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
2012-09-04张松
张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构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已经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构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305-02
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等,此外,体系不系统、不完善,队伍的素质不高,专业化的程度也较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
就业体系的中心就是就业的指导部门,但是部门的建设還比较薄弱,其地位也不是很高,就业指导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缺乏一种调控力。该部门与一些相关的部门间、与辅导员之间、与院系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等都还没有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合作性不强,处于一种各自备战的状态中,这就影响了就业部门的作用的发挥。此外就业指导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少之又少,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对所有的学生予以覆盖,没职业规划体系,课程体系也不系统,师资队伍不稳定、不专业,对于一些专业任课的教师以及辅导员都没有纳入进系统中。
(二)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很多院校将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是针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于那些非毕业生每有进行重视,忽视了他们的需求。此外,大多数是进行短期的培训,或者是仅有的几次讲座,忽视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生存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没有对他们建立一种健全的规划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相应的职业规划的指导。
另外,就业指导的服务体系还缺乏一定的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对于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四部分:课程的设置、授课的时间、师资的力量、授课的方法。很多高校对于这种完整的体系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课程体系没有保障,缺乏针对性及系统性。所以不能实现学生的职业规划,也不能正确的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不能对学生的需要予以满足。授课的方法一般也是仅仅局限于讲授,缺乏一定的实践性活动,所以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就业知识缺乏兴趣,对一些就业指导活动的参与也缺乏一定的动力。
此外,观念比较落后、就业指导队伍素质低、专业性不强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就业指导体系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要确定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建立一种完整的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种必修课,来制订教学计划,要与人才培养的工作结合起来,要以职业生涯的规划作为主线,要以就业作为导向,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年级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学习、生活的需求开展教学。例如:大一时期,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引导,让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大二时期,进行职业道德以及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的能力;大三时期就应该培训学生的就业技巧以及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书写就业的材料,搜寻一些就业的信息,教给学生怎么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四时期就是给学生一些就业的宣传教育以及关于就业以及创业的相关政策进行指导。要增强他们的主动的择业意识,进行合理的定位,要正视现实,正确的处理社会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好就业的准备工作,积极的实现就业。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加强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为教师提供引进、培训以及自修的一些方法与途径。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的资格认证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来确保师资力量的稳定与充足。逐步的建立一种持证上岗的制度,促进其专业化,对现有的队伍加强其培训、进修,组织他们参加由国家、省、市举办的就业指导班,参加一些学术的交流与探讨会,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进而来提高从业的素质,在对现有的队伍进行加强的同时,将辅导员、任课教师也纳入进就业指导体系中,壮大力量,发挥出其更大的作用。
(三)毕业生反馈体系的完善
一个完善的就业反馈体系应该是将过程管理以及目标管理结合起来,把就业部门与其他的部门、毕业生、院系以及就业市场联系起来,实现人才的培养与就业工作的一种良性互动。建立一种三级管理的反馈体系,即学校的整体性调控、院系的具体性实施、就业指导部门的策划。
对于反馈的内容既要有实也要有不足,对就业率、就业环境以及就业质量进行重点反馈,加强对毕业生的质量跟踪。从综合的反馈结果中分析就业困难、需求、进一步完善就业的服务,提升就业的水平。
三、总结
总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工作重视起来,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晔.全程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J].苏州工职院,2007,(1).
[2]张伟.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3]曹建琴.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干预方法[J].当代医学,2010,(1).[责任编辑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