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氟桂利嗪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2012-09-05梅红兵
梅红兵
(武钢程潮铁矿职工医院,湖北鄂州436000)
盐酸氟桂利嗪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梅红兵
(武钢程潮铁矿职工医院,湖北鄂州436000)
目的分析比较盐酸氟桂利嗪单独应用与联合山莨菪碱(6-542)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加上盐酸氟桂利嗪10 mg.po.bi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6-542针剂10 mg.iv.qd,7 d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疗效。结果两组眩晕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好,效果值得肯定。
颈性眩晕;盐酸氟桂利嗪;山莨菪碱
眩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约25%患者无法工作[1]。眩晕的发作原因十分复杂,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眩晕诊治规范,但立即解除患者的眩晕症状为当务之急。本人在临床上采用盐酸氟桂利嗪与6-542治疗颈性眩晕,改善眩晕症状效果较好,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资料完整的64例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排除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功能不全等器质性病变以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诊断符合2010年《眩晕治疗专家共识》[2]。64例患者均是急性入院,眩晕急性发作,视物旋转,眼睛不能睁开,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52例患者有头颈部酸痛及上肢麻木;33例伴有心慌,胸闷;20例患者有间歇性耳鸣等不适;43例以前有发作史,反复发作数次。64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72岁,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3~68岁,平均51.9岁;对照组32例,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34~72岁,平均53.6岁。两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以及伴随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口服,每日两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6-542,10 mg溶于50%葡萄糖20 ml,缓慢静推,7 d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嘱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保持舒适体位,低流量给氧,推拿按摩穴位治疗,必要时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以及呕吐严重者补充水电解质等。
1.3 疗效评定①显效:眩晕症状消失,双眼能睁开能下地行走,无恶心呕吐及心慌胸闷等伴随症状;②有效:眩晕症状好转,眼睛能睁开,其他伴随症状减轻;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软件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经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嗜睡,3例出现胃部不适。治疗组中10例出现口干面红,3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排尿困难,给予热毛巾外敷后好转。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停药后不良反应均消失。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临床症状,是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升降和倾斜的运动幻觉。中老年人发生眩晕百分率较高,据国内报告女性发生率为52%,男性为39%。国外统计报告认为50%~60%的中老年人发生过眩晕症状。颈性眩晕通常与颈椎病有关[1],主要是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血管性眩晕,以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较多见,椎-基底动脉是颅内发生最早亦最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由于血管痉挛、血管狭窄,导致脑干、小脑、枕叶发生缺血表现,前庭神经又是脑干中最大的神经核团,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前庭神经因缺血缺氧而产生眩晕症状。
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能缓解血管痉挛,对血管的收缩物质引起的持续性血管痉挛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明显,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耳蜗内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改变前庭器官缺血缺氧状态[3]。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能药,阻滞乙酰胆碱与胆碱能受体的结合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状态,同时抑制腺体的分泌,特别适合合并严重胃肠道等自主神经反应者,但应排除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不适宜应用6-542的患者。眩晕患者一旦发病,最大的愿望就是迅速减轻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本文结果表明,患者发病后,在常规一般治疗上联合应用盐酸氟桂利嗪和山莨菪碱治疗一周后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94%,与单独加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总有效率为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盐酸氟桂利嗪和山莨菪碱药理互相补充,协调一致,改善症状迅速,效果好、疗效佳,值得肯定。
[1]潘婕,罗本燕.眩晕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31(6):421-423.
[2]何及,樊东升,孙宇.颈性眩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 31(6):414-415.
[3]熊友三,杨慧.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J].鄂州卫生, 2006,16:131-133.
R441.2
A
1003—6350(2012)02—063—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2.02.026
2011-08-30)
梅红兵(1975—),男,湖北省鄂州市人,主治医师,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