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示:哈佛在渐变中取胜

2012-09-04王学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学分制

王学军

摘要:哈佛大学所以排名世界前列,关键在于它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善于在渐变中保持自身的领先地位。哈佛大学在渐变保持优势的重点在于:注意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培养学生合格公民素质和科学素养,坚持培养国际化美国人的实践目标。

关键词:哈佛样本;选修制;学分制;全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59-02

在今天,国际间的大学排名和教学质量评估,所以常将美国哈佛大学(以下简称“哈佛”)为样本或参照系,是因为这所世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其数百年的发展史上能够做到于渐变中保持不变,从而实现变中取胜。尤其是自20世纪末以来,哈佛先于1977年逐步用“核心课程体系”替换其首创并实施31年的“通识课程体系”,后于1986年逐步以“全课程制”取代其首创并实施114年的“学分制”。这些成功改变背后的是:哈佛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引进他山之玉攻坚克难,科学依据美国国情领先创新办学方式和方法。

自1636年创办至今,哈佛虽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之誉,却非常居领先位置。19世纪中期,当美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的时候,哈佛却未能及时赶上潮头,以致落后于它的竞争对手。被动的局面警醒了哈佛,终始其采取以变取胜的策略。首先,哈佛从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需求出发,率先效仿德国试行“自由选修制”。其次,哈佛又从美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于1872年起逐步实施了完全学分制。这些都无疑使哈佛从萎靡中重振起来。正如时任校长埃利奥特所说:“学分制将大学像烙饼一样,翻了个底朝天。”事后的调研证实:“这所最古老的大学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最富有的大学,她提供的课程比其他大学都多,任课的是这个国家最庞大、最受人尊敬的一支教职员队伍。在美国一千名一流科学家中,有237人是在哈佛上过学。”更令人感慨的是,成功的哈佛并未高枕无忧,而是继续改进教学模式。自1903年起,哈佛检讨了“学生选课极少考虑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不系统,显得支离破碎”以及“全开放的自由选修制曾一度造成教学混乱,学生既未达到专的要求,也未达到博的目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等不足,并于1914年建构了基础、专业和选修课程相配套的综合课程体系。同时,哈佛也看到:“学分只是对学习时间和最低成绩的衡量,并不反映课程内容的学术价值”。基于这一认识,哈佛又于1916年前后建立了学分积点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并经1933—1946年的实践,逐步实施了通识教育计划。1971年,哈佛进一步认识到:大学应“培养没有条条框框,具有批判能力,能够吸收人类价值观念的丰富营养,具有应付当今这个不断变化的、十分复杂的社会能力的人。”为此,在本科教育中应以增设核心课程为宜,以利学生掌握“清晰和重要的思想方法”,形成“能够在社会中有效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共同概念、技能和态度”。于是,哈佛于1977年在重组通识课的基础上实施了《核心课程计划》,并于1981年制定了《公共基础知识课程方案》。此后不久,因看到“很多学生为了取巧,会选择简单、最容易得学分的课程。这样就失去了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的意义”等有害问题,哈佛取消了学分制。

哈佛所以能长期领先,关键在于它强调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注重培养学生合格公民素质和科学素养,坚持培养国际化美国人的实践目标。哈佛始终认为“毕业生不仅要在某个专门学科或专业受到训练,而且应当接受广博的教育”。“使他们获得作为有教养男女标志的知识、智力和思考方式”,以利其基本技能适应就业需求。为此,哈佛在取消学分制的同时,建立了以核心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在哈佛,全课程制度强调学生知识学习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全课程在时限概念上可解为学年课,它分为三类,即:核心课程(Core Course)、专业课程(Concentration)和选修课程(Elective)。按规定,哈佛本科生在学四年应通过16门全课程。由于,该校课程多为学期课(亦称“半课程” )。因此,哈佛学生至少要通过32门“半课程”方可毕业。这其中应含有:16门专业课,8门选修课和8门核心课。哈佛的核心课程共分八类,包括:审美和诠释、文化和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世界的各种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等。哈佛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这八类课程中各选一门与本专业学习相关或相近的课程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更能适应市场和科技发展的需求。资料显示,美国人一生平均更换五次工作。由于哈佛的核心课程体系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终身独立的学习者,有利于学生在一生中不断扩展或改变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这就使哈佛毕业生能够很好地面对变化和挑战,也就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很长时间,人人网等网站都流传着凌晨四点的哈佛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图片。它显示的是:哈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事实上,哈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首创还是取消学分制,是建立还是替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高校开始实践学时制转为学分制的变革,目的就是希冀破解因有些教师满足于“故纸堆”中完成课程教学,而至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等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各校又纷纷开设通识课程以利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些都十分有利于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这一探索中也难免存有机械模仿、急于求成或目标含混等现象。尤其是在群雄爭创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比之我们这个有数千年大学办学经验的国度,如何撂下架子学习尚属“年轻”的哈佛经验,还确需认真思考和研究。哈佛的成功重在坚持依据国情、校情、师资、生源和就业等综合情况,积极学习和升华他人先进经验,主动创建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文化。学习哈佛,就应掌握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渐变方法。新世纪以来,哈佛已开始关注课外教学改革,并把这方面工作定性为除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的“第三课程”加以建设。可以预期,一种课内外协调配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正在那里形成。哈佛校长博克曾经慨叹:“改变一个课程体系比搬迁一座坟墓还要难。”这一感受虽不能概括哈佛上百年教学改革的艰辛,却足以说明它始终以怎样的态度做好人才培养核心工作,怎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杰出人才。这大概也是哈佛所以能长期领衔世界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学分制
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民办高校学分制收费改革与优化
山东14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试点
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分制改革及思考
浅谈学分制对教务工作的影响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休学创业要以“完全学分制”为前提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