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构建研究
2012-09-26李诗珍
李诗珍,宁 静
(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1 引言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生产产量居全国首位,各县市的生鲜农产品种类繁多,品种各异,而且不仅仅用于自己内部供应,很多产品用于外销,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但与之相配套的冷链物流发展却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阻碍了湖北生鲜农产品发展的远途运输。本文根据湖北冷链物流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思路。基于生鲜农产品多元化的供求关系,构建了地方低端产品的“农贸对接”、区域流通产品的“农超对接”以及外销出口产品的批发型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
2 影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因素分析
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市场特点不同,其物流过程中所对应的结点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物流链。作为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一种特殊供应链形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运作更复杂。它强调一开始就进入所需要的温度环境中,且整个过程中没有或者有尽量少的停顿,直到交给最终消费者为止。这主要是由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特点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季节性和分散性、市场需求的小单位和高总量以及流通的小规模性和多主体性。
2.1 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分散性
季节性主要是指水果和蔬菜的生产、收获季节基本上是固定的。分散性则主要是指绝大多数的生鲜农产品,包括果蔬、畜禽、水产品都是由分散独立的农户生产和经营的。湖北目前农业的生产模式都是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地分割经营、个体面积小,由此形成农业生产基本单位数量巨大,而单位经营规模较小的特点。这种单打独斗的“小生产”方式加大了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难度,尤其是技术普及和推广上的困难。
2.2 市场需求的小单位和高总量
生鲜农产品是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虽然市场需求总量大,但居民单位需求量少。加上新的绿色消费观念意识逐渐增强,顾客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已由传统对“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的追求。这就要求城市建立比较完善的冷链配送体系,包括对产品质量、流通时间的严格把握。生鲜农产品需求观念的变化,决定了其零售终端将以生鲜超市和超级市场生鲜区为主要发展方向。
2.3 流通的多主体性和小规模性
新鲜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及需求特点决定了其流通模式的多主体性和小规模性。一方面,流通过程交易主体众多,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涉及种植农户、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多向交叉,各主体各自完成流通中的某一环节,流通过程呈现出多元交叉的状态,如图1。另一方面,规模小、层次低、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导致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生鲜农产品的这种流通特点,对我们期望的“卖得出、卖得远、卖得久、卖出好价钱”一体化冷链物流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
3 湖北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现状
近两年,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迅速,各地纷纷上马冷链项目,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并未形成完整独立的运作体系,仍然处于传统物流状态,各个功能环节相互独立,运行状况较差。目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另一种是正在进行试点的“农超对接”冷链物流模式。
3.1 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
目前,湖北省居民日常消费的生鲜农产品多以农贸市场和水果摊点为中介进行常温流通。低温流通部分大多采用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如图2所示。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华中地区最大、最专业的农产品集散地“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该中心拥有自己的高低温库和物流配送系统,市场内所有批发商都可以租赁共用此类设施,这极大地降低了采购商和商户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冷藏品种有肉食、面点、乳制品、瓜果、蔬菜等。香蕉市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香蕉市场,直供海南、广东、广西基地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系统还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生鲜产品在路途中的损耗。
3.2 “农超对接”冷链物流模式
“农超对接”冷链物流模式引进于国外,它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接供应农副产品的一种新型流通模式。该模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减少了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农副产品的流通费用。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使农副产品的流通成本降低20%到30%,超市的采购成本降低15%,从而形成一种“农”、“超”共赢的局面。“农超对接”冷链物流模式是湖北省目前正在进行试点的一种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
2009年9月,湖北省农合办与沃尔玛(湖北)百货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农超对接”知识讲座暨洽谈会。全省有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超市代表参加了该讲座的学习和洽谈。该模式也正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进行试点,当地的农民把他们生产的柑橘运往上海家乐福超市,每公斤卖出去的价格要比市场价高出20%。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常见的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还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省商务厅人士表示,鉴于今年菜贱伤农情况,接下来会在全省进一步大力发展农产品订单生产,推广“超市+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大中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对接,最大程度减少中间环节,实现超市、农户、消费者三方共赢。
4 湖北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由于自身容易腐烂、不易保鲜、较难运输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物流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与其它产品有很大的区别。目前,在国内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普遍落后的情况下,湖北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冷链物流一体化意识淡薄
有数据显示,目前大约有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水果、蔬菜、牛奶、豆制品等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这充分显示了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户,对冷链物流的内涵、标准、作用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意识淡薄,特别是对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的好处还没有充分意识到。
4.2 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一条完整的冷链包括冷冻加工、冷冻(藏)贮藏、冷藏运输与配送、冷冻(藏)销售四个部分。为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损耗,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产品从采摘、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中。在湖北,生鲜农产品物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且标准化较低,包装简陋,各类加工设施欠缺,无法为生鲜农产品流通提供低温保障,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
4.3 冷链市场信息化水平低,生鲜农产品增值能力不足
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就在于一个“鲜”字,鲜销农产品物流要实现质的转变,除了有效的冷冻冷藏之外,离不开信息化支撑。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是物流系统高效运转的基础。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流通过程中的交易绝大部分处于口头交易和文字单据等初级信息技术阶段,拥有电子结算系统和电子监控系统的较少。个别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系统或信息发布网,但是却缺乏信息平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信息交流的统一平台,造成本应多方共赢的企业之间相互缺乏必要的了解,造成某些产品不能鲜销,使生鲜产品不但不能增值,反而白白浪费了产品的价值。
4.4 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少
目前,湖北省能独立开展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综合物流服务的企业很少,各地虽有一定数量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但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跨区域服务网络没有形成,无法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与普通的第三方物流相比较,冷链物流除了要考虑服务价格和对分销渠道控制因素以外,生产商更多地是要考虑控制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这就使得省内大多数的冷藏食品的生产厂家,只能将区域性部分配送和短途冷链运输外包,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湖北省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现在许多积极进入冷藏食品市场的企业无法在省外销售上得到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支持,结果造成了冷藏食品的区域性过剩,大大挫伤了这些生产商的积极性,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5 湖北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构建
5.1 构建思路
基于影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因素,以及对湖北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在构建湖北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利用各种保鲜技术,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冷链物流模式,构建思路如下:
(1)根据产品的供求状况构建物流一体化模式。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和营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消费需求已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生鲜农产品的销售物流渠道与冷链一体化模式也必须与之对应,呈现出多元化方式,如图4所示。根据这一特点,不同的产品层次采取不同的保鲜技术和不同的物流路线,并由不同的主体负责物流过程的组织和优化。
(2)组建联盟。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是一个供应链网络,它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主要节点的有效衔接。湖北省还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冷链体系,所以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必须联合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的支持、行业组织的协调和企业的努力,成立一个由客户、运营商和投资者组成的联盟。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也就是建立一个能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冷链物流模式。湖北省各地区的农副产品除了在本地区销售以外,外销的农副产品可以由供应商将货物运送到主要城市的冷链物流中心,整合后进行长途运输,由地区整合中心进行装箱提货和当地运送,再整合后发送到零售直销点。
(3)发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也称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是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在冷链物流起步较晚、冷链物流装备设施落后的条件下,采用共同配送是一种比较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配送模式。湖北省目前生鲜农产品装车多是在露天而非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大多数的水果、蔬菜都是用普通的货车运输,且各个企业拥有的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差异较大,想实现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就必须采用共同配送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实现冷链物流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物流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尤其对于高投入的冷链物流,积极推行共同配送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5.2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
根据湖北冷链物流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市场供求关系,构建适合湖北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各交易主体可根据自己所处的物流网络和自身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冷链物流模式。
(1)地方低端产品的农贸对接模式。低端生鲜产品一般都是居民的日常所需,而且是必不可少。目前,这类产品大多数都是经由农贸市场和社区早市进入千家万户。供给主体以菜贩为主,兼有少量散农。因供应场地成本低,与超市相比价格也相对低廉。再加上需求总量大,流转速度快,新鲜度也比超市强。但由于其采摘、储藏、运输、贩卖均以常温为主,而且消费者为了抢“鲜”,使得产品售卖时间受限,过“期”损失也相当大。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农贸对接的方式,在各个城市的不同社区,建设统一的新型情景式农贸市场。采用情景式卖场布局设计与装修,增添背景音乐,注重消费者购物的享受和体验。同时,可开辟一般农贸市场少见的从田间地头直接供应到农贸市场的渠道。
(2)区域流通产品的批发市场模式。区域流通产品的批发市场模式,可以解决“小规模,大市场”的矛盾,大大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同时降低农产品损耗。该模式的特点是:中心批发市场采用拍卖的方式对各类农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公开公正的拍卖;根据不同种类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流通模式,如水产品类可以大量生产且对于储存条件要求较高的农产品,在中心批发市场交易时,只进行商流过程,确定交易后,物流过程是直接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从生产地运到下级需求方,即商流物流分离,减少物流流通环节,节约了物流成本;批发市场在此流通模式中起主导地位,如图5所示。
(3)外销出口产品的农超对接模式。市场流通经过批发市场,存在很多中间环节,有着较高的流通费用,因而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很弱。对于农产品外销和出口,中间环节太多,会大大提高成本、降低利润,此时建议使用“非市场流通”模式。非市场流通是相对于市场流通而言的,“非市场流通”是指农产品的销售不经过批发市场,其价格不是在批发市场形成的流通方式。主要有在农产品自由市场、农贸集市上的农产品交易:农产品零售店、饭店、超级市场等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建立的固定的供销关系。而“市场外流通”由于是供需双方的直接见面,不存多余的中间环节,流通费用一般较低,容易实现农产品的低价格。如图6所示。
[1]吴勇民,杜文龙,樊雪梅.国内外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比较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8,(2):11-13.
[2]杨平,乔雯,易法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新模式探析[J].商业时代,2008,(6):16-17.
[2]周立群.中外农产品物流的比较和借鉴[J].南方农村,2010,(4):87.
[3]李欣.郑州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0,(3):43.
[4]骆勇平.广东省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项目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5]常娥.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物资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