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尾静脉注射方法的比较
2012-09-05彭艳姚吉龙
彭艳,姚吉龙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广东深圳518028)
大鼠尾静脉注射方法的比较
彭艳,姚吉龙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广东深圳518028)
目的比较24号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法和0.5号针头尾静脉注射法的注射成功率,建立一种准确可靠的大鼠尾静脉注射方法。方法Wistar大鼠60只分别采用24号套管针和0.5号针头进行尾静脉注射,观察针头置入成功率和注射成功率。结果套管针置入成功率和0.5号针头置入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成功率高于0.5号针头。结论大鼠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法优于0.5号针头尾静脉注射法。
套管针;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法
大鼠尾静脉注射是动物实验中药物干预的常用途径。一般在清醒状态予以尾静脉注射,要求注射液入量准确。传统的采用1 ml注射器(0.5号针头)在回抽见血后予以注射,但是由于注射过程中大鼠挣扎尾部摆动易使针头移位,导致注射失败,难以估算注射液有效入量,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可靠的尾静脉注射法,保证注射液完全注入静脉。套管针不仅适用于连续、间断、随时静脉输液用药,而且也可用于烦躁不安、四肢躁动、神志不清的患者或者是产时分娩的孕妇,可以有效减少针头的移位和脱出血管[1]。我们在动物实验技能操作中,采用24号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注射效果。现将24号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法和0.5号针头尾静脉注射法进行比较。
1 步骤与方法
1.1 用物准备选用体重在150 g左右的健康Wistar大鼠60只,1 ml一次性注射器(0.5号针头),24号套管针。
1.2 固定和血管准备大鼠置于固定器内,鼠尾在外,呈头朝上的45°倾斜状体位10 min,使尾静脉充盈。大鼠尾静脉有3根,左右两侧和背部各1根,左右两侧静脉较表浅且容易显露和固定,常作为尾静脉注射的首选。大鼠尾部表面常露有一层环状表皮鳞,在操作前用温水(50℃~60℃)浸润去之,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尾部,使血管扩张并使表面角质层软化脱落,再用干棉球擦干[2]。进针部位应选择尾下1/5~1/4段为宜(圆形尾)或1/3~1/2段(方形或竹节形尾),不宜选择1/2以上尾部,因为该部位角质层坚硬,尾静脉注射成功率低。如需反复注射,应从靠近末端开始,逐渐向尾根部方向移动注射。
1.3 穿刺方法取6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24号套管针注射组为A组,0.5号针头注射组为B组。(1)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法:操作者左手朝上,食指置大鼠尾巴之上,中指置大鼠尾巴之下夹住大鼠尾巴上端,拇指置大鼠尾巴之上,无名指和小指置大鼠尾巴之下控制大鼠尾巴末端,使尾部注射段固定保持平整。右手持24号套管针,看清血管走向,将针头与静脉成小于15°夹角,对准血管中央刺入皮肤(见图1)。然后针尖轻轻抬起与血管平行刺入约0.5 cm,后退针芯观察套管针内是否有血液进入(见图2)。如套管内见血液流出,针芯稍后退缩入套管内,将套管轻轻上推置入静脉约1 cm,予以拔出针芯可见更多血液进入套管,说明套管针置入成功,连接注射器注射(见图3)。如后退针芯,套管内未见血液流出,将针芯复位,调整针头方向和深度,再次后退针芯观察有无血液流出,若反复调整3~4次未见回血,说明置入失败,拔出套管针。在注射液体完毕后回抽见血,说明注射成功。若注射完毕后回抽未见血说明注射过程中套管脱离静脉导致注射失败。(2)0.5号针头尾静脉注射法:是传统的尾静脉注射方法[3]。大鼠尾部固定方法同留置针注射法,将针头与静脉平行或小于15°角进针,边进针边回抽,回抽见有回血,说明针头已经准确插入静脉予以注射。若未见回血,予以调整针头深度和方向观察3~4次未见回血,说明针头置入失败,拔出针头。在注射液体完毕后回抽见血,说明尾静脉注射成功,若注射完毕后回抽未见血,说明注射过程中针头刺穿或脱离静脉导致注射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实验结果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进针
图2 回血
图3 注射
2 结果
A组30只大鼠有26只尾静脉注射成功,4只大鼠均为套管针置入失败,置入成功率与尾静脉注射成功率均为86.7%。B组30只大鼠有19只注射成功,11例失败,其中6只大鼠针头置入失败,5只大鼠针头置入成功,但是注射过程中出现阻力增大,局部肿胀发白,回抽未见血。针头置入成功率为80%,尾静脉注射成功率为63.3%。套管针置入成功率和0.5号针头置入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成功率高于0.5号针头尾静脉注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统的针头尾静脉注射法通过回抽是否见回血来判断针头有无进入尾静脉,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法通过后退针芯观察套管内有无回血来判断是否进入尾静脉,两种方法的静脉置入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本试验中套管针注射组无一例在注射过程中发生套管滑脱,而针头注射组有5只大鼠因挣扎尾部摆动针头移位导致注射失败,最终使其注射成功率低于套管针注射组。分析注射成功率存在差别的原因:套管针头在后退针芯见套管内有回血时,可将套管进一步置入静脉,因此注射过程中尽管动物尾部有活动,套管也不易滑脱;同时由于套管针在血管内去除针芯只保留套管,外套管柔软弹性好,可随血管弯曲适应大鼠尾部活动,不易刺穿静脉。而针头注射法刺入深度相对较浅,针头锐利质地坚硬,注射过程中动物挣扎尾部活动时易滑脱或刺穿静脉,导致注射失败。
因此,24号套管针注射法优于0.5号针头注射法,可有效降低注射过程中因为动物挣扎所导致的注射失败,尤其适合于要求注射液体缓慢、耗时较长的动物模型,或者注射液获取相对困难的试验,如干细胞尾静脉注射移植模型,可以较好的保证注射效果,有效地避免注射液的流失所导致的实验偏差。
[1]高辉.静脉留置针在产时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8(9):87-88.
[2]陈学新,郑月梅,熊利泽,等.SD大鼠尾静脉穿刺置管实用技术[J].2008,30(1):114.
[3]陈育尧,黄雪玲.大鼠尾静脉注射法[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 29(6):1312-1312.
R-332
A
1003—6350(2012)02—112—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2.02.051
2011-08-25)
彭艳(1978—),女,江苏省海门市人,主治医师,硕士。E-mail:pengyansis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