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对策
2012-09-04王嵩,程海东
王嵩,程海东
摘要: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复苏,但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债危机升级等问题暗示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没有褪去。后危机时代中国中小外贸企业仍处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分析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对策,会对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外贸;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82-02
引言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2008年演化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并扩散到实体经济,对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受影响最大的是2009年,不仅GDP增速为2003年来最低水平,一直强势的出口也同比下降16%。目前经济回暖,似乎正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走出,但中小外贸企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后危机时代,研究中国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国内外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环境
(一)国内环境
1.综合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目前,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第一,原材料价格上升,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企业利润。第二,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民工荒现象的增多,企业用工成本显著提高。第三,企业税负太重,使中小外贸企业雪上加霜。
2.融资困难,融資成本高。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六成左右,提供八成的就业岗位,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自有资金匮乏,发行债券、IPO等方式融资不现实,而金融机构更倾向为大企业贷款。以温州为例,中小企业严重依赖民间借贷,2011年4月以来老板“跑路”事件频发。
3.产能严重过剩,影响对外贸易。一方面,内需不足导致国际需求萎缩时不能消化过剩产能;另一方面,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及配套信贷加剧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问题已经从钢铁、水泥等重工业向纺织、造纸等轻工业蔓延。严重的产能过剩,加上不断扩大的顺差,加剧了中国与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摩擦,增加了中小外贸企业的压力。
(二)国际环境
1.人民币不断升值。作为第一出口大国,去年中国出口额达到18986亿美元,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连创新高,美国等国家屡次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自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30%,使中小外贸企业陷入两难。如保持产品本币计价不变,会削弱产品价格优势,影响竞争力;如保持产品美元计价不变或提价幅度不及本币升值幅度,则会压缩利润。外贸企业利润率一般只有3%~5%,人民币升值使经营环境恶化,降低利润的同时也影响就业[1~2]。
2.贸易保护抬头。截至2010年,中国已连续十六年成为全球遭反倾销调查、连续五年成为全球遭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②各国为促进本国经济复苏,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贸易保护屡见不鲜,如中美轮胎特保案,对中国出口造成了显著影响。贸易保护严重影响中小外贸企业的生存,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更多国家在更多产业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
3.输入型通货膨胀严重。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美元加速贬值、需求稳定回升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中东局势动荡、金融大鳄炒作,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垄断定价,铁矿石价格屡创新高;极端气候增多、全球需求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农产品价格处于上升通道。输入型通货膨胀推高了国内CPI,也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外需萎缩。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短期外需难以恢复。外需低迷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显现,2011年9—12月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7.1%、15.9%、13.8%和13.4%,明显低于1—8月的同比增速。③ 10月份广交会数据显示,美国和欧洲采购商实际成交量分别减少24%和19%。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美国家经济不振会波及新兴经济体,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短期对策
1.积极应对贸易保护,妥善处理贸易摩擦。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保护,政府和企业需积极应对。首先,应潜心研究贸易法律,利用WTO多边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维护外贸企业合法权益。其次,鼓励外贸企业实施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某些国家在某类产品上对中国企业实施贸易保护。最后,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实现跨国经营,绕过贸易壁垒。
2.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降低汇率风险。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削弱价格优势、增加就业压力、加剧产能过剩。一方面,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本币升值预期。首先,推进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的市场化程度。其次,鼓励外贸企业进口及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消化外汇储备,缓解升值压力。最后,推进产业升级,鼓励高技术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应强化风险意识,采取合理选择结汇币种、汇率锁定、缩短结汇周期等措施或使用期权交易等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3.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欧盟和美国已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依赖欧美市场。目前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使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必须考虑开拓新市场。新兴市场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经济增速保持较高水平,需求潜力巨大。在主要贸易伙伴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中小外贸企业应分散出口市场,将目光转向需求潜力大的地区,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降低贸易风险。
(二)长期对策
1.调整外贸战略,积极扩大内需。中国外贸战略主要围绕出口创汇,使中国顺差不断扩大,积累大量外汇储备的同时,对外依赖度也在提高。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外贸形势严峻。政府制定外贸战略时不应单纯关注出口,还要致力于扩大进口,确保外贸平衡。去年中国贸易顺差创六年来新低,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也下降到2.3%,② 说明中国经济正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长远来讲,政府应考虑如何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将出口导向型战略调整为内需导向型战略。中国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扩大内需任重道远。
2.完善政府政策制度,扶持中小外贸企业。税收政策方面,中国财政收入增速过快,政府应努力减轻中小外贸企业的税负压力,释放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可以适当提高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金融政策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支持,减少中小企业因高利贷而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制度方面,政府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增加R&D投入强度,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外贸企业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中国R&D投入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010年,中国R&D投入强度为1.76%,③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达到3%左右。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持续充足的研发投入必不可少。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中小外贸企业更是受资金、人才、技术的限制,研发投入少得可怜,甚至没有研发部门。中国企业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达50% [3],中小企业这一比例更高。
4.打造自主品牌,迈向价值链高端。金融危机期间,受冲击最大的是沿海地区从事贴牌生产的中小外贸企业。它们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打造自主品牌,减少对外资的依附。国际大分工背景下,近二十年中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例稳定在50%左右,为对外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劳动密集型企业位于产业链最低端,只能获取微薄加工费,而附加值高的环节由拥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控制[4],造成“中国越制造,发达国家越富裕”的局面。苹果公司提出了“加州设计,中国制造”的口号,把组装外包给中国,牢牢掌控研发设计等环节。硅谷某调查机构对iPhone4的产业链剖析后,发现一部手机苹果公司能赚360美元,而中国代工企业只得到6.54美元,说明代工企业在“微笑曲线”中处于尴尬地位,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结束语
中国中小外贸企业正处于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后危机时代,给企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机遇。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中,都包含了促进外贸发展、推动出口结构升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容,表明政府对中小外贸企业的重视。2012年2月份,中国出现近十年单月最大贸易逆差,表明贸易不平衡的态势在趋缓。在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下,如果企业能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一定会提升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富江,江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利润和就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0,(12):30-31.
[2]赵易.对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考[J].中国商贸,2009,(15):146.
[3]高妮妮.金融危機下中国制造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中国商界,2009,(6):177.
[4]王妍妍,李亚民.“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外向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2011,(8):20.
[责任编辑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