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酶解法提取小黄鱼内脏鱼油工艺的研究

2012-09-05徐鑫刘国艳陈晨蔡丽丽何佳易魏晓蕊卢正竹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年12期
关键词:每克小黄鱼油率

徐鑫,刘国艳,陈晨,蔡丽丽,何佳易,魏晓蕊,卢正竹

(1.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2.连云港正荣食品添加剂厂,江苏连云港 222000)

小黄鱼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类,它与大黄鱼及带鱼一起被称为我国三大海产,极具食用价值,价格低廉,年食用量巨大,因而每年小黄鱼的加工废弃物数量也非常可观,目前,我国对小黄鱼加工废弃物的利用还比较贫乏[1]。

鱼油是鱼类加工废弃物中鱼内脏的主要营养成分,鱼油中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脂溶性维生素及其他成分[2]。EPA和DHA有抗血小板凝聚、延缓血栓形成[3];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4];抑制肿瘤生长[5-7]抗炎、抗风湿;健脑增智[8-9];增强免疫力;保护视力等生理功效。随着对鱼油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鱼油功能性成分的重要性,但这些功能性成分对环境都比较敏感,极易受光、氧、过热、金属元素(Fe、Cu有催化作用)及自由基的影响,产生氧化、酸败、聚合等。

传统的鱼油提取方法有淡碱水解法、压榨法、直接干燥法等[10]。由于提取过程中的恶劣操作条件常常会破坏这些功能成分,从而影响鱼油的质量。酶法提油[11-12]技术是利用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水解破坏蛋白质和脂肪的结合关系,从而释放出油脂。该方法作用条件温和,产油质量高,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蛋白酶水解产生的酶解液,因而是提取水产加工下脚料中鱼油的较好方法。本研究采用酶解法对提取小黄鱼内脏中鱼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提取出的鱼油进行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的测定,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些参考。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小黄鱼:市售;碱性蛋白酶Alcalase(12 311 U/g):Novozymes公司;冰乙酸、异辛烷、碘化钾、硫代硫酸钠、乙醇、氢氧化钠、酚酞、碘化钾、淀粉、硫代硫酸钠、环己烷、冰乙酸、一氯化碘等皆为分析纯,国药集团。

1.2 仪器

BS210S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FW100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5810R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JB-3定时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智光仪器有限公司;RE52D旋转蒸发仪:上海青浦沪西仪器厂;DELTA320 pH计: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脂肪的测定

索式抽提法。

2.2 提油率计算

鱼油提取率=(提取的鱼油质量/原料中粗脂肪质量)×100%

2.3 操作方法

取小黄鱼若干内脏进行预处理,用组织捣碎匀浆机搅拌,成小黄鱼内脏糜,称重,加入一定量的水和碱性蛋白酶,控制酶量、液固比(mL/g)、温度、酶解时间等条件进行酶处理,酶解后以10 000 r/min离心20 min,离心上层液即为粗鱼油。取出粗鱼油,旋转蒸发除去水分,即得小黄鱼鱼油,测定其理化指标。

2.4 理化指标测定

2.4.1 过氧化值的测定

采用国家标准(GB/T 5538-2005)《动植物油脂过氧化值测定》。

2.4.2 酸价的测定

采用国家标准(GB/T 5530-2005)《动植物油脂酸值和酸度测定》。

2.4.3 碘值的测定

采用国家标准(GB/T 5532-2008)《动植物油脂碘值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黄鱼内脏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经索式抽提法测定小黄鱼内脏的脂肪含量为0.18 g/g。

3.2 酶解条件优化

3.2.1 单因素试验

3.2.1.1 酶用量对于提取鱼油率影响

在液固比 6∶1(mL/g),温度为 45 ℃的条件下,加酶量分别为每克原料 800、900、1 000、1 100、1 200、1 300 U酶用量酶解4 h,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在每克原料1 100 U酶用量时,油脂取率达到最高,所以每克原料1 100 U的酶用量为最佳量。

3.2.1.2 液固比对提油率的影响

在每克原料1 100 U酶用量,温度为45℃的条件下,液固比(ml/g)分别取 3∶1,4∶1,5∶1,6∶1,7∶1,酶解4 h,结果见图 2。

由图2可知,随着液固比的增大,提油率逐渐增加,当液固比为5∶1(mL/g)时提油率达到最高为64.78%,此后随着液固比继续增大,提油率反而逐渐降低,这可能由于酶被稀释,酶浓度降低所致,所以液固比应选 5∶1(mL/g)。

3.2.1.3 温度对提油率的影响

在每克原料 1 100 U 酶用量,液固比 5∶1(mL/g)的条件下,温度分别取 40、45、50、55、60 ℃,酶解 4 h,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提油最适温度为50℃时,提油率为64.78%,高于或低于50℃提油率都相对降低。

3.2.1.4 时间对提油率的影响

在每克原料1 100 U酶用量,液固比是5∶1(mL/g),温度是 50 ℃的条件下,分别酶解 2、2.5、3、3.5、4 h,结果见图4。

由图4可知,酶解反应前2.5 h内提油率有较大变化,2.5 h时增大到67.12%,此后提油率基本不变。从工作效率及设备利用、能耗、增加的提油率等经济衡量的角度考虑,酶解时间应选择2.5 h。

3.2.2 正交试验

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液固比、酶解温度、酶解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条件进行筛选,从而确定酶法提取鱼油的最佳方案,表1为正交试验设计表,结果见表2。

表1 正交试验设计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表2 正交分析试验及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可知,在3种影响因素中,液固比对酶解提油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酶解温度,酶解时间的影响最小。最佳的提油条件为A2B2C2,此条件在实验中未出现过,进行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见表3。

表3 最佳提取条件下的提油率Table 3 The yield of fish oil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从表3可见,在酶解时间为2.5 h,酶解温度为50 ℃,液固比为 5∶1(mL/g),在这个条件下所得到的提油率是72.71%。

3.3 鱼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采用国标法测定鱼油的酸价、碘价和过氧化值,结果见表4。

表4 鱼油理化指标及测定值Table 4 The typical properties of fish oil

油脂是否变质(酸败、腐败)通常使用酸价、过氧化值、碘价3个指标进行评价,由实验结果可知,本实验采用酶法制备的鱼油满足国标(GB1535-2003)规定,属于二级食用油脂,在安全范畴内。

4 结论

以小黄鱼内脏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提油,其最优酶解条件为:液固比 5∶1(mL/g)、每克原料1 100 U酶用量、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72.71%;所提取的鱼油理化指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1]张骏.国内外低值淡水鱼加工与下脚料利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25(5):115-120

[2]吴时敏.功能性油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15-118

[3]吴葆杰.各种脂肪酸与冠心病猝死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7,18(6):317-320

[4]刘玉军,孙明堂,张枢泉,等.浓缩鱼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理探讨[J].营养学报,1994,16(1):6-12

[5]TisdaleMJ.Thecancercachectic factor[J].Support CareCancer,2003,11(2):73-78

[6]Chap kin RS,Hong MY,Fan YY,et al.Dietary n-3 PUFA alter colonocyt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compsition and function[J].Lipids,2002,37(2):193-199

[7]Bradley M O,Stindell CS,Anthony F H,et al.Tumor targeting by conjugation of DHA to paclitaxel[J].Control release,2001,7(1/3):233-236

[8]周东群,崔波,胡敏.鱼油的保健功能与开发前[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1998,12(3):56-60

[9]陈文麟.脑黄金及其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5,11(2):18-24

[10]何莉萍,刘良忠,江莉莉,等.三种方法提取草鱼内脏油脂的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12):155-157

[11]钱俊青,单昱东,廖启元.海洋野生鱼酶解提取鱼油的工艺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08,24(6):1022-1028

[12]杨萍,刘伟伟.淡水鱼内脏中粗鱼油的酶法提取工艺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6):705-707

猜你喜欢

每克小黄鱼油率
小黄鱼明白了
卫生纸,你还在用它擦嘴吗?
基于阳离子型除油剂处理含聚采油污水的性能研究
炸小黄鱼
响应面法优化葎草籽油闪式提取工艺及不同产地葎草籽得油率比较
醇法提取小米糠油工艺优化
油炸小黄鱼
小心染色小黄鱼
油田采出水超声破乳除油反应器的应用
投资型银条: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