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送红军》与赣南长歌的传承关系

2012-09-25

关键词:衬词里格曲调

任 华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 344000)

社会与时俱进,艺术作品也必定会与时俱进,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赣南民歌的发展来看,最为突出的就是从《长歌》到《十送红军》的巨大演变。《长歌》曲调流传于民间,历史悠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歌》又以革命为内容,出现在革命的阵营里,甚至成为一种斗争的武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十二月革命歌》、《家乡组曲》、《赣江两岸好风光》、《送同志哥上北京》等民间小调发展而来的《十送红军》,成为表演唱的重点曲目。2000年电视连续剧《长征》公演后,《十送红军》做为其片尾曲,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一时好评如潮,备受追捧。

1 《长歌》的产生

《长歌》是赣南采茶戏中有代表性的音乐曲牌。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客家地区的地方剧种,其音乐是在赣南民歌和民间彩灯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内容上,它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的喜、怒、哀、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人们情感的重要载体。当时赣南山区的农民生活非常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在无奈之中,他们只好选择离别家乡,辞别亲人,出外谋生。一方面为了生活,不得不去,另一方面远离亲人,不知何时能与亲人相聚。这两种思想感情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于是借助歌声表达出来,这就产生了《送郎调》,以后人们又把《送郎调》叫做《长歌》。《长歌》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产生的[1]。

2 《长歌》的音乐特点

(1)从歌词内容上看,“一送里格表哥(格子里格)柜子边,双手拿到(里格)两吊钱,一吊(里格)拿你,(格子里格)零星用,还有一吊拿给你做盘钱,表哥听妹话,出门(里格)你要爱惜钱……”长歌歌词是叙述妇女送丈夫出门打工,一路上边走边唱,千叮咛万嘱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如《送郎调》谱例:

全曲共分十二段,情深意切,边送边唱,一唱三叹,如泣如诉。在调式上,属于徽调式,每两小节一句,属七言五句体。全曲呼喊语为1,在赣南民歌中,呼喊语是其一大特色,落音落在 2、5、3、2、5,低音区起腔,中音区抒发情感。

(2)从衬词衬腔上看,赣南是客家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属客家方言区,歌中的“里格”与“介子个”均是客家方言中的衬词和语气助词,在曲中唱出半句就加入衬词,给人以欲说无言,欲唱无声,似断又续之感,而且给全曲更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气息。

(3)从唱法上看,运用女声轻唱、慢唱、忽唱忽停的方式,增强了抒情性。特点是低音区起腔,中音区抒情。

3 《十送红军》与《长歌》的传承关系

(1)歌词形式的传承。赣南民歌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赣南人民在长期劳作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的吟唱,人们通过其寄托心声,表达心境。如《送郎调》歌词:一送表哥柜子边,双手拿到两吊钱。一吊拿到零星用,一吊拿到作盘钱。一人在外右照应,出门郎子要爱惜钱。赣南既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也是中央苏区的摇篮,在当时革命年代,人们就用这质朴、亲切的客家民歌来抒发内心的革命激情,于是随之产生了红色歌谣。赣南地区兴国县是当年的模范县,参军人数最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次红军上前线战斗,老百姓都到村头、河边、大道上、桥边送别红军,一边送一边唱[2]。前苏联著名音乐学学者、音乐社会活动家A·索哈尔说:“民间创作,作为一个体系,与社会音乐文化的其他领域相互影响,业余和专业音乐与它交换个别因素,结果形成各种混合的、半民间创作现象。职业作曲家和业余爱好者写的各种歌曲和舞蹈,常常进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并在那里扎根,也按照民间创作的规律生存”。在上个世纪60年代,空政文工团张士燮和朱正本到赣州采风,整理和搜集了大量革命战争时期的资料及当地民歌,写出了《十送红军》。歌词是这样的: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鸿雁(里格)能够,捎来书信,鸿雁(里格)飞到,天涯与海角,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捎书(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十送(里格)红军,(介支)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2)曲调上的传承。把以前反复唱同一曲调的十二送改为一送、五送、十送,使用原曲调,一送与五送之间,三送和五送与九送之间的七送则从原曲调中衍变,起音较低,在低婉的乐声中感受军民深情。与一送、五送刚健、明亮音色形成鲜明对比,七送之后,为了将全曲进一步推向高潮,九送的曲调比原曲调首句音高五度,进一步反映了人民强烈祈求红军早日凯旋归来的急切心情,最后十送红军又返回到了原曲,这样整首曲子有起源、发展、高潮、最后又趋于统一。全曲曲调高低迂回,起伏跌荡,增加了整首曲子的色彩感,整首歌曲柔情百转、荡气回肠,改变以往单一反复而造成的单调繁绪的特点[3]。

(3)演唱形式上的传承。传统的长歌唱腔上多以真声为主,在发声技巧上没有很高的要求,完全基于人的自然生理条件。也就是说整个咽壁完全敞开,上下直通的发声,这种发声大多为重机能,旋律基本上是语言声调的模拟与夸张,没有大起大落,采用的是单一独唱形式;今天的《十送红军》在继承中求发展,音乐工作者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民族唱法的元素,从音色上进行了改变,并由以前的单一独唱形式改为男女声领唱、混声二部合唱的不同形式,赋予它新的内容,注入了持久的动力,不仅吸收了《长歌》的曲调,它还采集了赣南其它民歌的曲调,使这首民间曲调盛久不衰[4]。

(4)最后,都使用了语气助词、衬词“里格”、“介支个”,给人以亲切感。赣南客家山歌起伏不大,旋律线与语言的语调相一致,以即兴行腔为特点的演唱方法,因此常加入语言衬词,显得舒缓亲切[5]。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一件艺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与环境中被艺术家们根据本时代的特征对其进行着加工、修改、润色,使其从一个粗糙、简陋的作品到细腻、精美的艺术作品。从《长歌》到《十送红军》就经历了这样一种过程。一曲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通过多角度的创新与发挥并赋予新的主题,再次给人以情感的震撼,彰显了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6]。

[1]戴彦敏.赣南苏区红色山歌艺术形态研究[J].民间文化研究,2010(6):93.

[2]杨光译.音乐社会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38.

[3]刘小兰.赣南客家民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传承关系研究[J].人民音乐,2007(5):142.

[4]许文言.为《十送红军》正名[J].创作研究,2008(7):76.

[5]刘小兰.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J].中国音乐,2008(2):54.

[6]廖夏林.变迁中的客家山歌功能特征——从铜鼓客家山歌言起[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34-136.

猜你喜欢

衬词里格曲调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布谷鸟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苏里格气田总产量突破1000×108m3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层识别难点及方法评述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苏里格气田储层识别敏感参数分析及应用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