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当前“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2012-09-10南京体育学院陶利王珺君

中国商论 2012年3期
关键词:就业难两难劳动力

南京体育学院 陶利 王珺君

用“鸳鸯火锅”来比喻当前企业“招工难”现象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能是最恰当不过。一边是清汤白水,冷冷清清,涨薪难觅的农民工招工市场;一边是红油四溅、热闹非凡、手握简历排着长队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同为招聘与被招聘,却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状况。

“就业难”是指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教育已基本从“精英型”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扩招等其他一系列因素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招工难”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供给数量与需求严重脱节,农民工的质量未能满足需求,使用工单位招聘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特殊现象。

1 两难存在现状概述

1.1 难在——择业要求日益提高

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要求日渐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脚步加快,很多大学生要求伴随经济增长的不再仅仅是工资待遇,更多的是工作种类要体面、地点要在大城市、单位必须大企业、晋升渠道够通畅、个人发展有前景等等附加条件,否则他们宁可失业也不愿就业。

农民工的择业要求普遍提高,多数一线工人要求企业提供较高工资和福利,中国的廉价农民工时代渐入尾声。

1.2 难在——就业规模日益庞大

上个世纪末高校的一再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为630万人,待就业率70%以上。如图1所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预计“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近700万人。应届毕业生数量已相当庞大,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基数之大可想而知。

图1 2001~2011应届毕业生规模

另外,据统计,我国农村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目前“招工难”现象只是表现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是局部性的而非全国性的,暂时性的而非长期性的,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

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而在经济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

2 两难并存原因探究

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两难”并存的现象,会发现原因是多元化的,包括结构原因、社会原因、市场原因、企业原因和学生、农民工自身原因。如图2所示。

图2 两难并存原因探究图

2.1 结构原因: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的主流结构是劳动密集型。这些企业,只在少数环节需要大学生,因而可供高层次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和岗位不多,这加剧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于大多数企业均属于制造业链条的低端部分,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性极强,导致“招工难”来临之时既缺技工也缺普工,最终发展成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两难”局面。

2.2 社会原因:供需矛盾突出

“就业难”源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GDP的持续增长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然而面对日渐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每年增加的就业岗位却根本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需求。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未能及时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另外,新生代大学生中很多人“眼高手低”,不仅工作不踏实,而且对薪酬休假方面的要求特别多。

“招工难”源于: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订单大幅下滑,导致大批农民工集中返乡。而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很多农民工返乡后便选择了在家乡就近工作和创业,这导致用工供需矛盾显现;而随着农民工结构变化的加快,渐成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双重要求,对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的看重,给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更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所提供的职业,很难满足大学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加剧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两难局面”。

2.3 市场原因:信息沟通平台缺乏

缺乏信息沟通平台,供求双方之间没有可以交流的平台,不能进行充分的双向选择和沟通。企业用人信息与大学生就业需求、农民工外出务工愿望之间传递渠道不畅,以致出现“企业不知去哪里找合适的人,求职者也不知道如何找合适工作”的情况。

2.4 企业原因:用人观念单一

虽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是在大学生毕业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买方市场”观念根深蒂固,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就业过程的恶性循环,不仅降低了大学生求职时的诚信度,也浪费了企业的培训资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农民工市场上,很多企业在招工的同时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所要求的权益保障、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没有意识到“民工权利荒”实际才是“招工难”背后的重要原因。

3 两难矛盾化解思路

明晰两难并存原因之后,会发现其实“招工难”之说并不准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部分企业“招工难”,这也是为何媒体在报道“用工荒”或“招工难”时,要加上双引号的原因。两难矛盾并存根源表现在,农民工与大学生在不重视自我素质提高的同时,却对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诉求都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有效化解“就业难”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需要从转变各方观念入手,如图3所示。

图3 两难矛盾化解思路图

3.1 企业需要转变用人观念

企业要有长远眼光,转变急功近利的招人观念。不应为了降低成本和赚快钱而只选择技术熟练的农民工。企业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应该清楚大学生虽然缺乏经验,但他们有着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只有拥有这样的人力资源,才能推动企业在高水平的层次上进一步发展。

3.2 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理念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应当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意识到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位已经从精英变成普通劳动者,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和录用已更为严格。

4 解决两难问题之道

4.1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步伐

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以及粗放式的经济模式,使我国大多数企业属于制造业链条的低端部分,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都集中在技工和普工上,导致一边“招工难”来临之时既缺技工也缺普工;另一边却是大学生工作难的局面出现。

国家正在大力倡导企业发展战略转型,传统的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转变经营方式。但就产业结构升级来看,企业的换代速度还有待提高。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迅速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企业才能减轻对基础劳动力的依赖,才有实力去吸引高端人才,“招工难”和“就业难”两大难题才能同时破解,才能实现双赢。

4.2 建立劳动力培训服务体系

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技能结构不匹配,是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劳动力培训服务系统,尤为必要。

首先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自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功能,根据用工需求,科学制订用工和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技术工。其次是开展“订单式”培养,由政府支持、企业资助,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委托职业高中和技校开设相关定向专业,调整课程设置。

4.3 完善国家政策制度保障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因此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身份转换,促进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劳动部门要对企业的最低工资、社保缴纳等严格把关,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真正实现“体面劳动”。

政府应继续加大扶持大学生就业力度。如建立青年见习生基地;大力发展“大学生密集型产业”,将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内涵建设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就业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科学、成熟的大学生就业体系。

4.4 打造信息沟通平台

通过建立真实可信的人力资源信息库,打造强有力的信息沟通平台。掌握当地劳动力基础信息,并根据用工信息和劳动者意愿,有针对性地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

5 结语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与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招工难”均是我国至关重要的就业命题。

从结构层面、社会层面、市场层面、企业层面、学生和农民工自身层面入手,探究“两难”并存的多元化原因,通过企业转变用人观念、大学生转变就业理念、农民工转变择业观念的方式化解“两难”矛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脚步、建立劳动力培训服务体系、完善国家政策保障制度和打造信息沟通平台来消除“两难”问题诱因,在解决“就业难”和 “招工难”并存局面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1]范明,安戈峰.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9.

[2]徐江,吕键.怎样破局:“用工荒”背后的管理学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

[3]光明网—光明日报.今年660万大学生将如何就业?http://edu.gmw.cn/2011-02/23/content_1639885_2.htm.

猜你喜欢

就业难两难劳动力
两难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两难的选择
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煤价上下两难四季度或维持窄幅震荡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