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经济增长:基于1979~2010的经验数据
2012-09-26王敏芳
王敏芳
1 问题的提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前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金融制度的有效性是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必要条件。而关于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亚当.斯密(1776)认为最有效的商业活动在于将无用资本变为大部分有用、将非生利资本化为可生利资本,而并非通过增进一国产业来增进一国资本[1],在亚当.斯密后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又批判了货币中性论,肯定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熊彼特(1912)认为银行体系可以从信用创造的视角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凯恩斯(1936)指出,货币经济的主要特征在未来是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所以可以通过货币的利率来诱导整个经济投资行为转向,从而产出国民收入。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金融业的大规模发展,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提到了日程,戈德.史密斯(1969)开始研究以初级证券和次级证券为形式的金融上层结构,得出此类上层金融结构可以加速经济增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的运行状况,为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的资金转移提供了相关便利[2],当然在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方面,爱德华.肖和麦金农认为金融体制是经济发展的刺激因素,同时二者又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内生金融理论强调经济增长过程的资本效率是利益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只有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才能将资本分配最佳。[3]
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金融规模有了巨大的发展,存贷款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金融效率的提高与金融结构的改善。但是,金融的区域性发展也严重失调,东、中、西金融业发展失衡,尤其是西部地区(这里的西部地区沿用官方传统的说法,即西部大开发所指的12个省区)金融业明显滞后,西部金融市场发展落后,融资总额(贷款、债券和股票)占全国比重均远低于东部地区。2009年西部非金融部门融资额中贷款占全国比重为19.2%,而东部占59.5%;西部债券融资占全国比重为7.4%,东部为78.9%;西部股票融资占全国比重为3.1%,东部为82.5%。[4]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整体金融的发展质量。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西部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侧重于金融与总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以及东中西部的差异分析,如冉光和(2006)、郑长德(2007)、王文胜(2010)等,而对于金融发展的一些具体指标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异化关系则缺乏应有的分析。本文则以西部地区作为金融的研究区域,以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以及城乡经济发展作为研究指标,来做一探讨。
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经济增长的模型设定
要想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先界定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我们借鉴既有的研究成果,将金融发展的指标划分为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与金融发展结构。
(1)金融发展规模(X1):货币化指标既不度量负债的来源,也不度量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货币化比重指标(M2/GDP)不能准确地衡量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而应该采用金融相关率指标进行衡量。考虑到中国实际的金融运行状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以金融相关率(FIR)来代替受到多种制约的M2/GDP来表示金融规模。金融相关率=(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债券余额+股票市值+保费收入)/GDP。
(2)金融发展效率与结构(X2、X3):本文借鉴了姚耀军(2004)、王志强、孙刚(2003)等人的观点,以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来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效率,以非银行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金融结构。
(3)经济增长指标(G):国内生产总值是最能充分反映一国或地区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为了剔除人口的因素,本文使用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那么西部地区城乡经济增长分别以G1和G2来表示。
对其全微分可得:
以β1,β2,β3代替(2)式中的边际产出,以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来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得到本文的基本模型:Ln G= β0+ β1LnX1+ β2LnX2+ β3 LnX3+u (3)
3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我们的数据主要来自西部省区统计年鉴(1979~2010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0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79~2010年)等。本文的实证过程主要包括数据的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
(1)各变量只有在同阶平稳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检验,故先对其做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本文运用的软件是eviews5.0,检验结果见表1,平稳性检验可知,LnX1、LnX2、LnX3、LnG1、LnG2均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为非平稳变量,但其一阶差分在临界值上均表示平稳,这样可以进一步对各变量做协整检验。
表1 变量单位根检验
(2)为了确定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有Engle-Granger(EG)两步法和Johansen最大似然法,本文利用后一种方法做回归分别来检验G1与X1、X2、X3之间以及G2与X1、X2、X3之间的关系。见表2
表2 Johansen结果检验表
由表2可得,西部地区城镇经济增长与农村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均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其中城镇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协整方程为:
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协整方程为: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经济增长来说,金融发展的规模拉动作用最大,金融发展的效率次之,最小的是金融发展结构,但总体上来说,金融发展对于城镇经济的影响明显大于农村地区。通过这些可知,在增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的同时,必须重视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尤其是要重视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进行格兰杰关系的检验可知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各变量的Granger关系检验
由表3可知,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规模与城镇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金融发展的效率与城镇经济增长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金融发展结构与城镇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城镇经济中非金融机构的存款占有一定比例;反观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效率与结构并没有该关系,说明农村金融与城镇金融的发展效率均不高,农村地区非金融机构的存款也较低。这说明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和微型金融发展比较滞后。
4 结论性评述
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整个经济资本的流通,实现现代化的大规生产或经营,从而产出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实现资本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本资源的最大、最快转移,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得到了奇迹般的发展,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金融业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贷款数额、直接融资以及金融机构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2009年西部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高达37.8%,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0年末的1.7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末的7.2万亿元,增长了3.2倍。2009年末,西部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17.8%,较1999年末增加142家,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2009年当年西部国内股票(A股)筹资额为604.3亿元,占全国的16.5%。2009年末,西部地区国内债券筹资额为89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4]在成绩斐然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总体金融规模仍旧有限,金融结构仍不合理,金融效率仍然不高,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金融机构规模小,吸引外资能力低,资金外流严重。这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又限制了其进一步提高。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明显同时存在于西部地区。根据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认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的增强拉动了城乡经济增长,但对于城镇经济的带动明显强于农村经济,金融效率的高低对于城乡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大,但金融结构与城镇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直接的格兰杰关系,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不明显。对此,我们认为合理的金融发展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建立完善的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从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文献分析来看,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金融资源供给问题,而金融资源供给不足可以利用倾斜性货币政策来减缓或解除,从而扩大对西部地区的代币供应。具体的政策可以是实行差别性的存款准备金、降低西部地区的贷款限制条件、建立专门的西部农村金融组织,通过这些政策促进西部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引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
第二,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西部地区目前缺少区域性资本市场,从而导致西部企业上市融资难,因此在条件可行的基础上,应优先西部企业上市,扩大西部地区的区域融资条件,同时提高西部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总数中的比重。
第三,加强金融制度建设。一个地区良好的信用制度和秩序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而西部经济发展内在活力需要来源于西部地方政府需要从经济效率获得分配。因此需要加强西部地区的金融制度建设,从而达到激励经济发展中制度供给主体(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部门应改制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良好信用基础,达到增加银行汇票信贷投入、吸引民间投资的目的。
第四,强化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作为民间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使民间金融处于有法可依的生存环境当中。发展民营金融,将分散的民间资本集合成规模利用状态,降低民间资本的防范风险,并完成现代化的规模性生产,提升金融效率。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协调,配合金融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发展环境。
[1]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2]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王景武,王辰华.金融与经济增长百年关系论争[N].2005-08-27(7).
[4]郭新明.金融业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要有更大作为[N].金融时报,2010-0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