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比“能力”更重要
2012-09-26杜金山
多年来,我发现一些学校的课改,来势汹汹一阵子,遇到问题一筐子,拼命挣扎小半年,一夜又回“解放”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认为这些学校忽视了课改中最应关注的部分!其实,课改的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比方法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理论,比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改革主体的“心”。观念、理论、途径、方法共同形成改革的能力,而“心”才是改革的动力,是改革的发动机。
课改的能力取决于课改者头脑中的观念、途径和方法,是课改“工具”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课改的一般性动力,可以利用激励和约束两大常规管理机制获得,是制度、机制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课改的根本“核”动力只能来自于课改主体内心对现代教育的信念和追求,取决于教育者本身的教育良心、良知,是课改“人”的层面的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关键的问题。能力来自理性、来自头脑对现代教育观念和方法、途径的理解,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和思考获得;根本动力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的情感,需要教育现实的触动和唤醒才能获取和保持。两者相比,无论是获取的难度还是在改革中的作用,后者都远远大于前者,所以,千万不要忘了给自己的课改装上“发动机”。
动力体系建设可分外力体系和内力体系,外力属于一般性常规动力,在改革顺风顺水的时候,动力来源比较有保证,但是,当学校遭遇改革逆境和风险时,这份动力往往靠不住。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才是经得起课改艰难险阻考验的真正动力,因为它来自教育者自身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有理想追求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会在坚定的信念支持下,勇敢地走下去。两个体系都需要关注,内外动力体系的形成既有不同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两个动力体系的建设,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必须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在学校,校长是课改的主导者,但真正的主体是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师是课改的主导者,但真正的课改主体是学生。校长也好,教师也好,一定要在牢牢树立主体意识的同时,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尊重主体就不包办代替,尊重主体就要充分发挥好启动、引导作用。
是否能够真正唤醒主体,在把评价权交给主体的同时,让他们真正去选择发展目标、承担相应责任,是动力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外在动力体系是通过常规管理实现的。在管理中,评价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这既是动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者(教师)主导课改发展方向(课堂教学走向)的重要途径。课改学校必须根据自己选择或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小到大,建立起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和执行体系,即“课堂即时评价标准和执行体系”“教师教学水平、教学业绩的评价标准和执行体系”“教师业务能力和发展状况的评价标准和执行体系”。
内驱力,是课改的“核”动力,校长关注、培植和提升教师课改内驱力,教师关注、培植和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内驱力是课改学校极为重要和永恒的主题。
怎样培植和开发内驱力?唤醒教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也能够成为职业的享受者,教师不必要当蜡烛、春蚕、园丁,可以享受、可以获得,可以教学相长,不是拿把“刀”舞着“剪”只会修修剪剪的园丁,而是学生的陪伴者和守望者,是学生成长的大地、阳光和空气。唤醒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的教育才是符合规律、充满人性关怀和对学生真正负责任的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享受者,还应该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没有学生自己的真正参与,教育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是“驯兽”而不是育人,学生也将不再是成长中的生命,而只是社会和自己的工具而已。让学生知道,教师和学生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发展的共同体,学习的共同体,管理的共同体。你们不仅有学习、评价的权利,还有对自己、对同伴的责任以及开发和激励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