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2012-09-17姜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3期
关键词:吡格组间胰岛素

姜华

糖尿病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目前全球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及肿瘤[1];有报道显示[2,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1.5%;2型糖尿病治疗关键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缓解功能减退,最终达到控制血糖,保护胰岛细胞等治疗目的[4]。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均是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物,能够通过不同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笔者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13例,联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227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5],同时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酮症酸中毒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4例)和实验组(1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口服治疗,0.5 g/次,3次/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口服治疗,20 mg/次,1次/d;疗程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检测并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2 hINS)、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等胰岛素指标以及体质量(BMI)指数,同时注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PG、P2 hBG及HbA1 c等血糖指标组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糖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指标比较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INS、P2 hINS及HOMA-IR指数等胰岛素指标组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胰岛素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各项胰岛素指标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注:P<0.05

组别 例数 FPG(mmol/L)P2 hBG(mmol/L)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14 9.5±1.8 7.7±1.3 12.5±3.1 9.7±2.8 8.8±1.9 6.6±1.2 7.4±1.4实验组 113 9.4±1.6 5.4±0.9 12.7±2.7 7.3±2.1 8.7±2.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注:P<0.05

组别 例数 FINS(mUl/L)P2 hINS(mU/L)HOMA-I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14 17.1±3.4 13.4±2.4 35.3±5.4 30.7±3.8 28.4±3.2 7.2±1.3实验组 113 16.8±2.6 10.0±1.7 35.8±5.0 25.3±3.1 28.7±2.5 3.6±1.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BMI指数分别为(25.4±2.1)kg/m2、(25.2±1.9)kg/m2;治疗后BMI指数分别为(23.0±1.7)kg/m2、(25.0±1.5)kg/m2;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MI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例,其中消化道反应4例,谷丙转氨酶升高1例,白细胞减少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实验组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8例,其中消化道反应3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白细胞减少1例,水肿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为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综合征,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以及外周胰岛素抵抗[6,7];已有研究表明[8,9],胰岛素抵抗先于糖尿病症状出现,且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2型糖尿病,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关键。二甲双胍作为一类常用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通过抑制肝细胞腺苷酸环化酶活性[10],减少肝脏葡萄糖转运,增加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达到改善糖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作为一种新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高选择性激活PPAR-γ受体,促进胰岛素增效特异蛋白质合成增加,发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β细胞损害等作用[11-12];同时其还可以降低血液游离脂肪酸水平,缓解胰岛细胞脂质损害,进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通过不同途径降低胰岛素抵抗,协同作用明显,同时二甲双胍可以抵消或减轻吡格列酮对于患者体质量影响,降低水肿发生率。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PG、P2 hBG及HbA1 c等血糖指标,FINS、P2 hINS及HOMA-IR指数等胰岛素指标组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糖指标及胰岛素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及胰岛素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MI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同时对体质量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首选方案。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2]王国洪.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84-85.

[3]HM Kronenberg.威廉姆斯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292-1296.

[4]谷春芳,李文肖.糖尿病血管病变与血小板功能的研究现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295.

[5]董德翠.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山东医药,2010,50(25):73-74.

[6]华文进,韩勤芬,陈慧,等.马来酸罗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3):10-11.

[7]叶枝发,杨静涛,刘桂月.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61.

[8]孙丽,谷丽梅,陈亘卓.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0-161.

[9]李五星,陈红森,张秀叶,等.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132.

[10]邓晋红.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1):809.

[11]胡红琳,王长江,张木勋,等.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6):483.

[12]洪亚君,郭维英.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中国药房,2010,21(24):2258-2259.

猜你喜欢

吡格组间胰岛素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吡格列酮保护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吡格列酮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辽宁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基因T45G多态性与吡格列酮疗效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