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构成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2012-09-16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纯收入欠发达

许 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构成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许 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所谓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包括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性收入、农民的劳动性报酬以及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农民收入增速却连年递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对农民收入结构面临的新情况和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农民收入构成的变化趋势。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构成要素;趋势

在区域经济学中,所谓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不发达,但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的区域。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中、西部地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包括三个部份: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性收入、农民的劳动性报酬以及转移和财产性收入①。这三个部份之间此消彼长,决定了农民收入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出现的新情况

1、外出务工所占农民收入的比例不断加大。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平均纯收入的比重,1991年为20%,2011年上升为34%,10年上升了14%。另一方面,来自农业的收入占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1990年为76%,1995年为71%,2011年下降到60%,12年间下降了16个百分点,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中最主要的部份。

2、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不断下滑。近2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以22%的增长迅速发展,但近年来却遇到较大困难,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由20世纪80、90年代的平均增速30%下降到2000年的16%;乡镇企业提供给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工资收入增速,从“八五”期间的35%下降2000年的15%;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大大下降,1977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为10%,1998年上升到最高峰为30%,1999年——2011年,这一比值在28%以下,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在不断下降。

(二)不同组别、城乡间和不同性质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1、不同组别农户间的收入差距逐渐增大。我们发现,不同农户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少量高收入组农户的收入不断增长,而大多数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没有增长甚至出现减收。1998-2011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由2.53%扩大到2.64%,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上的高收入户比例,则从24.8%上升到35.8%。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纯收入进行5等份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11年最低收入组农户和较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是800元和1400元,分别比上年下降了7%和0.7%。中等收入组农户、较高收入组农户和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0元、2710元和50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3%和6%。收入越低,增长越难。农村居民家庭的基尼系数由1997年的0.34扩大到2011年的0.38,表明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2、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1977年为2.58:1,1985年一度缩小到 1.60:1,到 2008 年,这一比例扩大到 2.78:1。2011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600元,差距已扩大到了3.26:1,为历史之最②。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3、不同性质农户的收入差距拉大。研究发现,不同性质农户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农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99——2011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60元增加到2250元,年均增长1.4%。同期,纯农户和兼业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30元和2030元降到1900元和1990元,年均分别下降1.66%和0.86%。2011年,经济欠发达地区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00元、1990元、2800元和5100元,这4类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9.8%、47.1%、29.6%和3.5%。其中,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的收入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5%和12.5%,比收入最高的非农业户分别低62.6%和61.6%。这就说明,非农业户收入增长最为迅速。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特点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性收入,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劳动性报酬,三是转移和财产性收入③。下面,我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资料,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特点。从下表中我们发现:1999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经营性纯收入达到最高峰,为人均1473元,此后,经营性纯收入逐年下降,2003年才开始反弹,但仍然没有超过1999年的水平,2003年经营性纯收入为1486元,比1999年水平略有增长。与此相反,劳动性报酬从1996年开始逐步上升,2011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已达到34%。我们再分析转移和财产性收入,从下表可以看出,这一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增长速度并不快。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经营性纯收入和劳动性报酬在收入中的贡献率,参见下表中的数据。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结构贡献率变化情况

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情况看:在其三个收入来源组成部份中,经营性纯收入和劳动性报酬,17年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中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当然,二者的地位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劳动性报酬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994年的16%上升到2002年的21%,进而上升到2011年的34%,增加了18%;与此相对应,经营性纯收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1994年,经营性纯收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为75%,到2011年,这一比重减少到61%,减少了14%。具体到2002年至2011年,经营性纯收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了14%,而劳动性报酬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上升了13%,经营性收入减少的幅度,正好等于劳动性报酬上升的幅度。这就说明,劳动性报酬还将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从农民各部份收入来源对收入增长贡献率大小的影响看:相比较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各部份收入来源对收入增长贡献的变化则是决定性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3项来源中,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对增长的贡献呈现较大波动,其对收入的贡献有时为正、有时为负,但劳动性报酬和经营性纯收入的贡献却发生了比较稳定的变化。2003年,劳动性报酬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还只有23%多一点,但这一数字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到2007年时,劳动性报酬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开始超过80%,2008、2009年连续两年超过了100%,2010、2011年略有下降,但仍然高达60%。而经营性收入的贡献则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2001年时,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一半以上,仍然可以由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来解释,但这一数字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到2009年,经营性收入已经在拖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后腿,到2010、2011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2011年,经营性收入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25%。可见,劳动报酬对农民收入贡献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1977年至今,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不明显的线形关系,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977——1985年为高速增长期,1986——1990年为缓慢增长期,1991——1993年为平稳增长期,1994——1998年为快速增长期,1999年以后又为缓慢增长期。因此,笔者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来合并预测未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二次指数平滑法是针对上升或下降趋势明显的需求序列而言。二次指数平滑值建立一元线性模型,利用线性模型进行未来预测④。下面,我们建立分析模型:

通过把表中数据代入上面分析模型进行计算,我们可以看到:1995之后,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情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一是农产品价格从1997年开始一直下降,直到2004年才有所回升。因此,过去依靠增加产量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家庭经营方式已不复存在。二是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低,往往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目标,过分追求高产量而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剂量剧增,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在市场上无价格优势,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严峻。三是在供求结构上,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低质量的大宗农产品不断出现“卖难”的问题,相比之下,高质量的农产品又供不应求。这意味着农业生产结构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来进行调整。也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增加的农产品供给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四是在供求总量上,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我国已结束了过去农产品供给短缺的状态,出现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见,经营性收入的增长越来越难,必须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总之,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国际化的条件下,乡镇企业的缺陷如产权模糊、负债率高、管理水平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社会负担重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除个别科技含量高、转制迅速彻底的乡镇企业以外,其他企业纷纷减产或倒闭。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迅速降低,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骤减。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受阻,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狭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劳动性报酬具有较大的增收潜力。

注释:

①高保周:《软环境建设:中国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

②王雅鹏等:《有关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浅析》,《南方经济》,2007年第5期。

③陈艳等:《农民收入增长环境分析》,《调研世界》,2008年第5期。

④尹志超:《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11年第3期。

责任编辑:刘建文

C912.82

A

1671-2994(2012)04-0066-03

2012-06-08

许 林(1972- ),男,河北鄂州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纯收入欠发达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新时代乡镇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