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民职业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动力分析——来自基层经营农户的调查

2012-09-23姚玉珠

关键词:职业化农户经营

姚玉珠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前言

我国正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时期,建立怎样的农业经营制度是当前迫切解需要决的问题。我们知道,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于新技术创新和新领域开拓,更受到农民经营热情和农业组织方式转变的影响,后者是决定未来农业经营制度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按照产业分工的思路,明确农业经营者的职业地位,才能找到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据我们调查,近几年来,不少农民开始认识到摆脱传统社会身份——小生产约束的重要性。他们中很多人在经营中率先使用先进手段和设备,从市场的角度扩大经营规模和对土地进行投资。他们不拘泥于从父辈那里获得经营经验,而是通过各种教育与培训获得经营技巧和相关知识。在农业劳动力中,出现了一批批适合并愿意经营农业的年轻人,其经营观念与传统农民截然不同:他们视经营农业为平等的社会职业之一;对农业经营的企业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这些经营者初步具备了献身农业经营的价值观和按照企业家经营准则从事农业经营的基本素质。这些新型农民的出现,使几千年滞留在他们身上“身份农民”的印记逐渐脱去,取而代之的是代表社会分工发展成熟阶段的“职业农民”。

推动农民职业转型的内在逻辑性动力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引导职业农民,在社会和政策层面为献身农业的职业农民争取有利的政策扶持和获得应有的社会尊重十分重要。文章通过对经营农户的调查,依据多项分析指标衡量农民职业化经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识别推动我国农民职业化转型的逻辑动力所在,从而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保障农民职业化转型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二、我国农业职业化经营趋向调查

为说明我国农业职业化经营是由内在逻辑动力推动下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过程,我们对安徽、浙江、广西、山东、贵州、河北、云南等八省的泾县、颖上、怀宁、隆尧等9县市、12个自然村的经营农户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的重点放在农户现代化经营手段、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应用,以及经营规模与收入、组织化程度、农产品商品率等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职业化经营状况的资料收集。

(一)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问卷发出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5份,①本调查于2012年1月开始,由分散在各地的学生(包括在读研究生)、当地有文化的村民等充当调查员历时2个多月完成。选取上述地区的主要考虑是:第一,这些地区农业人口密集,农业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第二,来自这些地区的有效问卷较多(20份以上);第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为6977元,浙江为13071元,云南为4722元,贵州为4211元,其它5个省在6300元左右。浙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代表;贵州和云南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的代表;其它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作为经济中等地区的代表。

被调查农户2011年户均总经营收入为21861.24元,与中国统计年鉴核算的农村人均收入21629.63元基本持平。此外,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农户中,26-40岁的年轻劳动力比较集中,他们是经营农业的主力。

表1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二)指标设计

本文设计了9项分析指标:(1)被调查农户受过高中及以上程度教育的比例;(2)被调查农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3)被调查农户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4)被调查农户知识和技术来源于父母经验之外的比例;(5)被调查农户有经营或技术证书的比例;(6)被调查农户信贷资金来源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比例;(7)被调查农户总经营投入中使用信贷资金的比例;(8)被调查农户加入一个以上合作社的比例;(9)农户粮食商品率等。

(三)农民职业化经营转变的基本情况分析

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将不同经营规模、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现代化经营要素占有和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民职业化经营与农民价值观转变、市场、资本、技术、组织等要素之间的逻辑动力关系。表3表4分别记录的是不同经营规模、不同收入农户现代经营要素占有和使用情况。

可以看到,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都在经营中使用了现代手段,只是使用程度和水平不同。其中大规模经营农户的情况格外引人注目:100%采用机械化耕种;农户中依靠正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比例达到69.23%,显示较强的资本获得能力;88.24%农户完全摆脱了依靠父母传授农艺和技术的状况,其中部分年轻农民受到严格职业培训,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或证书。

不同经营收入的农户在经营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现代经营要素。高收入农户比例最高,其中受过高中及以上程度教育比例为62%,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比例为31.17%,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比例为36.33%,有经营或技术证书比例为21.18%;信贷资金来源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所占比例是70%,加入合作社的所占比例是81.25%。

以上分析表明农户经营规模越大,收入越高,其占有和使用现代经营手段和要素比例越高,职业化经营特征和倾向越明显,表现为:经营规模大、技术先进、收入稳定、经济地位高、受人尊重、观念稳定等现代职业特征。

表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现代经营要素占有和使用情况(%)*

表3 不同收入农户现代经营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情况(%)*

三、促进我国农民职业化转变的逻辑动力分析

我国农民职业化经营转变的动力来自现代产业分工深化、社会职业自由选择以及技术进步等内生逻辑性力量的推动。

(一)农业职业化经营是现代产业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

职业化产生于西方工业革命,它既强调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又强调作为产业主体的组织和人的责任与权限。在产业分工的社会中,商品生产必须经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分工、责任与效率都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化保证了社会生产的协调与品质。农业进入产业分工序列是工业革命以后发生的,此时的农业受到来自资本和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开始了变革传统落后生产方式的要求:必须以特有的精神对待农业事业,农业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实现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职业化的本质就是那种对待事业的精神,包括以经营农业为终身事业选择、赢得效率与社会尊重。农业职业化经营,不仅着眼于通过科学化和精确化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协调分工实现农业产业的延伸和相互支撑,也兼顾社会公平,通过职业化争取农民应有的社会权益。

我国农业职业化经营是近几年出现的趋向,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农耕社会封闭自守的原因导致的结果。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多次强调并予以政策扶持,逐渐确立了农业的产业地位。为培育农业产业经营人才,2005年农业部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方案》中提出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项目;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培养新型农民;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变化过程说明我们对农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即现代农业=产业化+职业化。

(二)职业自由选择为农民职业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精神财富,获得报酬的工作,[1](P29)它以职业自由选择为基础,体现精神、动机的统一。

自由选择职业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由于农村被传统意识束缚,长久以来少有农民意识到这个权利,以至于他们长期无法意识到农业是一种职业,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随着市场制度建立,所有要素被搅动起来,包括职业要素。部分觉醒的农民认识到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2]他们积极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改善经营条件、扩大经营规模、引进资本、提高收入与效益。我们调查中的大规模和高收入农户均是自由选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经营的,他们在职业素养、组织要素能力、经营技巧等方面都更加体现出对事业忠诚和应有的专业素养。

(三)农业中知识和技术的渗透催生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

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是吸收技术能力最强的产业。近代以来,应用于农业的技术几乎涵盖所有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工程、生物、生态、化学、计算机、基因、卫星遥感、数据化、精准化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渗透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营者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掌握技术的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农业经营中的各种棘手问题。

调查中发现,农民对于能够提高产量、品质,减轻劳动、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技术普遍欢迎。咨询专家或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技术信息的农户数量显著上升,几乎所有年轻农民都习惯于利用互联网收集技术信息,他们重视正规教育和培训,乐于取得技术证书,经营性格和技术性格突出。

四、促进农民职业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如上调查与分析,我国农民职业化转型已经开始,但转型意味着社会革命,不是个体农民独立可以承担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本文建议:

(一)凝结尊重农业职业的社会共识

三农直通车做的“你是否会考虑下乡务农”的网上调查,其中有高达66.7%的网民表示会考虑,只有6.7%表示从来不看好务农前景,①转引自http://www.gdcct.gov.cn/life/focus/afarmer/。这是一种难得的积极的社会观念的变化。我们需要形成“农业是重要的社会产业、把农业作为终身职业选择的农民了解农业经营活动的本质和特点、理解和遵守基于那些特点的行为规范、是农业经营领域的专家或人才”的社会共识。

(二)将职业观教育渗透到农民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

农民职业教育包括基础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续,旨在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农业经营者。目前针对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很多,有“正规的农业院校教育”、“绿色证书”、“阳光工程”、“青年农民培训”等,但无论何种教育模式,不能只重视传授农业技能,忽略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反映的是经营者的人生价值观,即通过所从事职业体现人生追求的价值观。农业是与自然打交道的产业,所遇到的困难比经营其他项目多得多,如果经营者不能拥有坚定的农业价值观,就可能在艰困环境面前失去意志。加强农民职业观教育,使他们拥有坚强责任感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完善有利于农民职业化转型的各项制度

农民职业化转型受其所处的制度环境制约十分强烈,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的相关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很多制度还来不及考虑农民职业化转型这个新事物,如现行土地承包制度中的土地周期性调整预期没有完全解除,土地流转制度中还有很多技术细节有待完善,这对职业农民长期经营和规模经营有很大影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城乡户籍制度、农民保险制度、农业投资制度等都有待完善,否则不利于农民的职业流动和安心从事农业经营。

调查显示,意愿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都有扩大经营的愿望,但他们只能通过转包或租借耕地的方式扩大规模,不仅数量有限,且租期短(见表4)。要使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经营,必须调整有关法律法规,如《土地流转法》、《土地继承法》、《土地承包法》等,[3]调整的关键在于保证农民权利,对那些有志于农业经营的职业农民给予特别权利与义务限定。

表4 农户经营耕地构成与收入

[1]程社明.你的船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蒋和平,张忠明.诱人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N].河南日报(农村版),2012-09-05.

[3]赵邦宏.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思考[N].农民日报,2012-03-21.

猜你喜欢

职业化农户经营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