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陵面花:捏出农家幸福生活

2012-09-20王非

西部大开发 2012年4期
关键词:黄陵花馍小面

◎ 文/图 王非

黄陵面花:捏出农家幸福生活

◎ 文/图 王非

面花流传在黄陵农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邺中记·附录》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梗来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面花。

这小小的面花,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金钥匙。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传承人赵爱芳,利用集市活跃的优势,开始做起了面花生意。

面花,俗称花馍,是流传在延安黄陵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每逢清明扫墓祭祀、纪念轩辕黄帝之时,黄陵的农村妇女皆以灵巧的双手,用手揉、搓、捏,用剪刀、木梳、顶针、竹棍等工具,剪、压、排、扎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造型的万物生灵,再用一些花朵、椒粒、豆子把眼睛一点,并用红、黄、绿、蓝等颜色将枝叶花瓣涂染,组成不同的图案。然后经过40分钟的蒸制,一切对未来美好的祈祷、祝愿,全都融到花馍上了。

而作为祭祀轩辕黄帝和祖先的供品,面花要求结构复杂,造型生动,有较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祭奠面花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蔬菜杂果为主,或气势雄伟,或雅致优美,无不栩栩如生、精巧传神。到祭祀之日,黄帝陵前更是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成为面花的展览会,从而引起前来谒陵拜祖、观光游览的海内外人士的极大兴趣和高度赞扬。

面花流传在黄陵农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邺中记·附录》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梗来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面花。长期以来,黄陵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和制作技巧。使面花不仅成为一种庄重严肃的礼仪祭品,而且是一种颇有审美、欣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

黄陵的民俗中,从婴儿降生到结婚之喜都有送面花的习俗。婴儿初降时,外祖母要蒸制小面虎一对,用红绳挂在孩子身上,以避邪恶;婴儿满月时,亲友们还要送大面虎一对和各式小面花若干,以示人丁兴旺、幸福吉祥之意。婚庆时,亲友们所送的面花更是丰富,但不能轻易食用,只有在举行婚礼后,才能展示于众,以示对新婚夫妇的祈祷、祝福;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之后,围观的孩童们才可抢食,希望从中抢到包麸子的花馍,抢出福来。祝寿时,要送大寿桃面馍,以祈求吉祥平安,延年益寿。

如今,这小小的面花,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金钥匙。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传承人赵爱芳,利用集市活跃的优势,开始做起了面花生意。因为她不断翻新创作,小小的门店总是生意兴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120多个。最近几年,赵爱芳的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在自己致富创业的同时,她又教亲戚、邻里面花技术,带着周边妇女走上了致富路。

猜你喜欢

黄陵花馍小面
闻喜:花馍的“花样生活”
“围绕”在百姓四周——黄陵“代办领办”拓展为民服务
花馍(大家拍世界)
重庆小面
老家的小面
浅析山西闻喜花馍的发展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陕西省面塑艺术的传承现状调查与产业化发展道路探究
重庆小面的文化与经济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