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口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作用研究
2012-09-03王益澄
◎ 王益澄
宁波港口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作用研究
◎ 王益澄
港口城市的成长经历了港城初始联系、港城相互关联、港城集聚互动、港城自增长等四个阶段。宁波城市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与港口的开发和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港口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形态的变化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未来港口城市新的发展主流是港口组合城市的形成、综合功能的提升、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宁波市 港口城市 城市发展 互动作用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其自身所具备的各种条件,港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港口的演变过程密不可分的。宁波城市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与港口的开发和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宁波港口是宁波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港口大型深水泊位的兴建和城市全方位对外开放,特别是浙江省海洋经济被列为国家战略后,宁波港口和城市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后,宁波港口城市如何发展,港口优势如何利用,如何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海洋经济,已成为宁波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宁波港口与城市相互促进作用的分析,为港口城市今后发展提供一点粗浅意见。
一、港口城市成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古代港口城市的形成——港城初始联系阶段
从历史上看,世界古代文明最初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像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中亚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亚洲印度的恒河和我国的黄河及长江中下游,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比较集中的聚居区域,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城市较早出现的地区。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这些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港口城市,如埃及的亚历山大、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公元前十世纪,由于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已遍及地中海周围以及中亚、非洲各地。在古代商路上出现过不少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如君士坦丁堡、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港城初始联系阶段(又称初级商港型经济发展阶段)。
港城初始联系的发生源于港口的运输中转功能,这是港口最基本的功能。由这一功能诱发产生的港务部门和集散部门,称为港口直接产业。它是港城联系的最初媒介,也是港口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早期的港口本身就是位于城市闹市区的一个商品物资的集散地,是为城市贸易服务的,或者城市正是因为有水陆码头,货物集散便利,而逐步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港口实际上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城市对港口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港口衰亡,那么在没有其他特殊力量参与的情况下,城市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就会中断。
如上海在鸦片战争以前,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和航海技术水平的影响,港口发展缓慢。1840年辟为通商口岸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广大腹地,上海迅速发展。据统计,1844年上海港对外进出口总值为当时广州的1/7,5年后与广州并驾齐驱,1855年达到了广州的3.6倍,1863年已超过福州、广州、宁波、厦门、汕头、天津和烟台等7个港口的总和。
(二)近代港口城市的成长——港城相互关联阶段
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港口功能日益多元化,与港口中转运输相关的海运代理、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即港口关联产业)成为港口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港口发展到能集聚国内外生产要素和联结国内外市场时,港口陆域便成为利用港口输入原材料、输出产品的临港大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合称临港工业或港口依存产业)的优势区位。
临港工业在港口陆域的集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也是港城关系的最重要媒体。这是因为港口工业的发展不仅是本身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于:⑴由于它是巨大物流、商品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必将形成强大的集聚力,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多元化。⑵港口工业广泛的产业联系将产生强大产业带动力,如果能与城市以及区域的相关产业形成一种密切的传递、接收机制,则必将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 在港口关联产业和港口依存产业发展成为港口城市主要经济部门的同时,港口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也相互连接融合,港口与城市开始走向一体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港口工业的形成标志着港口城市完成了从简单地服务于港口到积极地利用港口的转变,港口城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港口驱动而发展,而是通过港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三)现代港口城市的发展——港城集聚互动阶段
什么是港城集聚效应?港城集聚效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⑴港口直接产业与港口关联产业的发展构成的良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生的空间集聚力,吸引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⑵临港大工业的发展产生协作引力,吸引前、后向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⑶上述各种产业集聚带来的就业和消费的扩大,通过乘数效应促进了城市非经济基础部门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商贸中心是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保证。首先,临港大工业对区域工业的带动作用在物流上体现为港口城市与区域各点之间大量的生产资料流动及与之相伴的商务流,因此要发挥临港大工业的带动作用,除了依赖交通设施的硬件支撑外,还需商贸中心的配合才能实现。其次,港口城市的口岸功能使之成为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具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功能。但要实现这种辐射带动,同样需要商贸中心的配合。此外,港口城市也是建设商贸中心的优势区位。商贸中心是物流、信息流的集结地,港口城市完全可以提供这种服务。随着不同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港口城市的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多元化型经济发展阶段。
(四)港口城市的发展趋势——港城自增长阶段
城市自增长效应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其自身的规律通过循环和积累,就能促使城市继续发展。港口城市在进入多元化经济发展阶段以后,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自增长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能成为港口城市继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还必须求助于新的动力才能实现在原有水平上的飞跃。
世界海运业中船舶大型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和港口城市成长后港口附近土地的紧张,迫使港口向外迁移,港口城市也随之向外拓展,城市由此进入新的发展轮回。如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宁波的城市曾经随着港口的兴旺而繁荣,港口的衰落而徘徊。到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三江汇合处的港口为依托,形成了以此为中心,江东、江北、海曙三区依江拓展的宁波中心城市。上世纪50~70年代,港口在城市动力结构中的地位极为薄弱,城市主要依赖自增长效应继续发展,80年代开始的北仑港开发,给宁波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冲击力,并由此进入港口城市新的一轮发展历程。
二、宁波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分工加深,产品地域交流扩大,在地理位置适宜、交通方便的地方就出现并发展了城镇。宁波城市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是与港口的兴衰紧密结合,宁波港口是宁波城市发展的动力。
(一)宁波港口的发展促进宁波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城市的性质和历史、社会、自然、经济、地理等多种因素。而港口城市的规模还要取决于港口的发展。宁波古称明州,自唐以来,历经五个朝代,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
唐至清初,港址主要集中在奉化江左岸,就是现在东门一带。建港之初,“三江口”附近只是一个被称为“甬水村”的集市性群落,实际上是个渔业港湾,随着港口的兴起和经济的繁荣,明州州治也舍小溪而迁宁波,在现今中山公园一带,建立了子城。现在的鼓楼,就是子城的南门。子城的建立,是宁波成为地方中心城市的标志。到唐景福元年(公元八九二年)建成宁波之廓——罗城,现今灵桥路——江厦街——和义路——永丰路——望京路——长春路围成的区域就是罗城的基本轮廓线;在当时,宁波已成为东南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这是宁波港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图1 民国时期宁波城市形态图
到了宋代,堪称全盛时期,为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口之一。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商船只相继来到宁波,城区东门一带的航道码头已不相适应,于是在江北地区设置码头,建造库场,伴着新港的兴起,城市规模也就再次扩大,跨过奉化江和姚江向江东和江北发展。宁波港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由于国际航海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船舶趋向巨型化,而宁波港由于甬江航道狭窄、淤浅,不能适应现代海运发展的需要,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被上海港所代替,城市发展也就停滞不前。现在,镇海港区和北仑港区的开发,又开创了宁波港演变过程中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第三个发展阶段,进入了远洋巨轮运输为特征的港址向外推移到河口海岸的新时期。
宁波城市规模也随着港口不断向外开拓而迅速扩大。1978年国务院决定将宁波市区和镇海县从宁波地区划出,镇海县归属宁波市;1983年宁波地、市合并,由市带县;1984年2月国务院批准宁波市区行政区域调整,调整后的宁波市区总面积由原来的238平方公里扩大到410平方公里;人口由45.8万增加到59.9万。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 进入21世纪,中心城区面积已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和鄞州片,达到2560平方公里,人口为196.2万。
图2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图
(二)宁波港口的发展促使宁波城市形态的变化
城市形态总是受到自然、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会产生不同的城市形态。对宁波这个港口城市来说,影响其城市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港口的发展和变化。“东门港址”的肇始,使宁波初次成为港口城市,当时的城市形态是简单的集中型个体,实际的城市形态在城墙范围内变动,设市作贸易,从事居住、商业和手工业,依附于甬江、姚江、奉化江的水上交通运输能力,形态变化相对单一。
“江北港址”的开创,使宁波成为港口工商业城市,城市沿三江的岸线发展,在形态上成了三叉形的紧凑群体。
以镇海、北仑两大港区的开拓为标志,港口演进到了“海岸港址”时期,生产力的新发展和城市的新组合,将促进城市形态迅速变化。突破原有城市的结构、形态和布局,从单一的集中型进入到组团型群体发展,新的组团将围绕新的港区兴起,其规模将取决于港区开发的程度和超地方规模工业的布局。新港区的兴起给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又孕育着城市发展的动力。无疑的,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及临港开发区的兴建造就了一个新的繁荣昌盛的港口城市群体。
(三)宁波港口的发展促进宁波城市经济的繁荣
港口不仅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起着连接水陆运输、江海联运的纽带作用,而且是促进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港口吞吐能力的提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宁波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事实。
“东门港址”时期的宁波经济是以农业、手工业和渔业的产品交换为其特征:除蚕桑、茶叶以外,土绸土布、草席草帽等重要土特产贸易也相当普遍;而商品交换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港口附近的东门一带,这样的经济特征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它与当时以木帆船运输为特征的港口条件相适应。
随着“江北港址”的开辟,对外交通日益频繁,港口吞吐能力不断增大,城市经济也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和渔业转向以近代工业为其主要特征,城市商业相应繁荣昌盛。由于国际市场对丝茶的大量需要,刺激浙江省蚕丝和茶叶生产在排挤粮食的基础上加速发展,成为当时宁波港的重要进口物资。城市腹地由自然经济开始向为适应国际市场的半殖民地经济转变。这一时期的城市经济,由于港口条件的改善和远洋航运的开辟而逐渐发展起来。
港口的建设促进了宁波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大型骨干工业都离不开港口,随着港口的进一步开拓,将会有更多的工厂创设布点;城市的经济结构也将随之变化。
三、宁波港口与宁波城市新的发展构想
(一)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业,把相邻城市、相邻港口的经济、社会、科技连成一片。与此相适应,要求尽快建立一批优势互补的规模效益好的港口产业和城市产业。因此,在港口及城市密集地带,尽快组建组团型城市是加快所在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这些地区,传统的“一港兴一市”模式已逐渐被“港群兴城群”所取代。可以预见,组建组合港和组团式城市,不仅会大大促进各港所在城市的发展,而且会大大提高沿海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进而对全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纵观当今世界著名大港,几乎都是由众多相邻港口构筑成的大型组合港。例如日本的东京湾港口群,主要由千叶、横滨、川崎等港口组成;又如英国南海岸的“港口联盟”,则是由南安普顿、普利茅斯、朴次茅斯、哥斯顿等大小港口组成;再如美国的纽约港与新泽西港组合成“双星合并式”N—Y/NZ组合港等等。与这些组合港相呼应的经济腹地,也是由众多相邻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这种“港群、城群式”的密集布局,有利于港口和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有利于节省集疏运网络和其他基本建设投资,有利于提高港口营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4 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的形成与发展
宁波地处浙江沿海,区域港口资源丰富,条件优越,大中小各种规模的港口资源基本配套。从港口功能分类上看,港口资源所拥有的各种功能亦较齐全。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航运中心已势在必行,宁波港、舟山港组合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南翼的副中心港口。由此不难看出,宁波具有建设区域组合港的有利条件。若对各区现有各种功能的港口加以调整、改造、扩建和完善,使之成为多功能的现代化组合港,同时又互相支持协调。这对浙江沿海港口城市群体建设,实现海岸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沿海经济带的进一步开发开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组建组合港,建设组团式城市将是宁波港口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港口城市综合功能的形成与提升
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实质上是具有国际深水港口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发展目标要求的有机组合,也就是把现代化城市、国际性城市、生态型城市和特大港口城市“四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的核心是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实现港口、产业、城市的互动协调发展。以国际深水大港的建设,带动港口工业的发展、传统工业的改造和第三产业的兴起,推动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同时又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规模发展,促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兴旺和繁荣。
(三)港口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
二十一世纪毫无疑问地会是城市的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和城市竞争的全球化,城市的主要竞争力正在慢慢地从城市的经济实力为主,而越来越多地迅速地转移到城市个性特色、城市文化魅力的影响上来,可以这样说,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环境和历史、文化复权”的世纪。
宁波市具有1180多年的城市史,文物保护单位和史迹点1230处(文物保护单位255 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文保单位27 处。从城市发展史看,可以说是:以航运而兴起,以港口而发展。历史上名人众多,留下了绚丽多彩、形态多样的经济文化图景。但从目前宁波城市建设现状看,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致使许多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宁波港口城市的文化内涵并未充分挖掘和真正体现。
由于国际航运向“大吨位、深水港”方向发展,宁波港址已从三江口逐渐向镇海和北仑迁移,市区历史上原有的“货船张帆待发,商贾蜂拥而至”的港口繁忙景象已经不见。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体现港口特色,形成港口城市氛围?这就需进一步充分挖掘宁波港口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宁波自古以来就以港口著名,比现在排名第一的上海港历史悠久得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宁波就是古越国水军营建的要塞句章港,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港口。由于宁波江海相连的地理环境,到了唐代,宁波已是“海外杂国、贾船交至”的全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并与扬州、广州一起列为我国对外开埠的三大港口。宋代,宁波港又与广州、泉州并列为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的起点和通道。鸦片战争后又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如此悠久的港口历史和丰富的物流内容,却在当今宁波城市建设中并未真正体现。在市区见不到“港口博物馆”,也没有一条城市道路以港口或码头来命名,城市雕塑和标志性建筑缺乏港口内涵,整个市区似乎已与港口无关。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现代城市是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文化是城市全面发展的推动力。没有文化就没有城市发展的根。宁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未能有效挖掘和塑造,使得宁波整体文化影响力不大,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由于过去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只重视物质环境改善,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塑造。在整个城市看不到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街区。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外表看起来高楼拔地而起,实际上缺少特色,缺少文化品位。城市的一些历史街区、古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难免会出现退化,看起来很旧、很土,可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在不断上升,有的很可能是无价之宝,拆掉了、毁掉了,就再也无法恢复。
宁波既是沿海港口城市,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悠久的港口和灿烂的文化。宁波城市的开拓与发展,与港口息息相关,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无不带上港口的烙印。在宁波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和挖掘港口这一反映宁波城市特色的最本质的要素。在现代化的城市中要让人们感受到港口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一种港口城市的氛围,培育港口城市文化。因此,宁波城市建设不仅要在建筑造型、道路格局、城廓形象和局部景观上把港口特色加以体现,而且可结合甬江两岸的开发,在原轮船码头附近兴建港口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港口有关的风俗、民情和分散的文物古迹集于一堂,成为有较强地方特色的景点。
(四)宁波建设生态城市战略构想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的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灾害问题、污染问题等,不断困扰着人类。城市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妥善地解决各类城市问题,于是,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又重新向往具有新鲜空气、优美环境、高质量生活的田园都市生活。未来现代化城市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指标,将成为它能否立足于世界的又一个重要标准。可见生态城市的要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宁波在走向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应具有在国内领先建成生态城市的前卫意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社会”两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宁波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关注发展数量跃入到关注发展质量以及关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宁波市民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更高的期盼。因此,要把环境建设看作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现代化的内容,确立与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相适应的高标准的环境建设目标,建立一套现代化水准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5 宁波城市生态绿化系统图
宁波可从水环境的开发设计入手,如以月湖为中心,姚江、奉化江、甬江为线索,把市区的水体连成网络,实行整个水资源系统的网络开发。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水环境文化系列,如姚江文物古迹系列带、奉化江民间艺术系列带、甬江现代化港口系列带等,展示宁波水乡滨海特色。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创建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应在40%以上,开放式绿地与旁宅绿地相结合,可通过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加大绿地面积。在具体的绿化种类上,应从居住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角度考虑,强调花、草、树并举,遵循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稳定人工植物群落,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融为一体,同步发展。此外还应重视环境质量,创造宁静、舒适、安全、优美的生活环境。
[1]李翅.走向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 第60页.
[2]程刚.新城发展路径选择——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年, 第31页.
[3]王兴中.中国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01页.
[4]牛群.城市中心漂移论,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66页.
[5]沈丽珍.流动空间,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87页.
[6]宣国富.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145页.
[7]赵卓文.城市策划实战案例,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年, 第127页.
[8]张捷.新城规划与建设概论,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95页.
[9]顾朝林.概念规划——理论、方法、实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第11页.
[10]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第33页.
[1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 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 2010年.
[12]方建新.试论宁波的儒商文化底蕴,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http://www.cseac.com, 2009年-1月14日.
[13] 王益澄.宁波港口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与重塑, 建筑与文化, 2008年第5期, 5月.
[14]叶裕民, 文余源.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框架及城市品味发展研究, 2005年11月, http://www.djw.gov.cn/uploadDoc/2005112201.doc.
[15]宁波决策咨询网.宁波打造城市“精神坐标”推动文化大繁荣, 宁波日报, 2008年08月12日.
[16]孟建耀.宁波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蓝皮书(2007年),宁波市人民政府,2008年.
[17]梁一群.继文化承传统, 塑造当代宁波新精神,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网站, http://www.nbdx.cn/ homepage/view.php?id=1205975974&category=138.
[18] 陈依元.“宁波精神”的价值,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05月.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Impacts between Ports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Ningbo
Wang Yicheng
The evolution of port cities consists of four phrases.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Ningbo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its port, which has expanded the magnitude of the city, transformed its formation and brought it with economic prosperity.The future themes of development for port cities include port-based cities, function upgrade, cultural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Ningbo; port city; urban development; interactive impact
TU984
王益澄,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科学、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主要研究方向:港口城市形态与空间布局研究。
(责任编辑:卢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