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灾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2012-08-15窦全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抗灾时代精神抗击

窦全勇

(中共寒亭区委党校 教务处,山东 寒亭 261100)

论抗灾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窦全勇

(中共寒亭区委党校 教务处,山东 寒亭 261100)

抗灾精神是对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斗争的胜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特殊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将抗灾精神内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内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抗灾精神;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中体现;推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重大自然灾害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形成的抗灾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一、抗灾精神的科学内涵

20世纪末以来,我们一直在同各类特大自然灾害顽强抗争。从1998年夏天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到2003年春天的“非典”,从2008年春天特大雪灾到同年5月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灾害,从2009年至2010年全国近17省市区遭遇百年罕见旱灾到2010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灾害。在一连串的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面前,13亿人民没有被压倒。我们的生活依然井然有序,社会依然和谐稳定。13亿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团结互助、自强不息。我们共同经历、共同抗争、共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特大灾害。灾害就是战斗的号角,灾情就是无声的命令,灾害考验着我们这个民族和13亿人民。从抗洪精神到抗非典精神,从抗雪精神到抗震精神,从抗旱精神再到抗震精神,凝聚了中国特有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抗灾精神。①

一次次特大自然灾害,考验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坚不可摧的自信力;一次次特大自然灾害,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团结自信精神的新洗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友爱互信的新凝聚;一次次特大自然灾害,可以改变山河,却无法改变中国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天摇地动,摧不垮我们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桥毁路断,斩不断我们心心相系的骨肉深情。

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精神导向意义的抗灾精神,主要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从抗洪精神到抗击非典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既体现了其中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又体现了其间不断丰富的发展性。在历次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所培育和弘扬的伟大抗灾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内涵:

1、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次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都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与合作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特殊时期的重要体现。从中央到地方、从抗灾第一线到非灾区,中央和各级地方领导干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普通群众一起,不分级别、不分职业、不分民族、不分性别,团结一心、共抗灾难,这是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最终取得胜利的组织保证。②

2、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灾难面前,人们的意志和信念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意志薄弱的人,在面对重大灾难时表现出的悲观失望的消极态度会动摇战胜困难的信念,最后将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而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在灾难面前会表现出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会鼓舞人们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最后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显示出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最终胜利的精神支柱。③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的统一。在抗震救灾精神中直接有“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表述,虽然在抗洪精神和抗击非典精神的表述中没有直接提到人文与科学的词语,但是,在实际的抗灾行动中,没有哪一次不是以抢救人的生命作为救灾工作的中心,没有哪一次不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统一行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历次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其中,人文精神是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最终胜利的核心价值,科学精神是保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最终胜利的根本方法。④

二、抗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特殊时期的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非常突出。在抗灾救灾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令国人动容、令世界震撼,成为抗灾精神的核心。

1、民族精神是抗灾救灾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灵魂,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的鲜明特征。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事业繁荣兴旺,必须有民族精神做支撑。越是艰难困苦,越是危急关头,越要发扬民族精神。在抗灾救灾中,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人性光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中华民族精神已潜移默化地内化为炎黄子孙的深层心理沉淀和广泛的价值认同。众志成城,是一个口号,更是一次全民的行动。从自发排起的献血队伍,到络绎不绝的捐款人流,从为地震灾区孤儿哺乳的女民警,到为孤残儿童提供心理治疗的无数网友,从无暇顾及痛失亲人、忘我奔忙在救灾第一线的党政干部,到自己的亲人生死不明、却去抢救他人的回乡民工等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令世界动容、令世界震撼的民族精神,“原来中国人是这样的”。而中华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化之后,依然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依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善于吸收社会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融入民族精神之中,这是民族精神永葆生机的源泉。抗灾精神就是对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是特殊时期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2、时代精神是抗灾救灾的集中展现。从时代精神的产生来看,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从时代精神的本质来看,时代精神就是要与时俱进。离开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和价值。在抗灾救灾中,我们看到了思想的深度、直面的勇气、批评的犀利,而每一项都是推动中华民族朝着进步和文明的方向前进。直面灾害真相,真实报道死亡数和灾害破坏强度;对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开放大门,不但敞开胸怀接受外来金钱物质援助,还接受外国派遣的救援队直接进入灾区;在救灾中不断对曾经的僵化思维模式和行为定式进行深刻反省并及时修正,等等。即使在被认为政治意识弱化的年轻一代人那里,在我们看多了他们世俗生活中反叛、桀骜一面时,赫然发现在大灾面前,他们同样有思考的沉重。

三、伟大的抗灾精神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它有哪些深刻的内涵呢?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这可以说是在党的文献中迄今为止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权威的解释。它从理论、文化传统、实践三个相互联系的侧面,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最显著的特点即实践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善于总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指导思想,应该吸收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和成果,抗灾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第一,伟大的抗灾精神是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斗争胜利的经验总结,是特殊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抗灾精神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值得借鉴和吸收的成功经验。第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把伟大的抗灾精神融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之中,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四、伟大的抗灾精神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抗灾精神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获得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指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艰巨和繁重,“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抗震救灾斗争能够迅速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⑥。在10多年领导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获得了新发展,集中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理念的转变、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党的组织建设的加强等。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危难时刻,也最能检验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在领导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一是迅速反应、果断决策;二是科学指挥、统筹兼顾,总揽全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0多年来,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人民抗击历次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在2008年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中,胡锦涛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百倍的努力”⑦。这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的充分体现。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表现,改善了党在普通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一批批表现突出的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增添了新鲜血液,巩固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2、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党的基层组织则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党的组织体系中的基础和根本,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具有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基础性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确保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在抗灾过程中,需要组织领导和“带头人”的时候,党的基层组织担当起了这一重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提高。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广大党员迅速反应,高高举起鲜艳的党旗,组建各类“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冲锋在前,形成了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活跃在抗灾前线最危险的地方。他们抢救人民生命、保护人民财产,带领人民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应对一场场重大自然灾难的考验中,广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在指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一些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舍身救人,忘我工作,“舍小家为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让普通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切身感受到党就在身边,心中自然有了主心骨,更加增添了战胜灾难的信心。

注释:

①熊传东:《伟大的中国抗灾精神万岁》[DB/OL].http://www.dahe.cn/xwzx/txsy/wyfy/t20100420_1786019.htm

②③④程锐:《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西大学,2010年版。

⑤郭国祥、丁俊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⑥侯圣军:《以抗震救灾精神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DB/OL].http://www.luckup.net/show.aspx?id=74123&cid=152

⑦胡锦涛:《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5月18日。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41

A

1671-2994(2012)04-0015-04

2012-05-21

窦全勇(1980- ),男,山东临驹人,中共潍坊市寒亭区委党校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抗灾时代精神抗击
暖春战疫 携手春天 抗击疫情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胡春华强调:切实抓好春耕生产和抗灾夺丰收工作
王文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全力减灾救灾确保今年抗灾夺丰收
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齐心人定胜天
——为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作
“党员抗灾队”活跃田头地边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打好农业防汛抗灾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