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花飘香 偶韵绵长——2012新版大型儿童神话木偶剧《琼花仙子》赏析
2012-09-21朱福明
■朱福明
“华山论剑”又获大奖
公元2012年5月,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蓉城,繁花似锦,气候宜人。主要街道两侧,挂上了醒目的标语,那高大的建筑物的电视屏幕上,在连续播放着一个喜人的信息:第21届国际木偶联合大会暨国际木偶节将在蓉城举行。这次盛会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主办。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承办。时间为2012年5月27日至6月3日。此次盛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五大洲108个木偶艺术团与会参演,其中包括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原扬州市木偶剧团)在内的中国木偶艺术团有36个参演,可谓“华山论剑”,各显奇能,盛况空前。
据悉,为了参加此次国际木偶节,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对此次参演节目——《琼花仙子》进行了重新调整,加工排练。首先新增了“序幕”金蟾大王“炼百变魔杖”的情节,解决了原剧一直存在的前后剧情“两大块”,缺乏有机联系的问题,使得全剧主要人物戏剧冲突的走向更趋合理,理顺了人物的关系。其次推出了“青春版”的演出阵容。剧中主角琼花、五泉、小福宝、麻胡子、金蟾大王均由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并邀请老演员悉心指导。在导演的统筹下,通过青年演员的刻苦努力,保证了演出水准。第三,对该剧的人物造型,舞美、灯光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设计制作,使得整个舞台焕然一新,绚丽多姿,从而为此次力夺大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月27日,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演出的大型儿童神话木偶剧《琼花仙子》在成都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实验剧场连演三场,扬州木偶戏完美的舞台呈现和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评委、同行和观众。每当在热烈的掌声中演员谢幕时,都有观众上台要求和主演合影,祝贺演出成功。曾多次观看过不同版本《琼花仙子》的演出的第21届国际木偶联合大会暨国际木偶节组委会主任之一、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主席李延年称赞该剧“光彩依旧,日久弥香”,乃“国家精品,木偶精品”。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分院英语系学生,此次艺术节志愿者包一宏、罗炜林、陈煜婷等同学激动的说,《琼花仙子》是我们看到的最好木偶剧,扬州木偶真是太棒了!成都、广州、泉州等地木偶院团同行,一致称赞扬州木偶青年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底,表达了对扬州团拥有一批艺术素养高,舞台形象好的接班人感到由衷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本届国际木偶节经过一周的激烈角逐,扬州市木偶研究所献演的《琼花仙子》,一举夺得最高奖——最佳剧目奖。
彰显特色 开拓创新
“维杨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琼花,不仅因其品种之珍稀而名扬海内外,更以其朴实无华,高洁淡雅的品性,赢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原扬州市木偶剧团)根据相关琼花的民间传说,由陈允谦、胡小元改编创作、焦锋导演的大型儿童神话木偶剧《琼花仙子》,自1995年9月公演,已跨入第十七个年头,这期间一直演出场次不断,一举创下连演近3000场的新纪录。成为剧团演出时间最长,演出场次最多的保留剧目。该剧广受欢迎,尤受少儿观众青睐,先后荣获:江苏省第二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及10余个单项奖;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实践证明,这是当今戏剧舞台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儿童戏剧经典之作。
《琼花仙子》一剧,表现了琼花仙子的善良、勇敢。她为保卫扬州百姓的美好生活和恶魔作斗争,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文化部文华奖评委们赞扬该剧“在丰富、提高木偶剧艺术表现力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成功的努力。该剧优美完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导演调度有方,舞台处理变幻多端又规整、有气势;演员表演技巧纯熟、高超、战胜高难度,达到高水平;木偶造型优美,布景设计精良,灯光变化丰富,使这部木偶剧的神话色彩和戏剧内涵得以充分展示,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达到较好的统一。”
人们不禁要问《琼花仙子》为何能有如此成就和生命力?在荣誉光环背后,是什么成就了这部戏剧经典?笔者认为,年逾七旬仍童心未泯的该剧导演焦锋先生(国家一级导演、文华导演奖得主)十分注重艺术创造的整体把握,注重演出艺术的完整性是关键之一。导演作为演出的灵魂——创作主体,担负着创造性地将文学性内容转化为活生生的演出形象,组织、协调戏剧演出的诸多要素,使之成为统一的、和谐的、均衡的总体艺术。焦导在导戏中始终坚持发挥木偶本体艺术优势和特点。他把这次《琼花仙子》的导演特色概括为“童趣盎然,偶味浓郁”八个字。他说,这出戏是一出以少儿观众为主体的木偶剧。儿童喜爱有趣的、能逗人乐的,富有幽默感和讽刺性的戏剧。故我们在演出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注意它的好看、好听、好玩,使这出戏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和欣赏价值。而“意趣盎然,偶味浓郁”正是适合了少儿观众这一要求。如剧中“酒灌麻胡子”和“小伙伴中计”两场戏,是表现儿童情趣的重点场次。前者表现了孩子头小福宝带领小伙伴,抬着好酒好肉引诱大坏蛋麻胡子上当,乘机夺回了琼花仙子宝瓶的喜悦情景;后者为孩子们吃了卖糖球老头(麻胡子所变)给的酸糖球,不由自主地变成了一只只小蛤蟆的尴尬场面。两场戏前后对照,既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孩子们机警、勇敢的特点,又表现了他们顽皮贪嘴的儿童特征。在总体表现手法上,焦导运用幽默夸张的手法,采用儿童的独特视角和儿童独有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去表现人物。
“偶味”是木偶剧特有的品味,失去“偶味”的木偶戏,就会失去艺术的特色和魅力。但艺术贵在创新,剧团充分运用木偶造型的可塑性和随意性的优势,制作了4个妖艳的“蛇美人”,让她们倩影婆娑地在台上扭腰摆臀,跳起了“蛇美人舞”。又借鉴了杂技中的“杂耍”动作,改进木偶内部结构和安上特殊装置,舞蹈中能使扛在肩头的花瓶瞬间跳上头顶,且倒立自如,准确到位,体现了新、奇、美的创新意识。
另外该剧借鉴了川剧中的“变脸”绝技,剧中的蛤蟆大王在眨眼之间三次变脸(变成红、蓝、黄色),表演既快又准,堪与当今川剧变脸大师的表演相媲美。这一绝招的运用,把一个凶残、暴戾的杀人魔王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外部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对舞台气氛的渲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断探索 拓展空间
过去木偶戏大都是在一个固定的镜框式木偶小舞台上演出,而该剧却一反以前的老习惯,根据剧情需要,在“尾声”中,大胆地拆除了遮挡演员(真人)的“挡幕”,让木偶演员直露形体操纵木偶进行表演(即人、偶同台),使观众在欣赏木偶表演的同时,能够欣赏到演员的精湛演技,令人大开眼界,大大提高观众的欣赏情趣。再如该剧在体现手法上,采用“四结合”:即台上(木偶舞台)和台下(观众厅)表演相结合;借鉴影视手法,在画面处理上,特写(人偶,身高达1米7左右)和正常表演的不到1米身高的舞台木偶相结合;表现手段上,中外木偶操纵方式(借鉴日本“文乐”木偶表演方式与扬州木偶传统表演技巧)相结合;在时空处理上则采取表演区整体“迁换”和局部“切换”相结合。“四结合”的成功运用,让演出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境地。
琼花飘香,偶韵绵长。《琼花仙子》10余年来的创演过程,是一次富有挑战性的艺术实践,应该说它的意义和作用,大大地超越了戏的本身,它为当代木偶艺术的发展趋向,探索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格局。祝愿扬州市木偶研究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