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2012-09-10刘向丽
刘向丽
(1.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2.江苏省信息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3)
一、引 言
Greenfield(1966)从产品属性和需求的角度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用于进行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主要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载体,最初,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一旦投资以后,边际成本相对较少,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其自身投入包含有大量的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产出具有难以模仿性和持续创新性。同时,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们要与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大量的直接接触,与客户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和扩散,有助于推进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与商品生产的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即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实现产业链向高端的攀升,而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无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评价区域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是高端外资进入的优选因素,有利于提高外资的质量。伴随着技术状况、收入水平、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变动,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就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而言,生产性服务部门劳动力就业的增长趋势相对于非生产性服务部门更为显著。同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和发展水平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生产性服务即是由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投入。下面以江苏为例,基于2002年和2007投入产出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低
服务投入占总投入(国民总产出)的比重称为服务投入率。Herbert G.Grubel(1989)对加拿大及部分OECD国家1947~1984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加拿大、美国、日本、希腊、挪威和瑞典等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本国名义GDP的份额在28% ~33%之间,一般都占本国服务业名义GDP的一半以上[1]。而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的江苏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率仅为10.11%(见表1),生产性服务投入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为53.14%,生产性服务投入率不仅低于北京的22.31%和上海的22.82%,而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1.63%。与加拿大及部分OECD国家的差距更大。并且与2002年相比,江苏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率下降了2.17个百分点。但是,生产性服务投入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却超过了5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5个百分点。这说明江苏省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受整体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因素的影响总体水平也较低。
表1 2002年和2007年苏京沪浙生产性服务占GDP和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 (%)
2.生产性服务主要由劳动密集型部门提供
中间需求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产品用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性质,这一比率越高,表明该产业部门越带有原材料产业的性质,对服务业而言,比率越高,就越具有生产性服务业的特质。2007年投入产出表显示,江苏服务业中间需求率超过50%的产业由高到低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98)、邮政业(0.93)、金融业(0.84)、研究与试验发展业(0.84)、综合技术服务业(0.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住宿和餐饮业(0.65)、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0.58)、批发和零售业(0.51),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与2002年相比具有明显的提高,表明两个产业的生产性服务特性日趋增强。但是从这些生产性服务特征明显的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规模上看,排在前列的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27%)、批发和零售贸易业(20%)、金融保险业(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住宿和餐饮业(9%)、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7%),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分别占4%和2%,生产性服务主要提供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带有较高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生产性服务投入规模则相对较少。
3.生产性服务经济效益不高
中间投入率是指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值率就越低,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率产业部门,反之亦然。而中间投入又包括物质性投入和服务性投入,物质性投入偏高反映经济效益较差。2007年江苏服务业16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中9个产业部门低于50%,7个产业部门高于50%(见表2),其中生产性服务特征更为明显的9个产业部门中,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中间投入率较低,附加值相对较高;中间投入中物质投入低于50%的只有3个,其余均超过50%,这意味着江苏服务业中的物质性投入消耗相对偏高,而服务性投入消耗相对较少,生产性服务经济效益不够显著。
表2 2007年江苏服务业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和物质投入比例 (%)
4.生产性服务主要投入第二产业
简化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42部门为一、二、三产业三个部门,其中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三产业为上表中的16个产业部门,其余产业部门划定为第二产业。简化后的投入产出表显示,服务业中65%的中间投入用于第二产业,32.8%用于第三产业。其中相比2002年用于第二产业56.8%的比例有所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更为紧密,而用于第三产业的比例则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服务业的高度发展是后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特征,13个OECD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的将近70%都投入到了服务业自身,其次是第二产业大约30%(贝尔,1994)。江苏生产性服务投向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江苏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尚未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5.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偏小
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做该产业的影响力,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影响力系数的大小反映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拉动作用的相对强弱。受到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叫做该产业的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该部门所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
表3 2007年苏京沪浙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
从影响力系数表来看,江苏服务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见表3)。2007年江苏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077和1.004,相比2002年分别提高了0.34和0.25,综合技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的提高反映出技术进步对产业部门贡献作用在增强。但是与服务业发达的北京和上海相比,影响力系数高出社会平均水平的服务业数目相对较少,同时,北京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分别高出社会平均水平3.2%和9.4%,技术进步对产业的贡献更强,江苏略显薄弱。
表4 2007年苏京沪浙生产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
从感应度系数看(见表4),2007年江苏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分别高出社会平均水平42.8%、6.6%和12.3%,这三个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感应强度,当经济增长时,服务业中这三个部门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较大。与北京、上海相比,江苏感应度系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服务业产业数量基本相同,但前向关联效应上总体小于北京和上海,并且上海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出现了交叉现象,具有辐射型和制约性的双重性质,不仅对其他产业部门感应程度大,而且对其他产业部门也具有很强的拉动能力,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而江苏没有这样的生产性服务行业。
总体来看,江苏服务业各部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影响力系数仍然偏小,说明他们对后续生产部门的拉动作用较低。感应度系数总体小于影响力系数。而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的产业部门的较快增长既不能对地区经济产生应有的推动作用,受到的需求压力也不大,其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主要依靠自身的自我增强作用。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在江苏国民经济中还没有发挥出重要作用。
6.消费是最终需求项目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因素
2007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服务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分别为 0.913、0.469 和 0.355(见表5),1000亿元的消费将带动服务业扩张913亿,而相同规模的投资和净出口对服务业的扩张分别为469亿元和355亿元,大大低于消费。在最终需求项目中,消费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表5 2007年最终需求项目对服务业的生产诱发系数
三、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
目前,认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交易费用和市场化程度
生产性服务是在企业内部自我完成,还是选择依靠市场购买的专业化分工方式完成,取决于交易费用和市场化程度高低。战后发达国家不断完善市场规则,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使专业化分工得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加。服务专业水准不够、收费不透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都会增加交易成本,影响生产性服务的外部需求。
2.制造业的发展程度
制造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和制造效率的提高,是生产性服务业外化和独立发展的前提,不仅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提供了必要的需求及内生动力。如果制造业不够强大,生产性服务业将因为外部需求不足而难以生存、发展。同时,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化、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即需要与之匹配的高端生产服务业;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决于高端制造业对其的需求。
3.服务业FDI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进入,直接带动了金融、会计、投资、咨询、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带动国内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有利于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引进研发设计、软件外包、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同时,因为服务市场的开放是对等的,服务业对外资开放,可以为江苏省服务企业的出口争取公平的竞争环境,获取对方对江苏省服务出口的市场准入。
4.人力资本
生产性服务部门大部分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其产出中含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生产性服务部门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渠道。
5.城市化进程
生产性服务业比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更明显,空间分布更多地体现为在大都市区的空间集聚。由于大城市具有良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具有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特性,能带来较高的要素收益,因此生产性服务呈现出在大型城市、区域中心聚集发展的趋势。
基于以上对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因素的分析,笔者设定如下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y代表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由于投入产出表不具有连续性,故参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生产者服务业的描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的增加值加总算得生产性服务业的总增加值。industry代表制造业增加值;fdi代表服务业投资;human代表人力资本,采用大学生占比衡量;city代表城市化水平;cost代表交易成本,参考已有文献,采用投资中国有经济占比衡量。
采用1998年到2010年江苏、上海、北京和山东的相关数据进行面板分析,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协整检验显示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F检验和huasman检验显示在个体固定效应形式、个体随机效应形式和混合数据形式中适合采用混合数据形式。
对混合数据形式的模型估计后的结果显示服务业实际直接投资不够显著,且DW值偏低,引入该指标的二阶滞后项,估计结果如下:
其中 R2=0.93,DW=1.9,变量下方括号中数字代表对应变量的t统计值。
方程拟合度较好,各参数统计量显著。方程形式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受人力资本正面影响较大,与制造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受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影响较弱。方程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交易成本呈正向关系,与城市化水平呈反向关系,与最初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相悖。原因可能在于交易成本选择的衡量指标可能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国有经济,民间资本参与程度偏低。城市化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反向关系反映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绝对的正向促进作用。目前江苏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是存在进入管制以及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铁路运输、信息等行业。垄断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同时,进入壁垒的存在也限制了该行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例,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降低。江苏的制造业内生发展能力较强,对服务业中间需求较低,也影响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1.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和协同集聚
第一,以城市为中心和依托,优化先进制造业的制度环境,建立专门为制造业集群服务或吸引制造业集群形成的城市商务服务区和研发平台,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增加其知识含量和产业竞争力,引导其专注于核心业务,深化分工,强化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第二,充分发挥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知识共享的效应,在中央商务区发展金融、咨询、会计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在高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则专注于研发、信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集聚。第三,贯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的生产力配置原则,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避免制造业和服务业单一发展的孤立格局。
2.创新财税政策,允许人力资本折旧
作为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密集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其核心在于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本无疑有着较高的折旧率,因此职业培训等继续教育尤为重要。但是,中国现行的财税政策中,折旧主要适用于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则不予以计提。为了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应创新财税制度,允许生产性服务部门计提人力资本折旧,使其成本在税前扣除,从而激发其继续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促进整体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的升级。
3.“借梯登高”,“招商引资”转为“招商选资”
进一步放宽服务利用外资的准入条件。吸引外资的亮点应从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转向产业链的配套效应、协作效应和创新网络效应。招商引资的重点要放在高技术、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大型项目和商贸配套服务项目上,特别要引入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给外资服务机构国民待遇,并且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利用外资在华不断增长的制造规模,通过其关联关系和互动机制,吸引服务业FDI、技术和知识。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产业,拓宽生产性服务业融资渠道,为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
4.加强制度建设,破除行业垄断
大力改善法治环境,促进司法体系更好地发挥第三方契约执行的功能。减少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不恰当控制和干预,构建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环境。对处于成熟阶段的营利性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其市场化、产业化,打破垄断、放宽管制,为民营经济参股、控股甚至独资进入这些服务业领域创造条件;对于处于幼稚阶段、成长前景较好的生产性服务业,要把重点放在产业扩张方面;在行业、法律、公众等层面,强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监督机制;在企业、协会和政府等层面,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行为和公共支持行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调控主体、监管主体和运营主体的有效分离。加快研制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标准体系,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维护产业安全的能力,增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抵制能力。
[1]马风华.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J].国际经贸探索,2012,(6):46-54.
[2]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1):76-88.
[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韩德超,张建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2008,(6):81-87.
[5]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和潜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8):35-42.
[6]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一[J].统计研究,2006,(11):3-8.
[7]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