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指标构建与评价
2012-09-17罗学思张汉崧柳权林
罗学思,张汉崧,柳权林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一、引 言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以低能耗、低物质、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选择,并做出了有益探索。作为我国的经济发达大省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省份的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但是数据显示,2 0 1 0年江苏省的碳排放量达到1 4 8 8 3.1 1吨,是2 0 0 3年(7 0 4 8吨)的两倍多,而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江苏省的碳排放量将会进一步增长。因此江苏省已将低碳经济视为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日前推出的《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中提出要全力打造“低碳省”,并将其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不仅会对江苏省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而且对全国各省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技术子系统、能耗排放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五个方面构建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就各子项指标进行数据调研,获得低碳发展分项指标并进行指标量化计算,从而探究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文对江苏省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是正确引导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涉及了经济、社会、科技、能源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该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要从多个角度选取不同的指标,以反映不同的侧面,然后综合起来反映其整体状况。
在指标选取时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首先,由于低碳经济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整体性;其次,低碳经济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引导性;再者,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标体系还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另外考虑到数据来源的难易程度,建立的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及我国建立的相关低碳标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尝试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技术子系统、能耗排放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五个方面出发选取若干指标构成衡量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有些数据是通过年鉴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另外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居民人均收入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和的均值代替;人均居住面积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之和的均值代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四、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各个指标权重的赋值问题。确定指标的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评价法)和客观赋权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为了能够对各个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选择改进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实现对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准确评价。
1.改进熵值法的基本步骤
假设有m个年份,每一年份有n个评价指标,则每个指标对应每一年都有一定的取值,这样便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 ij)mxn,其中x ij表示第j项指标对于第i个待评年份的取值,其步骤如下:(1)由于所选取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单位,
为了避免指标间因量纲单位不一致带来的计算误差,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本文采用Z分数(Z-score)变化方法,其变换公式为:
其中是标准化数据,Xj是变量Xj的均值,Sj变量Xj的标准差。经过标准化后,每一指标的取值将服从(0,1)的标准正态分布。
(2)为了消除标准化后负值的影响,将坐标进行平移。标准化数据经过平移之后变为,其中=+K且 K>min()。本文令 K=3,这样所有的都大于0。
(5)计算j第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gj=1-ej,
2.计算结果分析
(1)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改进熵值法的计算步骤,计算出各准则层下的指标权重以及各准则层在目标层上的权重Ai=(w1w2… ws),i=0,1,2,3,4,5i=0,1,2,3,4,5分别表示准则层以及指标层所对应的权重,s为各个因素层下的指标数,具体结果分别为:
从A0中可以看出社会子系统对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术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能耗排放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这一影响程度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略有不同,依常理判断,能耗排放子系统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应较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江苏省是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技术水平也很发达,所以社会、技术、经济三大子系统对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虽然五个子系统对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有高低,但是可以发现五者的权重值差距并不是很大,说明江苏省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五个方面不能分“轻重”,必须“五管齐下”。
(2)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根据改进熵值法的计算步骤,本文选取相关数据对2000-2009年间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进行动态分析,探究近年来江苏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所得结果皆为相对值,仅反映研究期内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特征。
表2 江苏省历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江苏省在2000-2009年期间各子系统指数及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作图1如下:
图1 2000-2009年江苏省各子系统的低碳指数变化趋势
从图1可显著看出江苏省在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能耗排放子系统在研究期内呈稳步下降趋势。2009年与2000年相比,其降幅达到了70%左右,可见江苏省在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呈上升趋势。说明在研究期内江苏省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以及污染处理技术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三者上升的过程比较“曲折”,说明其发展的持续性不强;
(3)环境子系统的低碳指数在研究期内虽有所上升,但是其趋势却是下降的。说明江苏省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绿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以为江苏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虽然在研究期内各个子系统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各不相同,但并没有影响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提高。从图2中可以发现在研究期内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2009年达到最高水平0.1293,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33.3%。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上升过程有所反复,在00/01和05/06两阶段有所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来江苏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是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综合指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图2 2000-2009年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五、结 论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及我国建立的相关低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尝试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技术子系统、能耗排放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五个方面出发,选取了若干指标构成评价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熵值法选择各指标的权重,以期对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江苏省势在必行的经济愿景,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地实践创新和提高的过程,甚至是一种痛苦的社会转型。从目前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已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条件,只要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艰难博弈中,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和根本利益,就能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跨越。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应遵循以下路径: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形成低碳技术研发体系,推进低碳技术进步,增强二氧化碳的处理和再利用能力。
]
[1] D Diakoulaki,M Mandaraka.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assessing the progress in decoupling industrial growth from CO2 emissions in the EU manufacturing sector[J],Energy Economics,2007(29):636-664.
[2] Hea-Jin Lim,Seung-Hoon Yoo and Seung-Jun Kwak.Indus-trial CO2 emissions from energy use in Korea: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09(37):686-698.
[3] Inmaculada Martínez-Zarzoso,Antonello Maruotti.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O2 emissions: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0):1344-1353.
[4]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58-161.
[5]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18-24.
[6] 赵一平,孙祁红.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应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3):128-134.
[7] 林伯强,姚昕,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2010(1):5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