赛规则叫做“社条”裁判叫做“部署”),其内容更加丰富,技术有了更大的提高,徒手相搏的各种名称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分。《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中说:“这一时期(宋元明清)北方流行摔角,南方流行相扑”。而相扑在清朝中后期得不到社会的提倡逐渐消失。
在比赛形式和技术上宋朝相扑除了男女相扑之外还出现了小儿相扑和乔相扑,当时叫做“露台争交”。清朝的布库是脱帽短袖两两相角,以摔搏仆地决胜负。两宋时期民间出现大量武术结社组织,在南宋宫廷内出现了专门训练角抵的班子“内等子”而在民间出现了“角抵社”等组织。除此以外还出现了“瓦舍、勾栏”,这些都是群众性的游戏场所,说明宋代的使拳和角抵不同,相扑比赛中不许使用拳打目的是将对方放倒。
明代的角抵活动似乎不如宋元兴盛,但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或是军队中仍有相当程度的开展。据传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尚在民间时,曾练习拳搏。传:“朱元璋未遇时,路遇滁洲陈也先,登台自称拳棒无敌,朱遂上台与之比武,俄摔也先”。这表明在拳搏中采用了摔跤的手法。《水浒传》故事虽然写的是宋代的事,但作者是明时人,应该多有作者所在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至此武术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清王室的满族对“摔跤”也十分重视。满语称“摔跤”为“布库”清代摔跤的形式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布库”,即“脱帽短袖两两相角,以摔搏仆地决胜负”,这是满蒙民族式的摔跤。另一种叫“厄特鲁”,即“袒裼而扑,虽蹶不释,必控首屈肩至地乃为胜”。这有点类似国际式摔跤,一定要肩背着地才分胜负,但是自从元、清两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对汉族采用了弱民政策,摔跤运动成为宫廷内苑和草原上练武健身的项目。
清代还有宋代相扑运动的遗留,由于得不到社会的提倡在清代盛行北方式摔跤后逐渐失传了。清时在宫中设相扑对称“善扑营”,不过从图片和有关文献记载中的描述来看,这种相扑已经类似现在的中国式摔跤和现在的发日本相扑不一样,相扑一般在我国古代的北方称角抵南方多称相扑。
2.5 徒手相搏在近现代开始进入了运动竞赛场
民国年间的武术对抗赛起源于1928年民国中央国术馆举办的“国术考试”考试中的徒手对抗有:“拳脚门”(散打)和“摔角门”,后来设计了统一的护具,还增设了“搏击”(拳击),三打两胜没有时间限制,竞赛规则比较粗糙。
新中国的徒手相搏运动不但极大的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而且促进了国际间的交往,使徒手的武术跨出了国门,走向世界,创造举世瞩目的辉煌。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我们对徒手相搏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徒手相搏在其整个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名称,并且在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自徒手相搏起源以后徒手相搏在先秦时期出现了手搏、角力、相搏,徒搏技术已有一定水平并且是军队训练的主要内容。秦汉三国时期徒手相搏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并将角力更名为角抵,并出现了相扑一词,汉代角抵形成三种风格,并有了手搏的专门记载《手搏六篇》。隋唐五代十国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相扑朋”“小儿园”。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徒手相搏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在宋朝出现了比赛规则和裁判,在比赛技术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并且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专门组织机构。发展到了现代徒手相搏开始进入了科学化,正规化,竞赛化,全面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见表 1)。
建议纵观徒手相搏发展的历史可知:踢打摔拿等徒搏技术中,唯有摔法在各个时期的徒手相搏中基本可见,又由于摔法在比赛中较其他技术有利于双方的安全,使它在徒手相搏的整个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现在对徒手相搏的研究要从摔跤入手。
[1]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角力记校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李季芳,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4]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6]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7]中国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8]盛燕茶. 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J]. 搏击·武术科学,2009(11).
[9]李正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ands Fighting
Zhang Hua Liu Yufeng
(P.E.Department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sity,Xinzhou Shanxi 034000)
Based the names changes of hand fight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ancient China,the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and fighting,and analyzes its developing fea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Since the origin of hand fighting,it was named as Shoubo,Jiaoli,Xiangbo,and other Chinese names in the period before Qin Dynasty,and its skills and techniques had been the content of military training;then,in the period of Qin and Three-county,it developed for diverse directions and its name changed from Jiaoli to Jiaodi,even had a name of Xiaongpu;and in Han Dyansty,hand fighting had formed three different styles;in Sui,Tang and Wudai period,it developed for specialty direction,and there were Xiangpu Hub and Xiangpu Park,a kind of special field for hand fighting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In the period of Song,Yuan,Ming and Qing,hand fighting had its full development period,there were rules and referees appeared for hand fighting competitions,and competitions skills had great development and each dynasty had its own department or organiz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ang fighting.Today,hand fighting has enter the period of scientific,regular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nd fighting
G85
A
1004—5643(2012)06—0033—03
1.张 华(1976~),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