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散的温暖——电影《搜索》随想
2012-09-21杨帆
■杨帆
《搜索》的最后一个影片段落,镜头紧跟叶蓝秋,追随着她像孩子一般轻快地在芦苇丛中穿梭的身影,捕捉到坐在亭子里也不安分的她,微微侧过头,绽放着的如花般明媚的笑靥。当巧笑倩兮的叶蓝秋仿佛看到什么新鲜事物雀跃着从亭子里跑出去时,镜头突然停滞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美丽的女孩从镜头里消失了,眼前出现了一座空亭,死一般寂静,片刻,镜头缓慢平移、定格,亭子边,是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细细地通向未知的远方。
《搜索》的故事不很复杂,都市白领叶蓝秋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在心灵瞬间遭受打击的时候,没有给公交车上的一位老人让座,并与同车的乘客发生了争执。当时的情况被一位实习记者杨佳琪偷偷用手机拍下,随后被资深记者陈若兮通过电视与网络媒体曝光,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自此,叶蓝秋就象南美洲丛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了翅膀,却在中国南方都市里引发了一场“南太平洋风暴”,短短的七天时间,十几个人被卷入其中,他们的生活被迫推离既有的轨道,甚至命运都被彻底改写……
平心而论,这个改编自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的电影故事,其实并不见得有多高明,但是它真实。它的真实在于对时代脉搏准确的把握,在于对与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网络问题的瞄准,更重要的,在于对当代人那一片荒漠般的生存状态毫不留情的揭示。
影片中,来来去去十多个人物,若要论起手腕,一个赛一个地“聪明”,其中最“聪明”的,当属杨流舒。
杨流舒在事业上确实有着过人的能力,举手投足间挥洒着成熟中年男人的自信与风度。然而,在他与妻子莫小渝之间的关系上,我们看到了他冷酷、自私的一面。他用对待公司下属的态度来对待莫小渝,他不拿莫小渝当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渴望爱的人,他需要的是一个在家听话的木偶,在外带得出场的女人。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成功,为了他能站在事业的最顶端,即使是妻子,该利用的时候就要好好利用,一旦妻子给他的成功带来可能的麻烦,便毫不留情地用各种方法来惩治、来控制。杨流舒是所有电影人物中被这个功利的社会异化得最厉害的一个形象,他有钱势、有能力、深谙“规则”、处事游刃有余,可他的心思只放在自己身上,对别人,只有工具式的利用。
工具式的利用,几乎涵盖了影片中大部分人物之间的关系。陈若兮利用杨佳琪拍的素材红极一时,唐小华利用叶蓝秋事件取而代之,杨佳琪利用陈若兮失势的机会、趁机上位……把人当工具,无视对方的情感,既封闭了自己的心灵,又阻隔了他人的沟通,慢慢的,人的心灵便成了一片荒漠。
而人,从来都是群居的动物,也是最怕孤独、最渴望心灵温暖的一类。现代社会浮躁、节奏快,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人的生存本来就是举步维艰,前有狼,后有虎,他人是地狱。平日里积累的负面情绪,一旦有了突破口,便毫不留情地发泄出来,而网络,正是发泄的最好途径。叶蓝秋事件,本身就有许多敏感点。叶蓝秋的身份与美丽,让人联想到最臭名昭著的“小三”一群;叶蓝秋的爱玛仕眼镜,给人以炫富之嫌,难免招起人们的仇富心态;叶蓝秋不让座的事情,使情绪本来就白热化的网民有了一个“道德绑架”的借口……各种脏水、污秽,隐含着几千几万个见不得光的心思,便齐齐泼到了叶蓝秋的头上。这个时候,叶蓝秋也不是人,是工具,是一个他人情绪发泄的承载物。
存在主义哲学家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人与物之间“我与它”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利用与被利用的人与工具的关系;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我与你”的关系。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我与它”的关系,一旦被拿来大量取代人与人之间“我与你”的关系的话,人性就趋于毁灭。近观《搜索》,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视他人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于是那一点本该留存在人们内心的一点温暖,慢慢地消散着,而叶蓝秋与杨守诚之间唯一还能保有纯真、纯粹的爱情,也因为叶蓝秋的死画上句号。在荒漠般的社会生存中,他们带来的仅有的一点温暖迅速从指间褪去,伸出手,触摸到一片冰凉。
我们的内心,也是一片冰凉。银幕上讲述的故事,简直就是我们的生活,控制欲极强的大老板、处处给人下绊子的同事、踩着人脑袋往上爬的职场、众口烁金积毁销骨的网络暴力……虚伪、懦弱、圆滑、阴险、卑劣、自私、冷酷、狡猾……人与人之间连最基本的信任都难以维持,真善美变成首先要毁掉的东西,这便是《搜索》的社会生存,这也是我们的社会生存的一个写照,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加害者。
从票房与口碑看来,《搜索》比陈凯歌之前的几部影片更受观众的好评。它如一把匕首生生地刺入了我们的生活,刺进了我们的心灵,不留余地,不加掩饰。陈凯歌的“去陈凯歌化”改变了他以往电影中经常存在的导演的道德价值导向,他让自己尽可能地退到了幕后,不动声色地讲述故事,尽可能对生活进行最接近真实的还原。然而,在某几个地方,陈凯歌还是有意无意地让自己的道德价值导向介入了,而介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带来人物逻辑上的失真。
如果说《搜索》中有“坏人”的话,那么,陈若兮便是首当其冲的一个。在对陈若兮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表现她的干练、俐落、不遗余力、冲劲十足的性格特征时,也展现了她为名利不择手段、冷酷自私的一面。陈若兮的坚强与脆弱,陈若兮因为父母家庭“小三”介入导致破裂而带来的对感情上的不安全感,以致看到叶蓝秋与自己男朋友共处一车照片时,在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与杨守诚交流的情况下,便在网络上著文攻击、谩骂的情节,都比较符合人物的心理发展逻辑。但是,在陈若兮作叶蓝秋事件推手的地方,缺乏一定的逻辑,特别是陈若兮打算将叶蓝秋与杨流舒公司的人才计划联系起来,企图将屎盆子扣到一个集团的头上的情节,感觉不太符合陈若兮的人物性格。陈若兮作为一个浸淫职场多年的“大姐大”记者,那种属个人的真名,单枪匹马地质问一个有名的上市公司的“愣头青”式的作为实在有失她的精明老练。而杨佳琪本来是作为一个媒体新鲜人出现的,在陈若兮失势之后,她把一切的错误都推到陈若兮身上,自己借机上位,甚至都不愿意对陈若兮伸一伸支援的手。杨佳琪的转变同样缺少一定的逻辑。陈凯歌尽量用生活本来面目说话的原则,在陈若兮与杨佳琪身上有了一点偏颇,给人感觉有一点人为的刻意,略略“妖魔化”了电影里的媒体,也略略“妖魔化”了现实的媒体。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叶蓝秋身上。叶蓝秋作为公车事件最直接的受害者,本身是令人同情的对象。一开始,陈凯歌在处理这个人物的性格逻辑时,是中肯到位的。在我看来,叶蓝秋在杨流舒办公室的那一次投怀送抱,固然有情绪过激的原因,可未尝没有一点刻意?叶蓝秋向杨流舒借一百万的电影段落,两个人寥寥数语就敲定了事情,一场身体与金钱的“互惠”,可见叶蓝秋绝对也是深谙社会生存之道的“人物”。但是,从叶蓝秋与杨守诚的相识开始,影片便开始拔高叶蓝秋,直到最后一个场景结束,叶蓝秋已经成为一个“美”的代名词。或许,陈导是想通过“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引起人们更浓重的悲剧感,但他的拔高与叶蓝秋有点突兀的自杀一样,都带着一种刻意,而使叶蓝秋在“美”的标签之下,少了点人间的烟火气。
瑕不掩瑜,陈凯歌说“《搜索》求变”,我以为,最大的变化,在于陈凯歌有意识地淡化自身的价值导向在影片中的传达,不再刻意营造一个“圆满”的故事,而是尽可能地平视芸芸众生,还原生活本来的琐碎、平淡与真相。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对于陈凯歌来说,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但他确实在变。陈凯歌自己也说:“《搜索》只提问题,不给答案。”于是,他端上来的,是揭去了最后一层遮羞布的一块腐肉,发霉、生疮、甚至流脓,让我们看着心里瘆得慌,拿起刀却发现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