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优秀地理课的诞生暨评析——以“水圈与水循环”为课例
2012-09-01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225009) 马 骏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东校(225002) 朱 慧 茅娉婷
【课例说明】
“水圈和水循环”是本市一位青年教师在“扬州市高中地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 时上的比赛课。这次扬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地理教学竞赛对参赛选手要求非常高,参赛教师不得带自己的电脑,不允许上网,也不得带手机,只能带文本性的教材、课标。由组委会现场指定课题,教师可用学校配备的电脑,在规定的四小时内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
这是一场教师个人综合实力的大比拚。由于比赛地点设在扬大附中东部分校,我们担任了评委工作,因此记录了上课的全过程。
可喜的是,这位教师不负众望,在全市青年地理教师高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扬州市一等奖的第一名,成为代表扬州市参加江苏省高中地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唯一选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向同学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运用PPT展示“想一想”:
1.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它想告诉你……
2.你感兴趣的是……
3.你还想了解的相关知识有……
评析:三个联想式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探索奥秘的世界”,激活学生对水问题的研究兴趣。立意新。
同桌同学兴趣盎然地小声议论着……
师生共同学习课程标准,PPT展示“本课程要求”:
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
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评析:“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重点强调两个动词的区别,采用师生共同学习课标方法,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又为学生在受尊重的前题下愉悦学习营造了环境。有一石二鸟之功效。两个动词的区别明确了知识点学习的深度。
教师用PPT向同学展示本课学习模式:基础知识梳理→课堂互动探究→成果交流展示→要点我来归纳→知识迁移应用
评析:由于是竞赛课,不是教师所教班级,师生之间合作学习方式有必要让同学知道学习流程。
二、基础知识梳理一
教师要求:根据导学案要求,自主学习教材,并在导学案中填写下列内容。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含义:水圈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圈层。
2.水体的构成:
A.按存在形态分:__________态、________态、_______态。
B.按空间分布分: ________水、_______水、陆地水。
C.按水的性质分:______水、______水。
3.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水体是________________。
评析:关于水圈知识,学生有直接生活经验,知识难度较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很快完成。三位学生代表汇报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获得成功感。
PPT展示,课堂互动探究1:
读教材中P47图2—3—3“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图中想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先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教师提醒学生挖掘图中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评析:图中显性信息:水的类型和比重学生能快速读出。但隐性信息:陆地淡水特别是河、湖水所占比重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有限,由此而引起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紧张问题学生不能读出,教师有强灌的色彩。建议教师设计梯度问题分步引导。
PPT展示,课堂互动探究2 :
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
“井水不犯河水”这句俗语对么?
诗句中描述“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么长江口的水位越来越高了么?
评析:教师设计挑战性问题一次又一次引发学生讨论……。再一次通过任务性导学练习引领,自主学习教材水循环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设计互动探究,很好地承上启下转入到水循环及其意义的学习。
三、基础知识梳理二
教师要求:根据导学案要求,自主学习教材,并在导学案中填写下列内容。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含义:
2.水循环的类型:_______循环、_______循环、_____循环
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角度比较三大类型水循环?
PPT展示,课堂互动探究3 :
我设计的水循环的类型比较
教师表格一展示,教室一下子寂静无声,空气好像凝固。学生一片茫然,不知道从哪儿比较,角度1,2,3,4是怎么回事?短时间的空气凝固后,小组学生开始,相互讨论着从什么角度比较水循环,讨论声音逐渐变大,兴趣渐浓。看得出,学生经过切磋,对“角度”问题的理解在深入。
评析:教师开放性表格设计是独创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好脚手架!让所有评委眼睛一亮!
课标只要求“说明三种水循环过程和环节”,教材也没有循环比较的要求。教师则大胆提出了超难比较题。没有框架和边界的开放性视角设计,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挥个性思维的平台!
但学生能完成超难度问题吗?我们真为上课人捏一把汗!
要点我来归纳、成果交流展示 :
几分钟后,教师随机请每个小组学生代表上黑板填写表格,四个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上黑板板演的学生与本组座位上的同学上下互动,相互补充。一个“淘气”的男生写完了下来,发现不满意,请求教师上去修改,还不满意,又第三次上去修改,赢得了师生满堂喝彩,因此也将探究性学习氛围推向了高潮。
学生完成的表格:
类型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学生1)范围 整个空间 海洋 陆地地表蒸发、植物蒸腾、成云、降水(学生3)水的种类 咸水→淡水 咸水→咸水 淡水→淡水(学生4)水的状态 液体 液体 气体……(学生2)方式蒸发、成云、降水、下渗、地表、地下径流蒸发、成云、降水
师生共同修正表格填写的内容,使其更准确、更完美……
评析:如果说教师表格的设计使我们眼前一亮,那么,学生的答案则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真的为前面的担忧感到脸红,凭着几十年的教书教研经验,我们以为这种设计给学习能力一般的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无法完成的。然而,学生不仅完成了,而且是这样的出色!就是教师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也不一定能想到学生3、4的角度(尽管有错误)。由此我们认识到学生有无限的学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学习潜能需要有思想有智慧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来开发!
教师展示PPT,知识迁移应用:
台风登陆、长江流水分别属于水循环的什么环节?
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及其环节有什么用?
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
学生逐一回答。(内容略)
教师展示PPT,课堂互动探究4: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扬州哪个季节水循环量比较大?我们很好地利用这部分水资源了么?
(2)如果哪天扬州出现了水危机,我们该怎么办?
(3)扬州城市地面建设打算推广使用透水砖,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内容略)
教师展示PPT,课堂互动探究5:
再一次展示、回望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提示学生:反问自己,我达到要求了么?思维过程反思:
评析:再一次回首课标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提醒下,在头脑中快速回顾、整理本课学习内容,有利于即时性的知识梳理与记忆。提示学生的要求,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技能、分析对比技能,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资源观、环境观和全球观。
但小结有些生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已交融实现,不必再机械地、割裂地写在黑板上,这样反而有蛇足之感。
此时下课钟声已响,教师提出希望:
保护干净的地球;
维护安全的地球;
做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遗憾:没有来得及安排“随堂成功体验”反馈练习。如果能当堂检测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会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但作为课后巩固练习也是不错的选择。
附:随堂成功体验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地水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A级)
1.图中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的箭头是( )
A.a、b、c、d B.b、c、h、e
C.d、e、f、g D.e、f、g、h
2.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活动主要是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
A.a B.b C.c D.d
读下图,完成3~4题。(B级)
3.若上图表示某一尺度的水循环示意图,则该尺度的水循环类型是( )
A.陆地内循环 B.海陆间大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海—气间的水循环
4.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提供水汽最多的海域在( )
A.低纬 B.中纬
C.高纬 D.全球海域没有差别
二、综合题
实验原理分析(C级)
步骤一:如下图所示,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观测结果: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1.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2.大自然中 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换。
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
4.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填入字母完成下表:
【笔者评价这位老师胜出的理由】
1.瞄准课标,三维目标融合度高
新课程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是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落实在课堂上,就是要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以实现。这节课三维目标交融实施,自然和谐。水圈和水循环概念、类型等知识以“基础知识梳理”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和同伴互助中习得;以“课程导航”“我设计的水循环的类型比较”的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以“课堂互动探究”为交流平台,实施地图技能训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三维目标融合设计,克服了一般课堂三维目标彼此割裂,机械牵拉,牵强附会的缺陷。
2.大胆开放,学生创新精神张扬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我设计的水循环类型比较表”。一般教师设计比较表,总是将比较要素罗列出来,如范围、特征、环节、水量要素列于表中,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罗列项目思考,学生只能一头钻进教师设计的思维圈圈中。哪怕学生有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放弃!教师设计的框框条条,严重地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这节课跳出了一般设计,表中没有比较项目,取而代之的是角度1、2、3、4。在开放的角度展示初,教室一片寂静,学生一派茫然。没有比较项目的比较我如何下手?但学生很快有了回应,从窃窃私语到大声讨论,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范围、方式、种类到水的状态角度比较。台上台下互动,探究氛围浓烈。一个男生三次上下讲台,调整答案,赢得师生满堂喝彩。由此可见,学生有无限的学习力、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智慧型的教师精心开发!课堂热烈场面让听课老师惊奇!惊喜!让我们为之动容!觉得学生“太有才了”!“后生太可畏了”!这位老师大胆设计的开放性思维表格,我们从教三十年也没想过。看来,老教师也不能光凭老经验教书了。师徒互学,才会相得益彰,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3.不惟教材,凸显教师专业素养
对于水循环,教材没有三种循环类型比较安排,就连课标也只要求“说明三种水循环过程和环节”。这位老师设计时考虑本节教学内容相对较浅,课堂容量也不大,自主处理教材余地大(这也是大赛组委会选择本节内容的主要原因,希望留给选手更大空间,展示各自魅力)。课堂可以增加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再说地理事物的比较能力培养也是地理新课标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该老师就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剪裁,难度小的内容学生自学就能学会。水圈、水循环概念、三种类型采用“自主梳理”的方式快速完成,腾出十多分钟进行三类水循环超难度比较。这样的教学决策在有限的四小时备课时间内,独立设计创造出来,这需要教师超常的智慧、胆略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美玉有暇,课无完课。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各环节有衔接但不够流畅;新授时间挤掉练习时间;板书中的三维目标生硬套用,有蛇足之感。但瑕不掩瑜,这位老师就是一块可雕琢的美玉,我们愿意为雕琢这块美玉做默默无闻的雕刻工,也为扬州市有这样优秀的地理教师而欣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