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2012-09-13王渝蓉杨健曾可斌
王渝蓉,杨健,曾可斌
(1.重庆市中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研究·
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王渝蓉1,杨健1,曾可斌2
(1.重庆市中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急性脑梗死的致死率约为脑血病的70%[1],相关研究表明,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作为重要的血管炎症因子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2]。本院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并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浆hs-CRP的影响,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4月至2011年2月住院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3例。治疗组中男性41例,女性32例;年龄32~70岁,平均(55.1±12.3)岁;急性脑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48 h,平均(7.1±2.8)h。对照组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31~71岁,平均(54.7±10.1)岁;急性脑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46 h,平均(7.1±2.3)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证实;年龄在30~75岁;以颈内动脉系统梗死为主;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20分。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者;近期(1个月内)有手术、外伤或严重感染病史者;有脑血管病及脑卒中病史者;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脏、恶性肿瘤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史者;继发其他颅内病变的脑梗死,入瘤组中等;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相关标准。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予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营养脑细胞及中药丹参注射液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则:醒神开窍、息风化痰、活血化瘀。主穴:内关、百会透曲鬓(患侧)、人中。上肢配穴为极泉 、尺泽;下肢为委中;吞咽障碍配风池、完骨、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人迎、内大迎;失语配头皮针(语言区);肩关节取肩髃、肩髎、肩贞、肩中俞、肩外俞;踝关节取丘墟透照海;便秘取外水道、外归来、丰隆;尿潴留和尿失禁取中极、关元、水道、屈骨;共济失调配风府、哑门、颈夹脊;复视配天柱、睛明中风后发癫痫:大陵、鸠尾;认知障碍配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外关;睡眠障碍配上星、神门。百会透曲鬓,平刺、快速捻转1 min;体穴均采用直刺,平补平泻法行针,留针30 min,1次/d,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3周评效。1.5 观察项目 全部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进行GC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均检测血清hs-CRP水平,具体方法为:采静脉血7 ml,于30 min内离心后取上清液,置-70℃冰箱中保存,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hs-CRP。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血清hs-CRP水平 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各时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GC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1周、2周时GCS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较(±s,mg/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较(±s,mg/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2周 治疗后3周对照组 73 31.56±1.58 19.64±1.33a11.21±2.98a9.01±1.00a治疗组 73 32.04±2.76 12.59±2.99ab8.72±1.02ab6.07±0.88ab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2周 治疗后3周对照组 73 23.71±3.08 19.44±2.79a10.21±3.08a9.08±0.81a治疗组 73 22.59±2.96 13.03±2.60ab8.09±2.08ab8.87±1.32a
2.3 ADL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1周、2周时ADL评分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2周 治疗后3周对照组 73 26.07±3.01 30.09±5.67a56.46±10.48a79.01±13.77a治疗组 73 25.65±3.47 39.64±3.74ab72.40±13.47ab80.46±19.45a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尽最大可能减少梗死面积是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改善预后的关键。血清hs-CRP是肝脏产生由5个完全相同的单体以非共价键形式构成对称的环状五球体蛋白,是一种敏感的炎性标记物。相关研究表明[3-5],血清CRP水平与发病及发病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相关,能够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的范畴,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本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中风发生主要因素在于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脑神匿乱,则神志愦乱,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神不导气,则筋肉、肢体活动不利,故现口呙僻不遂。日久气血涣散,筋肉失濡,故肢体痿软废用,经脉偏盛偏衰,故挛急僵硬。因此“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形成中风病的总病机。神伤不仪可直接产生神志方面的变化,也可以直接影响各种器官、肢体及筋肉的功能活动。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醒脑开窍为主的针刺方法,此法为石学敏院士根据“脑为元神之府”,“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理论,指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以醒脑开窍为治则而确立的,明显不同于传统针剌法以阳明经穴为主的取穴和操作方法,具备“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使针刺疗法更规范、可重复、可操作性更强,使针刺治疗由定性的补泻上升到定量的水平。同时配合丹参注射液,该药是饮片丹参的复合提取物,对人体血液流变性学有明显改善作用,可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流量[6]。
本研究结果,针刺配合西医常规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更快的降低血清hs-CRP,提高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1] 王伟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14-720.
[2] 丁丽芳.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和血浆脂联素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 (1):25-26.
[3] 曹红,孙长凯,许晶,等.脑梗死患者血清C2反应蛋白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8):640-642.
[4] 谭峰,顾卫,万赛英,等.不同亚型脑梗死患者hs-CRP与CD3+/HI.A-DR-变化的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7,9(1):12-14.
[5] 罗超,吴达军,包正军.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关系[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7,14(1):57.
[6] 罗绪林,王传波,李图均,等.中药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1):12-14.
R743.33
B
10.3969/J.issn.1672-6790.2012.04.036
2012-04-13)
王渝蓉,副主任医师,E-mail:10237593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