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神经端端或端侧吻合与游离移植重建的应用分析

2012-09-07刘兆刚安传斌杨伟玲王增龙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28期
关键词:外膜诱发电位面神经

刘兆刚 安传斌 杨伟玲 王增龙

潍坊医学院附属诸城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诸城 262200

在临床工作中,常有因肿瘤侵犯或者颌面外伤导致面神经缺损或断裂,给患者造成外观及功能的改变,如何对损伤的面神经功能进行恢复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1]。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游离神经移植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面神经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术与耳大神经移植重建术在治疗面神经损伤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53例,其中,观察组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术,男15例,女11例,年龄19~59岁,平均39.6岁,病变部位:左侧12例,右侧14例;致病原因:外伤19例,肿瘤6例,其他1例。对照组选择行耳大神经移植重建术,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0岁,平均40.2岁,病变部位:左侧14例,右侧13例,致病原因:外伤6例,肿瘤20例,其他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病原因以及病变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观察组根据面神经损伤的情况,首先对受损的面神经充分暴露,并游离出面神经损伤的两端,根据损伤长度,尽量行无张力缝合,对于面神经总干损伤进行外膜、束膜或外膜束膜联合缝合术,对于面神经分支损伤给予无张力吻合;对于不能无张力吻合的患者,即对照组使用耳大神经与面神经残端进行吻合,根据耳大神经的解剖进行分离后进行外膜、束膜或外膜、束膜联合吻合,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时行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确定神经诱发电位传导速度,并统计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面神经诱发电位传导速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1、2个月和术后3个月面神经诱发电位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率为88.5%,与对照组的92.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面神经功功能恢复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面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和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上主要是行神经吻合或神经重建术。神经吻合或移植重建后再生修复的早期,神经的血供非常重要,只有在血供良好的条件下,溃变产物才能清除较快较彻底,使再生的轴索生长顺利,成熟较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如果血运差,神经束中心缺血坏死,结缔组织增生,周围组织瘢痕的形成并长入吻合口,阻碍神经纤维通过,直接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甚至完全不能恢复[2]。对于面神经断裂,两个残端血供改变不大,吻合后血供短时间内恢复,神经传导功能恢复较好,对于面神经缺损较长,不能做直接吻合或者吻合后张力较大,理论上,神经延长后端端无张力缝合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模式。其主要优点是不牺牲供区神经,轴突芽只需跨越一个吻合口。因此,在一定的缺损范围内,神经延长术可以取代神经移植术,但由于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特性及可用延长方法的限制,神经延长术一直很难应用于临床。所以面神经缺损较长的患者一般采用游离神经移植重建。耳大神经为感觉神经,切取后对患者影响较小,不易发生严重并发症[3],是面神经重建的首选供区神经。行耳大神经移植术,术中制备游离耳大神经时关键是注意保护耳大神经的系膜完整性,避免与神经干的分离,以满足移植后神经的血液供应,术中行耳大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时,其外膜部分行外膜间吻合,而未能保留外膜的部分,则考虑使用束膜吻合,但因束膜吻合易导致瘢痕形成,所以尽量采用外膜间吻合,更有利于面神经的再生和恢复[4],剩余耳大神经可自行爬行替代恢复。耳大神经近侧段的血供主要是耳后动脉的分支,如果将耳大神经连同带蒂胸锁乳突肌瓣整体转移,可以保证神经肌肉的良好血供,更利于神经的再生,其供区皮肤感觉障碍范围较小,无运动障碍,对于颌面部软组织并神经缺损患者,带蒂胸锁乳突肌并耳大神经瓣移植是最好的选择[5],效果远远大于单纯神经移植加临近瓣转移或其他游离组织瓣转移修复。

表1 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面神经诱发电位传导速度比较(±s,m/s)

表1 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面神经诱发电位传导速度比较(±s,m/s)

组别 术后1个月 术后2个月 术后3个月观察组对照组t值 P值15.3±1.1 10.3±0.5 8.927 0.011 20.5±1.3 17.5±1.0 9.638 0.008 23.6±2.0 19.8±1.5 9.140 0.009

表2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1、2个月和术后3个月面神经诱发电位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虽然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在面神经长段缺损难以进行神经直接吻合和在缺损面神经的修复中无近端动力神经可供利用等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端侧吻合的方法达到在不牺牲邻近正常神经干的前提下,借用邻近正常神经干的侧支提供动力神经来源[6]。周围神经缺损若超过神经总长的3%或小于神经直径的4倍时,可望获得无张力端端缝合,此方法效果最好,如果缺损大于这一范围,应作自体神经移植[7]。通过本组研究笔者认为,对面神经损伤后,能在无张力条件下进行吻合术的患者,尽量实施面神经的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能更快的恢复神经功能。

[1]何三虎,白岫峰,李刚.利用副神经吻合重建面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附10 例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8):1104-1107.

[2]韩思源,宋涛,王玉新.带胸锁乳突肌瓣的耳大神经移植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33(4):333-334.

[3]刘江,李冉,李磊.耳大神经移植治疗腮腺内面神经鞘瘤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国综合临床,2008,24(4):382-383.

[4]钱月楼.面神经端侧与端端吻合的修复效果比较:肌电图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9):50-52.

[5]牙祖蒙,高志,王建华.面神经缺损快速延长后即刻端端吻合修复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1):23-25.

[6]Bahadir O,Livaoglu M,Ural A.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Anastamosis of the facial nerve with the great auricular nerve after radical parotidectomy[J].Indian J Plast Surg,2008,41(2):201-205.

[7]黄志翔,蒋淼,郝大帅.保护神经系膜式耳大神经移植术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医学杂志,2007,10(8):112-114.

猜你喜欢

外膜诱发电位面神经
尼莫地平调控IRS-1对人脑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①
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四)
血管外膜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及PCI后再狭窄中的作用
大小脂肪滴
不同剂量肌松剂在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