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业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

2012-09-04林更生,宋保谦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企业化

林更生,宋保谦

摘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是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增产,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生活多方面需求的重要措施。国务院还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因此,审视中国种业的现状,找出制约因素和改进方式值得进行探讨。

关键词:种业发展;企业化;农作物品种

中图分类号:F2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92-02

一、中国种业现状

建国以来,中国种业工作特别是《种子法》出台后近12年来有了极大发展,农作物的良种推广面积达到了90%以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增产,成绩是显著的。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三多三少”,三多即从事种业工作的人员多,由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多,种业企业多。三少则表现为高效的研发团队和掌握先进营销策略的人少,过硬的优良品种少,有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少。在种业的研发上除了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外,许多农业院校和市、县级农业研究所和个体(包括农民育种家)以及新兴的种业企业都在搞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其队伍仅专业机构即达5万人之多。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每年都以千计。从事种业经营的企业有经营许可证的即近万家,而不需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代销点、门市部更高达10万家以上。然而,多并不等于强。种业上的三少表现为从事研发的人员多而散,各自为政,有的甚至互相封锁,横向协作总体偏少;种子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假冒伪劣种子时有发生,损害了农民利益。在品种的应用上,审而未推的品种至少在1/3以上,能大面积应用的很少;以玉米品种为例,21世纪近十年,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达4 000个,但推广面积达到1 000万亩以上的却不及10个。就种业企业而言,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方面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例如中国种业第一个进入资本市场的某种业企业,主要靠购买育种机构的品种使用权经营,其他一些上市的種子企业,也多数靠代理其他机构包括国外种业的品种来获得利润,缺乏有竞争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当然,也有一些确有竞争潜力的种业企业,如何扶植他们发展壮大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1~3]。

二、如何看待外资种业企业

中国农作物面积达到1.53亿km2,种子需求量约为125亿kg,是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虽然国内种子的商品率只占1/3左右,然而已形成世界重要种子商品市场,因此加入WTO后,国外许多种业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截至2010年,外资企业在中国注册的已达70余家。以玉米为例不仅有美国和孟山都杜邦先锋这样的大公司,泰国正大、德国KWS、法国利马格兰等企业都已在中国进行玉米育种和经营。国外种业企业的进入,既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的经验,有些品种也有利于中国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值得重视 [1,3]。

1.中外种业企业的对比。外资企业的优势在于资本实力雄厚,研发投入多,且占有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同时在营销策略上也很有特色,以先锋公司为例,在推广以先玉335为代表的玉米新品种中,注意严把种子质量关,保种子发芽率达到98%,在此基础上配套示范推广单粒播种机以节约种子成本,并广泛布点示范推广,重视售后服务。国内企业的优势则在于对本土市场的了解,在生态多样化的地区育种有针对性,有广大的销售网络,种业企业、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有广泛的联系和协作。但劣势也很明显,如资本实力不足,贪图短、平、快的利润而缺乏长期发展,保质量、保品牌的观念,在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下,缺乏有效的竞争力[1]。

2.“外为中用”还是“中为外用”。毋庸置疑,国外育种理念与管理(包括营销)模式可供中国种业借鉴,有些品种也有利于国内农业的增产。我们从来不排斥国外品种的引进,例如上世纪引入的小麦品种阿夫、阿勃、郑引1号等都曾经是国内主要麦区大面积推广种,但在中国育种家的奋起直追和政策引导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稻麦领头品种现在90%以上都是国内“创造”了。玉米品种由于其生态的广适性,有利于中国农业生产的品种和资源完全可以引进,但是要吸取加入WTO后,大豆产业的教训,中国原是位于前列的大豆资源和生产的大国,由于缺乏相应保护政策,现在生产大量萎缩竟沦落为最大的净进口国之一,失去应有的话语权。我们引进国外品种是为了学习国外经验提高国内品种的竞争力,而不是依赖国外品种。国外企业很多是依靠其资本实力利用中国国内企业的引资饥渴症,使中国一些企业沦为国外的代理商。例如上市的敦煌种业,其90%以上的利润来自先玉335的销售,靠代理先玉335挽救自己育种决策失误的还有其他公司。虽然合资公司投资只占49%,但与多家公司合资就不只是49%的问题,国外资本正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利用了中国多少年来辛勤培育的销售网络轻而易举地获利。农作物品种不是其他商品,如果由外资控制,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可想而知。我们提倡“外为中用”是提高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种的竞争力,而不是“中为洋用”,图一个企业一时之利而削弱整体竞争力[3]。

3.如何看待转基因品种。对转基因品种要一分为二看待,一些作物本身具有的内源基因理论上是不会有太大的坏处,虽然在作物生态上会有些影响,而对一些外源基因却应当慎重考虑。尤其是对作为粮食和饲料的作物。已有报道,在种植先玉335的东北和山西等地,饲用先玉335导致母猪死胎率增加,仔猪体弱的问题(与用其他非转基因玉米饲料对比)。其实,这种问题是否存在,由国家委托权威机构作严格的实验对比,很快就会得出结论,不必讳疾忌医。在国外,转基因玉米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这也是一种“民生”观念。

三、中国种业发展途径若干问题的探讨

前面已提到中国的种业不论在资本、资源、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如何促进种业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国内外竞争力牵涉面很多。下面仅就某些可关注问题作一探讨。

1.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培育适应多方面要求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是种业工作的基础。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广阔,生态多样,要根据当地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制定育种目标。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利用水肥资源,适于机械化耕作的品种。既要培育对不同环境和栽培条件的适应性有较大弹性的广泛适应性的品种,也要培育针对地区特点如旱、寒灾害有特殊适应性的品种。既要引进国外的资源和先进技术,又要在国内协调不同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协同攻关以培育有突破性的品种。创新要靠人才,国家在培育、引进、使用不同类型优秀人才上要有倾斜政策,企业也要注意引进和使用优秀研发、管理人才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快种业企业的发展,处理好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关系。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是今后种业发展的大方向,有条件的种业企业要以兼并农业科研单位,吸收专业人才的方式强化自己的研发育种能力,促进“育、繁、推”的一体化。如秋乐种业公司兼并了河南省农科院作物所成立自己的研究院,并将进一步兼并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但由于中国种业企业的基础薄弱,资本实力不足,也可以逐渐通过科企联合的方式形成紧密共同体发展企业。国外大型种业企业都是经过几十年的原始积累才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如孟山都公司是以化工起家,正大集团是以饲料起家的多元化投资公司。所以,想把中国种业企业摆在一个水平上比较也是不现实的。一个品种的培育需要经过七八年时间,而且育种的成功概率是比较低的,在现阶段,还应从国内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机构的工作基础。急于求成的仿效国外是不现实的。以玉米育种最先进、种业企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其育种中心之一的衣阿华州立大学是直到2011年才停止玉米育种工作,而转入基础研究的。而墨西哥的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至今仍是国际育种的权威单位。国内一些地区性研究机构如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由于对当地生态的了解和长期实践的积累,近三十多年育成的小麦品种始终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导品种,为小麦增产作出重大贡献。现在还没有什么企业能兼并它,采取科企紧密结合的联合体可能更符合实际。因此,国内的体制改革应根据中国的国情通过实践的检验逐步完善[2,4]。

3.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种业企业的实力。国外大型种业企业无不通过资本运作而逐渐壮大。国内有眼光的企业如中化、中粮集团都已开始介入国内种业。在“育、繁、推”一体化的基础上,有眼光的食品、饲料加工企业完全可以介入形成“育、繁、推、加”相互促进的企业。如资本实力雄厚的饲料企业“新希望”如能介入从事玉米种业的企业,将是双赢的局面。我们也欢迎外资企业介入,但其前提是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种业的发展,外资也可获得相应的利润,而不是沦为国外品种的代理商、批发商。同时,资本市场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发展潜力的国内种业企业的上市、融资、税收要有一定倾斜政策,扶植其迅速成长,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在种业上市和兼并的一体化上,不能单纯看其短期利润,而要看重其是否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发展潜力,是否有利于国内种业的成长。

4.提高种业企业准入门槛,树立品牌意识。目前国内种业企业达8 000多家,多数种业企业,都是经营相同品种,良莠不齐造成恶性竞争,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的坑农现象。要在从业人员、种子质量和企业资格方面严格把关,加强监督,防止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兼并。种业企业要把好种子纯度、发芽率等质量关,应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同时要重视品牌意识,例如在繁殖玉米种子基地上,甘肃由于多方面协同把关,创造了“张掖玉米种子”获得全国玉米种子地理商标。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国外先锋、正大这些品牌,都是经过长期以实绩培育成形的,国内往往只注意名人效应,广告效应,而很少把更多精力放在扎扎实实做好从品种选育到繁殖推广,售后服务方面,这是应引起注意的 [1,4~5]。

参考文献:

[1]王原雪,颜延武,邵长勇,等.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种业企业发展状况及战略选择[J].中国种业,2011,(8):1-4.

[2]王荣君,薜春湘,刘超.现代种子产业体系的竞争与重建[J].中国种业 2012,(1):4-6.

[3]佟屏亚.中国玉米种业形势和发展前景[J].中国种业,2012,(3):13-18.

[4]中国种子协会赴美考察团.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J].中国种业,2012,(2):3-8.

[5]马河,石金龙.发挥地理标志证略商标优势打造国家级种子基地[J].中国种业,2012,(3).[责任编辑 吴迪]

猜你喜欢

企业化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探析
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策略探讨
浅谈在校内实训基地如何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探讨
企业化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企业化的探索
中职学校企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浅谈基于企业化出版市场的图书采访工作
药物制剂实训工厂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