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及经验

2012-08-15卜昭滔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卜昭滔

(山东艺术学院 戏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及经验

卜昭滔

(山东艺术学院 戏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1949——1956年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领导革命斗争的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面临着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转变的历史任务。这一时期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巩固政权,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需要。总结这一时期的实践经验,对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经验

从1949年至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的最初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关键时期。党从领导革命斗争的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面临着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转变的历史任务。党的地位变化要求党的领导方式、活动方式要适应新任务的变化。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进行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是要和各种错误的思想进行斗争。在共产党内就是要清除和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的不良影响。在共产党外,就是结合彻底清除各种反动势力,肃清一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认识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真正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一、建国初期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我们党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推动力。刘少奇在1951年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人民,这就是今天的新形势、新条件下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①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以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学习推动党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即将在全国执政的全新考验,但是,从党的自身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执政要求不相符。因此,党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加强理论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950年10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学习问题的通知》,1951年2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3年4月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等。学习的内容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的历史基础理论的总称等。学习形式主要是在职理论学习,以此培养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抵制唯心主义思潮的自觉性。(2)通过整党整风运动,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1950年5月发出了《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通过对照工作,检查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整改。至1954年,以整党整风形式系统学习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著作等内容,使所有党员明白党员的标准,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使全党在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方面得到增强。(3)在全国范围系统创建党的教育机构以推动党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校培训是党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所。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关于马列学院的教学任务、组织机构、组织领导及党务工作的报告》,明确了马列学院的“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的教学方针。由此全国范围的党校教育网基本形成,为对各级党员干部有计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在党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保障。195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试办党的干部业余理论学校的方法。至1953年初,全国各地开办的业余政治学校已有842所,在校学习的在职干部达43万多人。③从以上可以看出,初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身首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党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执政需要,是推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只有通过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的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工作能力,才能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在人民群众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国后,党为巩固新生政权,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中心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围绕此展开。在土地改革过程中,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阶级教育,组织农民代表大会,在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中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结合“三反”“五反”运动,对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当时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骄傲自满等情绪有了明显克服,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结合抗美援朝战争,对全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在1950年6月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宣传中,党通过组织演讲会、报告会,特别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和志愿军回国汇报团在各地做巡回报告,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歌颂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主义精神,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以增产节约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结合社会主义改造,号召学习《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使全党全国人民受到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进程,注重全面性、系统性;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结合起来,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克服了单纯灌输的弊端,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更加具体形象,同时有利地推动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

3、做好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坚信知识分子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旧中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多数人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思想上不同程度的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这些与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毛泽东曾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③(2)在学校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51年9月下旬,在北京、天津的高校中开展了以改造思想、改革高等教育为目的的学习运动。周恩来亲自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动员报告,希望知识分子要努力“从民族立场进一步到人民立场,更进一步到工人阶级立场”。

④(3)在全国各级学校中,逐步建立了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开设马列主义课程,拓展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在高校设置政治辅导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负责,共青团和学生会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年12月,新中国召开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工程。1950年7月,教育部指示全国高等学校开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课程。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中,要求大学设立“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列主义基础”为主要课程,以及研究生的思想理论课的设置,使新中国的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初步系统化,有利于在学校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明确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思想改造,以培养党的干部和积极分子。(4)在社会各界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52年1月,全国政协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组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工商界、宗教界人士,参加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同时,以点带面,树立典型,“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如通过电影《武训传》的评价,以此引导人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看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实质和中国革命道路等根本性的问题。通过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唯心主义的批判,引导了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5)组织社会各界的知识分子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理论学习,组织他们参加各类革命实践活动,清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划清革命和反革命的界限,使其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无产阶级的立场。

4、在全国范围建立健全宣传网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做好党的宣传工作。新中国的成立,为在全国范围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全国范围改造和建立健全传播媒体就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举措。借鉴苏联的经验,1951年初制定了《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建立系统的宣传网,以强化宣传的经常性和宣传职责。随后,覆盖机关、厂矿、农村、街道、学校等一切社会组织的庞大的宣传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党所建立的宣传员、报告员网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近四百万人的强大的宣传队伍。”⑤可以说,这支庞大的队伍保障了宣传的经常性、组织性和宣传效果。(2)通过报纸、出版、广播、电影和学校及其他各种文化教育工具,以经常地向社会各界宣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主张。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正式改版为党中央机关报,并在全国范围公开发行,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1954年制定的《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指出,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宣传党的总路线,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政策和决议。同时要求,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要同实际问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结合起来,对实际工作中的理论问题,对干部群众中的思想问题要系统地加以说明和有针对性地解释。(3)调整新华社在全国各地的机构,并规定由新华社统一发布重要新闻的制度。1949年12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国的声音,党的理论、主张、政策从中央传播到全国各地。全国解放后,各地对旧社会存在的资产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出版的报纸、刊物、电台及各类通讯社进行改造,强化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新文化舆论宣传阵地。(4)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工作。1949年6月成立中央俄文编译局,即后来的中共中央编译局。1950年5月,党中央成立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在全国发行《毛泽东选集》,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高潮。1950年12月成立人民出版社,1953年成立民族出版社,用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民族文字翻译出版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5)以积极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文艺作品,如小说、诗歌、话剧、电影、歌剧、歌曲、舞蹈、美术作品等,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生活方式。以此为载体体现无产阶级革命事迹和品格,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欣赏文化艺术过程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小说《铁道游击队》、《风云初记》、《活人塘》、《五月的矿山》、《在茫茫的草原上》、《保卫和平的人们》、《志愿军一日》、话剧《考验》、《明朗的天》、《万水千山》、电影《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董存瑞》、《上甘岭》⑥等,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二、建国初期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经验启示

1949——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构建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使其大众化,巩固了新生政权,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顺利完成了“三反”、“五反”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等工作。这为以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说,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成功的,为我们在当前积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保障。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期性。不可否认,经过60多年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但在新时期新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国际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的颠覆,而且形式更为隐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也愈来愈深,各种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及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乘机而入,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背离。在国内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经济成分、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国内外的形势使得有些人甚至至还借反思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此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总结,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期性还体现为阶段性。阶段性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不同的实践阶段推动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功解决了“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产物,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只有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凝聚力,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广大党员干部应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党员的标准就是看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否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的信仰者和模范的践行者。理所当然,广大党员干部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传播者。作为执政党来说,只有广大党员干部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才能引导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认识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当前,我们党拥有8000多万党员,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如果党员干部自身没有做好用马克思主义修养,没有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出现了“不信马列信鬼神”的现象,就不可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难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去接受和认可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1)广大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知心人,采取民主科学的宣传方法,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2)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⑦只有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政治主张的宣传教育,尤其通过广大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教育群众、感动群众,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3)要分层次进行宣传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不同的受众,如果一概而论,等同视之,一味搞学术语言,照搬宣读,只能适得其反。只有根据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生活习惯,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和事例,生动形象地表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让群众看得清、听得懂。这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需要,理解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体现。(4)在大众化进程中防止冒进主义。在过去的运动中,由于要求过激,方法简单粗暴,因而伤害了一部分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感情。这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所以,在大众化逐渐推进过程中,所采取的实践形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才能实现。

4、与时俱进地推动传播媒体建设,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率。(1)与时俱进地推动传播媒体建设,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率的重要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新的传播媒体也不断涌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逐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2)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效率,就必须重视传播媒体的建设。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推动大众化的工作机制与格局,形成推进大众化的强大合力,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绩效。当代中国,除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外,还要积极利用有线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载体,利用设论坛、开博客、发短信、看视频等现代交流沟通渠道,扩大宣传阵地,增强宣传时效。从实践看,理论的传播效果离不开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形象化、现代化,唯有如此,才能使鲜活的理论发挥出其内在的无穷魅力。因此,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可以通过百家讲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理论教育形象生动、声像结合地展现在大众眼前,还可以用手机短信及时准确地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创新成果。

注释:

①《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② 《各地干部业余理论学校简况》,《人民日报》,1953年1月27日。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0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

⑤《人民日报》,1953年1月3日。

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2010年版,第28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B027

A

1671-2994(2012)04-0005-04

2012-06-07

卜昭滔(1982- ),男,山东人,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讲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