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套路场地改革后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的研究
——以旋风脚720度接跌叉为例

2012-12-01薛源李野

武术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旋风体力套路

薛源 李野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武术套路场地改革后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的研究
——以旋风脚720度接跌叉为例

薛源 李野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在以往武术套路比赛中,运动员因种种原因导致跳跃动作落地不稳定,造成附加支撑或倒地是极为常见的事情。而改革后新型场地的出台使得竞技武术套路跳跃动作落地的稳定性成为了目前许多教练员、运动员高度重视的一个技术环节。文章以四川省武术队5位现役武英级运动员在竞技武术场地改革后完成“旋风脚720度——跌叉”的技术为例,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调查、分析和研究,可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更好的明确和掌握新场地跳跃动作落地的稳定性程度提供一些技术参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武术套路竞技的整体水平,对促进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科学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武术套路 场地改革 旋风脚720度接跌叉动作

随着竞技武术向国际化大舞台发展的趋势,为了更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竞技武术在各方面进一步规范化是走向奥运的必然途径:2002年新的武术竞赛规则的出台、场地的改革以及难度动作的设立(其中对难度动作的分类,共划分为A、B、C级3个等级),其目的是提高武术套路竞赛裁判的量化程度,减少裁判员的主观判断,同样也使得教练员、运动员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改革后的竞技武术套路竞赛中运动员对心理素质和体能的要求已愈来愈高,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体能是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因此,本文以“旋风脚720度——跌叉”为例,研究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改革后场地完成跳跃动作后产生落地不稳定原因而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调查、分析和研究,结出结果可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更好的明确和掌握新场地跳跃动作落地的稳定性程度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1 研究目的和对象

1.1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结果可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更好的明确和掌握新场地跳跃动作落地的稳定性程度提供一些技术参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武术套路竞技的整体水平,促进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科学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2 研究对象

四川省武术队现役武英级运动员(5人),其中4男1女。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2.2 综合分析法

根据调查结果和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问有关专家、教授、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20余人,就完成旋风脚720度——跌叉动作在场地改革后出现问题进行访谈,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4 个案分析法

(1)对旋风脚720度——跌叉技术动作进行个案分析。

(2)对旋风脚720度——跌叉在竞技武术场地改革前落地稳定性的研究。

(3)对旋风脚720度——跌叉在竞技武术场地改革后落地稳定性的研究。

2.5 数据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跳跃动作技术因素分析

跳跃动作是竞赛套路编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跳跃动作完成质量的好坏,是决定运动员整套动作的质量以及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环节。在武术套路比赛中运动员因种种原因,导致跳跃动作落地不稳,造成附加支撑后摔倒是极为常见的事情。因此经过较为系统的观察、研究、分析与调查,可把跳跃动作具体分别由:助跑、起跳、腾空、旋转与落地5个环节组成,以“旋风脚720度——跌叉”为例进行5个环节技术造成落地不稳定性的分析。

3.1.1 助跑与起跳

助跑是完成旋风脚720度——跌叉动作的准备阶段,运动员通过加速助跑使人体获得较大水平速度,并调动身体各个环节的能量,为完成技术动作创造基本条件。起跳时旋风脚是逆时针绕矢状轴旋转,双手由右上向左下再向左后上弧形摆动,左膝向左后上顶同时右脚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向左拧转起跳,以获得逆时针旋转力。根据生物力学抛射原理,人体在腾空后,则人体整个系统动量守恒,其运动轨迹将不会改变。因此助跑起跳的主要因素有身体重心的自然高度,起跳离地时的身体姿势角,手臂、和人体重心获得初速度等因素,是直接影响空中动作的完成及能否顺利落地。

3.1.2 腾空

跳跃动作若人体一旦腾空,则人体整个系统动量守恒,其重心的运动轨迹将不会改变。那么人体在空中就只能利用各肢体环节的相对运动来完成或塑造空中造型,因而它是一个可调节的变量,运动员要想很好的瞬间调整好身体平衡的状态,就必须合理利用运动中的有关力学因素,在落地前减慢角速度。旋风脚720度起跳后人体只受重力影响而处于非支撑状态的腾空阶段。旋转的快慢,腾空的高度、远度及旋的程度受初始条件的制约。理论上认为,腾空高度越高越好,旋转过程中整个身体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越好。

3.1.3 旋转

空中转体720度是整个动作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全部技术动作中最关键阶段,它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它的成败和质量不仅体现动作的难度,而且反映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运动员为完成旋风脚720度,所产生的旋转速度比原来一周要快的多,运动员击响后的空中技术对落地稳定性影响较大,由于旋风脚720度——跌叉是一个复合动作,而且环环相扣,因此,人体腾空旋转时获得一定的转动力矩,分腿晚或分腿不充分,使人体处于较高的旋转状态,落地时易造成专题过度使重心投影超出支撑面,身体失去平衡,破坏落地的连接动作。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无支撑状态的空中转动动作中,转动惯量与角速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应当在击响后改变身体姿势,有意识的做分腿动作,增大对身体纵轴的转动惯量,减少角速度,控制身体的转动,为跌叉做充分的准备。

3.1.4 落地

落地是整个动作的一个结束部分。运动员出现落地不稳也在于动作的不规范化、思想的上的不重视或对各种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特点研究不深入将直接影响到落地稳定性及优美性。影响落地跌叉落地的主要因素有落地前空间的高度、身体控制能力及运动员本身的生理结构等。因此,运动员要想很好的由快速旋转的状态进入静止平衡,必须合理运用运动中有关力学因素,在空中击响后有意识的做分腿动作,可增大对身体纵轴的转动惯量,减小角速度,控制身体的旋转。在训练中强化运动员落地站稳的意识,重视落地动作的规范化。与此同时发展腿部力量和肌肉耐力素质的训练也是决定落地稳定的核心环节。而在跌叉造型时,头部、上体的对控制身体重心,都对落地的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3.2 新场地对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影响的分析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自50年代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已达到空前的水平。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成功,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带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为了武术能够成功的进入奥运会,武术竞赛规则必须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奥运会武术比赛的要求。《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自1958年—2002年的44年间,曾经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与制定先后共出台了8个版本,而大家所熟悉的是1996年正式推行的武术套路新规则,其指定动作的设立,对促进武术套路技术向高、难、美、新方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目前,最新的武术新规则要属2002年重新修定出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行版本。新规则中除了对评分标准的变化、难度等级动作的增设、裁判职责的细化,而且还对场地也做出了改革。这将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新场地上完成跳跃动作有了新的认识。

3.2.1 以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中竞赛场地为例与新场地比较分析

通过表一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竞赛场地无论是从质地、厚度、外观与旧场地比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变,并且第一次出现了带有弹性的武术竞赛场地。这种弹性场地的出现是否会对运动员完成跳跃难度动作落地时造成严重的失误呢?

表1 新、旧场地对比分析

3.2.2 四川省武术队5位武英级运动员通过在新旧场地上影响旋风脚720度——跌叉成功率的比较分析

通过四川省武术队5位武英级运动员在新、旧竞赛场地上练习10个“旋风脚720度——跌叉”为例,进行影响成功率的分析。由图表二可以看出,在旧场地上完成10个“旋风脚720度——跌叉”,其中有2-3个是由于技术因素造成动作不能够成功完成。由图表三可以看出在新场地上练习10“旋风脚720度——跌叉”与旧场地上练习的成功率基本相同,主要还是由于技术因素造成1-2个的的失误。通过数字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新场地或旧场地上完成“旋风脚720度——跌叉”的成功率都在97%-98%。这说明新场地的改革并没有对运动员跳跃难度动作落地造成主要影响。

表2 “旋风脚720度——跌叉”成功率分析

3.3 心理因素对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的分析

新规则中难度等级的增设,使武术训练和竞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在激烈的竞赛中,运动员在完成难度动作时出现的晃动和失去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紧张所致,直接影响了技术水平的发挥。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特别是在运动员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跳跃动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而心理素质对完成跳跃动作的稳定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3.3.1 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跳跃难度动作时身心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

新规则中跳跃动作难度等级的增设,促进了武术运动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有利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增加了比赛的竞争性和公平性,同时也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压力。特别是在个人锦标赛中,每位参赛选手的技术水平、专项素质和表现力等方面都十分接近,旗鼓相当,在激烈的竞争中,紧张是普遍存在的,而紧张的实质就是人们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之下的一种适宜和不适宜的反应,不适应的紧张状态,就必然导致运动员在完成跳跃动作难度时情绪紧张,压力过大,明显出现心绪紊乱,血压增高,动作变形和不协调,稳定性下降,造成指定动作的多次晃动和失去平衡,直接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和运动成绩。

3.3.2 预防和排除紧张状态的心理训练

不适宜的紧张状态必然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正常的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出现动作晃动和跳跃动作落地的严重失误,其严重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从实战出发,加强心理稳定性的训练,努力做到预防为主,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心理方面的训练,预防和训练相结合。只有在赛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具备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比赛中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充分的发挥技术水平和人体的最大潜力取得比赛的胜利。预防和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点:

(1)提高运动员的技能和对动作的理解能力,真正的掌握动作要领。

(2)教练员应充分的了解运动员的性格和个性特点,加强相互的了解和沟通,从而增强对教练员的信任。

(3)有意识的培养运动员独立体会和掌握动作的能力,不断提高自信心。

(4)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应加强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呼吸法、注意调节法、暗示发、想象训练发和一系列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与技能,学会做好每年比赛的心理准备。

(5)合理安排赛前训练和适应性训练。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应贯穿于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应注重教练员自身能力的提高,加强有关心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和指挥才能,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科学训练方法,有计划的合理安排一系列心理训练,培养和发展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在比赛时处于最佳状态,这是现代武术训练和竞赛所必须的。

3.4 体能因素对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的分析

武术套路比赛规则在2002年进行了新的修订,这套新规则更加适应合理现代世界竞技比赛的要求,在增加套路观赏性的同时又增加了比赛的可比性。无论规则如何改变,运动员在赛场上水平的发挥一直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但是规则的改变必定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套路的编排,使之影响体力的运用。如不能合理的进行体力分配,套路中的动作难度以及演练水平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无法充分体现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3.4.1 武术套路演练时体力消耗情况

武术套路(不包括太极拳)竞赛规则规定,无论是规定套路还是自选套路,运动员必须完成至少1min20s的套路演练。这无疑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套路的供能特点来看,一套动作必须在80s完成,其所需的能量绝大部分是由无氧代谢途径供给,对肌肉无氧耐力要求很高。成套动作之末,运动员肌肉内乳酸大量堆积,致使中枢神经活动过程反射性疲劳,造成机体反射的机械性延迟,加快肌肉疲劳的出现。研究表明,武术项目中的竞赛套路特点是时间短(1min20s)、动作结构复杂、动作变化速率快、密度高、强度大,其运动强度相当于400m—800m跑,这种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极易使机体产生疲劳。

3.4.2 套路段落的编排对体力消耗的影响

为了把套路的结构分配好,运动员应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分配动作,以便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水平。根据研究、观察优秀运动员套路编排大都采用三段至两段之间的套路组合。这样编排在演练时对体力分配比之过去有更大的改善空间,使跳跃难度动作能合理的分配到整套动作之中。由于难度动作的分值占3分,如要达到满分,跳跃动作的数量一定会占据整套的相当一部分,因此在第三段甚至第四段还编排跳跃动作。由于跳跃难度动作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为了合理分配体力,大多数运动员都是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跳跃动作来编排套路,这样完成跳跃动作的稳定性则会大大提高。因此跳跃难度动作的编排对体力消耗的影响在武术套路演练中不容忽视,其编排的关键是以运动员自身的体能状况为基础,以难度动作的选择为手段,以最节省体能的方式为目的。

3.4.3 套路节奏的合理运用对体能消耗的影响

武术套路演练水平与套路节奏的掌握有非常大的关系,如体力分配不好既体现不出套路快慢节奏,又无法灵活的对体力进行调节,以至前紧后松,以至体力下降无法完成跳跃难度动作,这样会影响技术和演练水平的评分。因此运动员应该在完成难度动作的基础上把一般套路动作有序的编排,突出个人的风格及特点,这样才能在演练水平上取得高分。新规则在步型及步法上有了大的改动,不是局限在四个弓步、两个仆步、两个虚步上了,可以灵活任意编排。这样的改动对整套的负担,减少步型会减少体力的消耗,但是如果套路中没有步型、定势动作,节奏掌握不好,但如只做站立式定势,套路没有起伏,不但不利于节奏的演练,套路的内容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既要套路美观又要体力不会有太大的消耗,必须掌握好套路每个动做之间、每个组合之间的快慢缓急的运用,编排合乎武术套路风格并能体现突出自身特点的动作。所以,节奏的处理既是武术套路演练中体力调节的最佳手段,同时又能体现运动节奏的美感,在整套演练中作用很大。

3.4.4 难度动作的编排对体力消耗的影响

新的规则中难度动作分为A、B、C组,C组动作难度最大,分值也最高,一般运动员只有完成C组难度才能达到难度动作的满分。根据访问及观察,优秀运动员一般把平衡及扫转动作放在第一段起势部分。首先,是因为起势部分是运动员机体及生理状态最稳定的时段,对完成动作有利。从体力分配上来分析,平衡动作主要针对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而扫转动作运用的是运动员的协调性,这些动作不会产生乳酸堆积致使下面的跳跃难度动作无力去完成。其次,体现爆发力及力量的最大分值C组的跳跃动作,应该编排在第一段起势之后,此时运动员在做跳跃难度动作之前没有做大力量速度的运动,因此,这时运动员有充分的力量完成高难度的跳跃动作及连接。第三,抛接动作可编排在第一段起势之后跳跃动作前,也可在第二段第二个跳跃难度动作后完成,抛接动作主要体现运动员的协调性,是技术很高的动作,因此要针对运动员的个人体力编排。力量小的运动员应该编排在第一段,以避免后程体力减弱、力量减少,导致技术动作走形,不能完成动作;力量强的运动员应该编排在套路的后面,这样既不影响动作完成,对套路体力的影响也不会明显。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跳跃动作的技术因素是对完成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至关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通过对运动员具体动作规格的要领和动作路线的明确要求和分析,如:在落地过程中,要顶头、控腰、目视前方,才能有效地调节腰部紧张度,而准确地调控身体重心位置,因此基本的技术因素是贯穿于整个跳跃动作训练中的具体要求,为提高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提供了保证。

(2)四川省武术队5位现役武英级运动员在场地改革后的完成旋风脚720度——跌叉与旧场地上的成功率基本相同,说明场地的改革并没有对运动员跳跃动作的落地稳定性造成不便。

4.2 建议

(1)建议运动员在改革后的场地上加强旋风脚720度跳跃动作的相关辅助练习,增强完成动作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注意力的正确分配能力,在基本动作达到比较规范和理想的基础上在进行完整的旋风脚720度接跌叉动作练习。

(2)教练员应控制完成跳跃难度动作时的体能消耗使其减少到最低点,强调结合动作的节奏和呼吸的配合来控制整套动作的体力分配。

[1]周祖宝,陈元欣.浅析武术套路演练中的稳定性因素[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1):26-28.

[2]彭云钊,宋经保.武术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98-100.

[3]梅汉超,陈少菲.武术竞赛中“指定动作”稳定性的心理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0(2):24-26.

[4]陈建民.武术旋风脚720度接跌叉稳定性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999,3(3):29-32.

[5]朱 东,郭志禹.竞技武术C级跳跃难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9):47-50.

[6]温佐惠.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发展变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64-67.

On the Falling Stability after the Reform of Wushu Routine——Taking the 720 Degrees of Tornado Feet-Fall Fork as an Example

Xue Yuan Li Y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101)

In the former Wushu competitions,athletes causes the action of jumping up and falling to the ground unsteady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and resulting in affixture prop up or fall on the ground.But the stability that the new set of the place makes the tournament of Wushu of the action of jumping up and falling to the ground become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link that many coaches and athletes highly value.Through systematically observing,investigating,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techniques of five Wushu national class athletes of Sichuan province,the study can provide some technique references to explicit and control the stability degree of the action of jumping up and falling to the ground.It is advantageous to develop the whole level of the further exaltation Wushu tournament and have realistic meaning and guided meaning to promote scientific Wushu training.

Wushu routine place reform 720 degrees of tornado feet-fall the fork

G85

A

1004—5643(2012)06—0055—04

1.薛 源(1984~),男,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旋风体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中国超重儿童的体力活动干预研究——体力活动意向及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影响
人类的收留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