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2-09-17李卫媛
李卫媛
为了探讨脑梗死患者中VD(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我们对住院脑梗死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的病例为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内干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住院均行头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入院前无痴呆症状,入院后均无意识障碍,抑郁和严重失语等。共143例入组(73例为腔隙性梗塞),其中,男109例,女34例,年龄60~85岁,平均(67.81±9.20)岁。
1.2 诊断方法 根据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DSM-IV)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作出痴呆的诊断,根据Hachinski缺血量表作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1.3 调查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统一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及饮酒史、既往病史、并依据头颅CT检查,详细记录梗死的部位,数目,大小,有无白质病变及脑萎缩。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43例患者中痴呆33例,男24例,女9例,非痴呆组男79例,女31例,两组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MMSE评分痴呆组(19.6±6.1)分,非痴呆组(26.2±3.5)分,前者较后者明显低﹙P<0.01﹚。特征方面年龄≥70岁,低教育因素,痴呆组较非痴呆组患者多(P<0.05)。在血管危险因素方面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痴呆组较非痴呆组患者多(P<0.05),而性别,冠心病,高血脂,吸烟,饮酒比较,两组间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见表1。结果也表明双侧脑梗死、多灶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脑萎缩等痴呆组较非痴呆组多,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例,%)
表2 两组头颅CT检查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由于VD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因而危险因素的确定极为重要。一般认为VD的危险因素与卒中的危险因素相同,但这多是理论上的推测。尽管目前对这些因素作了不少系统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意见。随着人口老龄化比例的提高,老年人痴呆的患者逐年增加,据国外报道,一般人群中(>65岁)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为0.4% ~0.5%,并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1]。本结果提示,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发现年龄是脑梗死后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随年龄增长,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增大。未发现痴呆与性别的关系,与文献报告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血管性痴呆不符。可能与本资料病例数较少有关。VCI(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各种脑卒中,也包括脑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汪雪箐等[2]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均无相关性,而与糖尿病,白质疏松症有显著相关。王江川等[3]研究表明,脑卒中,糖尿病在痴呆组多,而冠心病,心房纤颤,高血压,血脂异常在痴呆组与非痴呆组之间无统计意义。近来研究显示,相对高的学历被认为是痴呆的一个保护因素,本资料分析受教育程度高、低在痴呆与非痴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文化水平高级皮层发育程度低,脑功能储备下降,增加了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易感性。同时发现,高血压和既往有脑血管病史为脑梗死后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导致小动脉硬化,血流量减少,白质缺血引起脱髓鞘改变,白质疏松,导致痴呆发病率显著增高。而多次脑梗死发作形成多灶损害,形成腔隙状态,是导致脑梗死后痴呆的一个直接因素。本组资料经分析表明,多灶、双侧和大面积脑梗死、脑萎缩是梗死后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灶脑梗死因数目多,造成某些中枢结构的损害及其相互间联系受到影响,所以易发生痴呆。双侧梗死导致左右两侧半球联系障碍而引起痴呆。脑萎缩是评价影像学异常对认知功能影响的衡量指标,脑萎缩、脑白质异常是典型痴呆的病理特征之一,脑白质异常是皮质功能损害的基础,脑萎缩及其严重程度与梗死后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
脑梗死是痴呆发生的高危人群,痴呆的发生又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早期识别和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对血管性痴呆的早期发现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Scazufca M,Cerqueira AT,Menezes PR,et al.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on dementia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v saude publica,2002,36:773-778.
[2]汪雪箐,潘利红.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分析.南华医学报医学版,2006,34(3):429-433.
[3]王江川,张志强,沈世鑫.老年脑梗死后痴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5),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