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对古村落空间格局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东龙古村落为例

2012-09-25吴颖婕

关键词:风水学派古村落

徐 燕, 彭 琼, 吴颖婕

(1.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2;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3.浙江财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风水,又称堪舆,是以玄学的阴阳消长理论为基础,配合天(宇宙、太阳等)与地(地球、地理环境)及人(居所、葬地)与时,夹杂着配合以五行干支术数的民间信仰所组成的内容丰富庞杂的松散理论,基本取向是关注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在大中华文化圈,风水是影响衣食住行的重要因素。华人社会“不分阶层均相信某种程度的风水”,对于在中国研究城乡规划、建筑的研究者而言,“不了解风水是很严重的知识性障碍,几乎与研究英国文学不通英文一样”[1],风水理论也引起了李约瑟、凯文林奇等国外学者的关注。风水历史相当久远,追溯其历史可至周朝的相土尝水,降至汉代,董仲舒以儒家思想吸收改造阴阳家的五行观念,形成儒家思想的宇宙论体系[2-4]。董氏的儒家思想为《葬经》奠定了理论基础,至晋朝,郭璞著有《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一词于是正式记载于典籍之中,郭璞还将风水理论用于指导温州城选址和建城。此后,风水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充实,较之中国古代述及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典籍更丰,如《管子·水地篇》、《史记》、《管式地理指蒙》、《葬书》、《黄帝宅经》、《堪舆漫兴》、《阳宅十书》、《地理五诀》等。风水理论发展至明代已成集大成者[1]。文化大革命时期,风水理论被不加甄别地批为“术数迷信”,风水理论研究逐渐式微。及后来有台海两岸学者王其亨[3],汉宝德[1]等重新梳理,对风水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影响极大。

在当代研究风水理论对城市规划、景观和建筑的影响的成果中,研究者除了探析风水理论对城镇布局、择地的影响外[5-8],还探析风水理论对景观园林的影响,兼及绘画,不过,风水理论对建筑的外环境及室内装修[9]的影响成果最为丰富。总之,风水理论对古代城市村落、建筑的选址、布局有重要的影响,但现有的研究存在着研究深度不足,研究仅停留在风水理论的阐述和关于风水是迷信或科学的争论上,而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及其基本原理的挖掘探讨。本文着眼于风水环境理论对古村落的选址和格局的影响,以江西省宁都县东龙古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探析影响古村落选址和格局的风水环境学派理论的现代解释。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博大精深,笔者仅就其对古村落选址和格局的影响发表浅见,就古村落的规划布局解释,及现代村落规划建设而言,或可有参考性意义。

1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有关村落格局的主要内容

1.1 风水学理论流派及评价

风水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流派甚多,按清代丁芮朴在《风水袪惑》对风水理论的分类,主要可分为两大学派,一派为环境学派,又叫形势宗或峦头派,可细分为大峦头和小峦头,主要源自江西。大峦头派着眼于村落、城镇和建筑外部山体自然大环境的选择,其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觅龙,察砂、点穴、观水、取向”地理五诀等。小峦头重点关注建筑的外部自然环境,其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背山、向阳、面水、案山好”。风水环境学派成员大多是饱学鸿儒,雄厚的文化功底使他们能真正谙熟风水精华,如主持元大都规划的刘秉忠、宋代的朱熹和明代刘伯温等,如图1所示。

第二派是理气学派,又叫理气宗,主要内容包括八卦术数,即“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以及占星术。由于理气学派的理论内容无法用现代科学实验进行证实,故对其存在较大争议。相对风水环境学派成员多为饱学之士,理气派成员“多为下里巴人,他们粗通文墨,背‘口诀’,假使罗盘,挟术数以混饭吃”[10],使得理气学派常常被批为“术数迷信”。

笔者认为风水环境理论是古代中华民族城镇、村落选择和布局、建筑建设等的经验总结的抽象化和概念化,但其依据的基本原理却没有被文献记载,同时随着这些经验被古代先贤予以抽象化和概念化,使我们难以了解这些理论内容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但大量的实践证明,环境学派是科学的,这也是本文试图从环境风水学派入手,通过实证案例探寻风水环境学派依据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前提。而理气学派虽然广泛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其理论内容迄今无法用科学实验进行证实,笔者倾向于认为风水理气理论不是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学科,而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夹杂着强烈的迷信色彩。

图1 风水学理论流派图

1.2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有关村落格局的内容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中有关村落选址和格局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五诀,即觅龙、察砂、点穴、观水、取向,如图2所示。

觅龙,为寻找龙脉。龙脉实际上就是自然起伏连绵的山脉、水脉的神秘化和形象化称呼。自古以来,中国以昆仑山为天下主山,由昆仑山发端出五支龙脉,其中三支在中国。龙脉各个干脉生出支脉,支脉又生出支脉,如是龙脉如人体经脉一样,遍布全国。寻找龙脉即为寻找延伸至村落主山的大山山脉,这个山脉需由更高等级的山脉援引而来。

察砂,为考察村落周围的群山。风水术语中的“砂”实际上就是前后左右环抱村落的群山,并与村落后倚的主山呈隶从关系。砂山讲究寓象称名,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灵砂山,及案山、水口山等。风水环境理论以村落的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假借四方之宿以称四方之山,而不是村落周围群山的形状像四灵兽。村落前的山,近而小的山称为案山,远而高的山称为朝山。另外,察砂还需对水口山或称水口砂特别加以注意,水口山下水流宜幽环曲折,为达到此意象,水口宜紧密,水口山多冠以“狮象龟蛇“之类动物名称,并常常在水口间建大桥、植树木、立佛寺、树塔台,以镇其气,观之又成景。

观水,为观察、布置溪流走向。风水环境理论认为理想水系应为“金城环抱”,又称“冠带”,金为五行至金,取象其圆,城寓意为水之罗绕,即水系沿村庄三面环绕为最佳状态。

点穴,为确定村落、建筑修建位置。风水环境理论认为穴是龙脉的气停留、融结之地,理想的居住地应是蕴藏山水之气的地方,主张“穴不虚立,必有所依”、“以龙证穴”、“以砂证穴”、“以水证穴”、“因形拟穴”,即村落、建筑的选址应在龙、砂、水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下,位于内敛向心的围合的盆地之中,环绕的空间使风停留,使穴有气,而要求水流动,使气在运动,如为“聚宝盆”之形尤佳。

取向,为选择村落的朝向和建筑物的朝向。风水环境学派理论认为理想的朝向为“北子、南午”、“背山望水”,即朝向南为最佳朝向。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对村落选址和格局的规定总结如下:村落应有以大山脉为主山的靠山,四周围绕群山,并分别寓意四灵兽,且前山要求矮于主山,近的为案山,远的前山为朝山,作为远景,群山围绕的盆地即为村落居住的聚居地,盆地中宜有多条河流环绕村落而过,在溪流流出盆地处汇合,并在溪流汇合流出处布置植物绿化、建设桥梁、立佛寺或在附近山上筑塔。村落建筑朝向宜南北向并根据地形条件集中布置。

图2 理想风水学村庄布局图

2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对东龙古村落格局影响

2.1 东龙古村概况

东龙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东南部田埠乡的一处2.5 km2的山间盆地,东距石城县城约20 km,西距宁都县城约40 km,如图3所示。村内现有村民400余户,2 000余人,为李氏聚族而居村落。北宋乾德五年(967),李氏祖先迁居于此,并开始进行规划建设,降至明代,东龙村成为宁都县城东往石城县城、福建省宁化古道上的古隘口和重要村镇,因其区位交通条件,一时成为农产品物资的交易集散地,商贾云集,繁盛非常,现存大量建筑均为明代所建。近代以来,随着宁都县城至石城县城、福建省的公路修通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使用,原先拥有交通区位优势的东龙村已成为偏僻之地,但也使其大量的历史建筑得以保留。2009年8月,东龙村被列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东龙古村位于客家文化的影响腹地,其风水、风俗、饮食、戏曲、节庆、婚丧嫁娶及宗族观等都受客家文化影响很大,并历来重视文教,仅明清两代,就有文武举人5人,庠、廪、增生300人,贡生40人,并且孕育出明代理学家李大集①李大集,字蒙泉,号照山先生,明代著名理学家,著有《性理辑醇》、《易经图说》、《史论》等。,清代著名文学家李腾蛟②李腾蛟,字咸斋,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著有《周易賸言》、《半庐诗文集》、《易堂三处士稿》。其名载入《清史稿·文苑传一》,是“易堂九子”之一。“易堂九子”是清代重要的文学团体,其他成员包括魏禧、魏祥、魏礼、曾灿、彭任、彭士望、邱维屏、林时益。等大家。

东龙古村村落环境优美纯净,盆地内土地肥沃、阡陌纵横、溪流环绕、建筑古朴,塔楼高耸,祠堂古宅鳞次栉比。盆地内有建于明代的历史文物建筑百间大屋、百个宗祠(现存40多个)、百口鱼塘,也有保留完好的明代七层砖塔。秀美的自然环境、隽永的古朴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闻名遐迩“东龙十景”③东龙十景为龙岗古隘、凌霄胜阁、虹桥锁水、塔映湖心、永东古寺、巽峰插天、虎嶂乔峦、玉栋擎云、七星环塚、双涧抱村。。

2.2 东龙古村格局分析

东龙古村的主山依托的为自北部而来的武夷山脉支脉,支脉再分出两支余脉,一支余脉向东南延伸,形似“东边之龙”,为“东龙岭”,也是东龙古村的“龙脉”;另一支余脉向西南延伸,形成“东龙峰”。在两支山脉的围合之中,又有若干小山,这些小山围合成一个海拔500 m,面积约2.5 km2的椭圆形盆地,形似聚宝盆。这些小山中,前山为凤山,后山为象山,左侧山为龙山,右侧山为狮山,符合风水环境理论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同时前山较后山低矮,又称“案山”,案山之南的远山为“朝山”,如图4所示。

图3 东龙古村区位交通图

从村南、北两面高山分别有一条流向村内盆地的溪流,溪流从村的南北两侧自东向西流过,流经整个盆地,最后在村西汇合流出盆地,同时,在盆地开挖了百口鱼塘,百口鱼塘连成一片,如同一湖,符合风水环境理论中的“双溪环抱”。东龙古村的溪流在西侧山脚汇合后,汇入十丈高的峡谷之中,风水环境学认为,这对聚气极为不利。为聚气纳财,在水口处建有孔石拱桥——玉虹桥,明代嘉靖年在山腰处建设寺庙——塔下寺,及在狮山上建立了七层砖塔——文峰塔。

村落集中布置在群山围合的盆地东部,南北向布置。群山围合的盆地宜藏风聚气,且形似聚宝盆,被风水环境学称为穴(居住地)的理想之地。

图4 东龙古村风水环境格局图

3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对村落格局影响的再释义

3.1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对东龙古村格局影响的背景条件

明代是中国风水集大成的时代,东龙古村自宋代开始建设,明代也是村落规划建设重要时期,如象征文化昌盛的文峰塔和大量宗祠建筑即为明代所建,而宋明两朝正是中国风水繁盛时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建筑观。这些宇宙观、世界观成为影响现在村落格局的历史背景。

东龙古村所在的江西赣南地区是江西学派的重要影响区,东龙古村的学者也是研究风水学的重要力量,如李大集撰有《易经图说》、李腾蛟撰有《周易賸言》。东龙古村处于风水环境学派的重要影响区是影响现在村落格局的人文地理背景。

3.2 影响东龙古村格局的风水环境学派理论的释义

(1)深受儒、佛、客家文化的影响。东龙古村处于群山围合的盆地之中,恍若世外桃源,且村落规划很注重文化设施的布置,如私塾和象征文化昌盛的文峰塔,这是儒家重教、避世思想的体现。村落内佛寺甚多,且都占据重要位置,影响村落格局。东龙古村居住的是客家人,客家人宗族观念很强,为祭祀祖先以至在村落中形成近百个祠堂(现存40多个)。村落格局深受儒、佛和客家文化的影响,如图5所示。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东龙古村选址在主山北靠大山脉,南侧案山较低,北山主山高大,群山拱卫围合而成的盆地。群山围合,宜于抵御风沙。南侧案山低矮,利于吸纳南向日照,并使夏季主导风东南风流入盆地,促进盆地内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而北山主山高大,可遮挡冬季主导风西伯利亚冷高压产生的西北寒风,使得村落所处盆地内冬暖夏凉,形成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村落建筑皆南北向布置,建筑吸纳日光充足,利于居民健康。

(3)创造独特的村落意象。东龙古村位于群山拱卫的盆地,群山形成村落意象的边界,使山与村落相衬围合的意象得以强化。抱村而过的潺潺溪流和纵横万千的田园阡陌形成了村落意象中的路径,让人倍感亲切。屹立在水口山上的七层明代砖塔——文峰塔,屹然直立,形成村落意象的标志,成为视觉的焦点。祠堂、寺庙等主要的公共建筑和环绕种植的树木、上架石桥的水口形成村落意象的节点,衬以水田、民居建筑和鱼塘形成独特的村落意象。

(4)基于村落安全的需要。东龙古村建于群山围合的盆地之中,也是为了村落安全的需要。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战乱和匪盗等不稳定因素,为抵御外敌,往往争取良好的自然山体环绕的环境,以形成天然屏障,提高村落的防御性。东龙古村的四周群山上还现存有古隘口遗址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此外,村落建于海拔500米高的高山盆地中,盆地中的溪流在暴雨来临时,雨水不易在高山盆地汇集,能及时排出盆地,盆地内的百口鱼塘也可在雨季起到类似水库的蓄水、调节地面雨水量的作用,减少了洪涝灾害和因雨水积集,水流冲刷、侵蚀引起的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构建筑,容易发生火患,在村落中挖掘了百口鱼塘,一方面是生产养殖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建筑防火蓄水之用。

(5)促进农业生产的需要。盆地内溪水环绕,有利于盆地内的农田灌溉,提高农产品产量。而盆地内挖掘的百口鱼塘也可以用以农田的灌溉。盆地中的百口鱼塘除了农田灌溉和建筑防火蓄水之外的另一个用途,则是为了水产品的养殖需要。

图5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影响村落格局的再解释

4 结语

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对村落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神秘外衣掩盖之下的理论实质上就是在儒、佛、客家文化的影响下,为形成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创造独特的村落意象、景观,维护村落安全,促进农业生产所形成的村落规划实践经验的理论化、抽象化的总结。

东龙古村落不仅有浓郁醇厚的客家文化,隽永古朴的历史民居、宗族祠堂,也是风水环境学对村落格局影响的活标本。应充分重视东龙古村落在风水环境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如在对东龙古村落对外宣传、旅游策划和定位上,不应像现在仅将其定位为“中国江南第一宗祠村”,这种定位过于片面,而忽视了东龙古村的其他方面包括在风水环境学方面的重要价值。在制定古村保护规划时,也应正确评定东龙古村风水环境学方面的价值,对村落格局加以保护和强化,如编制规划时,要注意保持其村落的整个格局,并依据风水环境学理论进行强化,延续历史文脉;对水口的绿化、景观要进行重点营造;村落周围群山要注意山体绿化;盆地内的鱼塘要进行保护,不要因为建设需要而填埋鱼塘;在古村落中进行道路建设要维护现有肌理,不应对现有村内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和拓宽;新建建筑的布局和安排以及风格等都要做出规定并加以控制等。

本文仅从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对村落的格局进行了研究。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博大精深,涉及景观学、规划学、人文地理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有关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对村落格局及传统建筑的影响,还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1]汉宝德.风水与环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4.

[3]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韩锋,徐季丹.古村流坑的风水格局与环境意象[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2):123-127.

[5]张效通,钱学陶,曹永圣.应用中国环境风水原则规划“山水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8-24.

[6]陈宏,刘沛林.风水的空间模式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1995(4):18-21.

[7]汪德华.古代风水学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4(1):19-25.

[8]洪亮平.从“风水学说”看“山水城市”思想[J].城市规划,1994(4):35-39.

[9]焦毅强.风水理论用于现代建筑设计初探[J].建筑学报,1994(9):43-47.

[10]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风水学派古村落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培中古村落文化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风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