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莫昔芬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2012-09-21张明辉张立新张彬徐光如邱晓平张起沈武钢

当代医学 2012年33期
关键词:莫昔芬泼尼松复发率

张明辉 张立新 张彬 徐光如 邱晓平 张起 沈武钢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异常。研究证实ITP患者体内存在着雌激素代谢的紊乱,而雌激素对免疫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他莫昔芬是一种非类固醇的抗雌激素药,应用他莫昔芬治疗ITP为我国首创。虽然国内有类似报道,但临床应用不广泛,治疗方案不够完善,尚待进一步证实。本课题应用他莫昔芬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并设立对照组单独应用泼尼松,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早晚、疗效持续时间及复发率,从而证实他莫昔芬在ITP治疗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针对出血性疾病患者,通过血常规、骨髓涂片及活检、PAIg检测,确诊为ITP67例。诊断标准按第三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判断。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7例(男16例,女51例),男女之比为1∶3.19,年龄20~79岁,平均36岁。

1.2 方法 检测67例ITP患者血清E2水平,检测时女性患者应严格区分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及绝经期,将E2水平增高的病例(3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6例(男3例,女13例)和对照组15例(男2例,女13例)。实验组年龄23~79岁,平均37.5岁;对照组年龄24~75岁,平均40.5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2,P>0.05)。实验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为(12.56±7.47)×109/L,对照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为(9.6±6.09)×109/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5,P>0.05)。保证两组在男女性别之比、年龄、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血小板数、骨髓象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等主要条件方面有可比性,患者均无严重心肺肾脏疾病病史,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实验组给予他莫昔芬(10mg tid po)联合泼尼松(1mg·kg-1·d-1po)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泼尼松(1mg·kg-1·d-1po)治疗,两组均待血小板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泼尼松,以小剂量(5~10mg/d)维持治疗3~6个月。泼尼松治疗6周后,如血小板仍低于正常视为泼尼松治疗无效,应快速减量至停药。实验组他莫昔芬至少连续用药3个月,见效者继续服用至血小板升至正常后再维持2个月停药,他莫昔芬连续用药3个月无效者则停药。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每周查1~2次血常规,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的早晚,比较两组显效病例停药后疗效持续时间及复发率。两组数据的比较用t检验、χ2检验及生存分析K-M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在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实验组16例患者中15例经治疗后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症状得到改善,其中9例月经过多者治疗后得到改善;对照组15例患者中14例出血症状得到改善。

疗效按照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判断。(1)显效: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升达正常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2)良好: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升高30×109/L并维持2个月以上;(3)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有改善;(4)无效:血小板及出现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实验组显效10例,良效4例,进步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11例,良效2例,进步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小板上升至(162.06±86.80)×109/L,与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2.56±7.47)×109/L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6.864,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上升至(173.53±82.70)×109/L,与治疗前血小板计数(9.6±6.09)×109/L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7.656,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分别为(9.8±6.14)d与(8.07±4.99)d,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显效病例在停药后血小板维持正常的时间分别为(12.3±1.08)月与(7.27±1.04)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1,P<0.05)。实验组显效病例在停药后6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10.0%,停药后1年复发4例,复发率40.0%。对照组显效病例在停药后6个月复发7例,复发率63.6%,停药后1年复发10例,复发率90.9%。两组停药后6个月及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1。不良反应:实验组偶见轻度外阴瘙痒,白带增多,无肝肾功能损伤,而原有心血管疾病者病情亦无加重,未见血栓性静脉炎。

图1 两组显效病例停药后疗效持续时间。

3 讨论

许多研究均证实,ITP患者存在着免疫调节细胞的数量及/或比例异常,主要表现在Th细胞降低、Ts细胞增高、Th/Ts比值下降[1-2]。研究提示雌激素对免疫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3],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免疫细胞(Ts细胞)存在的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雌激素受体存在于人类的Ts细胞而不存在于Th细胞和B细胞上。雌激素可能有抑制血小板生成和增加脾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与抗体结合血小板的吞噬和破坏作用。另一方面,研究证实ITP患者体内存在着雌激素代谢的紊乱[4-5],主要表现在雌二醇水平上升,而血清雌二醇水平与Ts细胞数量及比例呈正相关,因此雌激素在IT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虑到雌激素在ITP发病中的重要意义,张源慧等在1989年首次应用雌激素的拮抗剂——他莫昔芬(tamoxifen,TM,别名三苯氧胺)来治疗ITP,并取得了一定疗效[6]。他莫昔芬是一种非类固醇的抗雌激素药,与雌二醇竞争免疫细胞或癌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减少雌激素与Ts细胞结合引起的Ts细胞功能缺陷,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发育,临床上用来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白血病和淋巴瘤。张源慧于1993年报道单独应用他莫昔芬治疗ITP,剂量为10mg/次,3次/d,口服,至少要服药3个月才能决定是否有效。约50%的患者有效,疗效稳定。虽然血小板开始上升速度较慢(最快也需22d,最慢需95d),不及泼尼松治疗组,可一旦血小板开始上升则疗效持续时间较长,最长达2年。另有学者用血康口服液与他莫昔芬联合治疗ITP,两药联用平均起效时间与单用泼尼松组相近,但疗效持续时间较泼尼松组长[7]。2002年周建尧报道用他莫昔芬联合氢化可的松治疗9例难治性ITP,最先出现的反应为月经量明显减少,大多数患者于用药1~2个月后停经,其次为皮肤及牙龈出血症状的改善,出现于血小板数上升前,且治疗无效者也有此反应。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的8例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于治疗后3~6周开始上升,6~8周升至最高并稳定,全部病例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ITP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等。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治疗方法,但不少患者病情反复,难于控制,且长期大量用药不良反应显著。脾切除为手术治疗,不易为患者所接受。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明显,故应寻找一种不良反应小、疗效持久的药物。应用他莫昔芬治疗ITP为我国首创,该药不良反应小,口服给药方便,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本研究结果显示,他莫昔芬联合泼尼松治疗ITP未明显提高有效率,对于血小板开始上升的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可延长疗效持续时间,减少复发率,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来证实他莫昔芬治疗ITP的意义[8]。

猜你喜欢

莫昔芬泼尼松复发率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FKBP51表达降低促进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机制初探
绝经期前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效果研究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
甲基泼尼松龙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口服甲地孕酮分散片及他莫昔芬片治疗晚期卵巢癌复发转移患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