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群体就业压力研究

2012-08-27盛红升

财经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城镇劳动力

盛红升

(内蒙古财经大学 研究生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青年就业问题事关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在中国,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中国应着力解决的就业重点和难点。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充分就业始终被列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四项目标之首,解决就业压力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就业问题也是社会、国民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对症下药,分析当前就业压力过大的成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不但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的严峻形势,同时还能解决好青年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使得青年积极奉献社会,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内蒙古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就业压力是指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和个人主观就业理念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产生的一种承受困难的状态。青年就业压力指的是青年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课程设置、知识技能状态、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难以承受的心理感受。

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郑海燕(2003)证明了我国的失业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呈负相关,它们之间这种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显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越好,经济中的失业率越低。万解秋(2004)就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人民币汇率比较稳定、波动幅度较小的阶段,汇率小幅度的波动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当人民币汇率作较大幅度调整时,国内就业必然会受到影响,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就业的减少,贬值在一定时期内可增加就业。杨雄(2006)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出的与社会问题“同构”现象进行了探讨、曾燕波(2005)对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提出对策建议等。

通常我们认为18岁为成年人,即将进入社会,将会对我国的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我国社会上的新增劳动力。而对于大多数人18岁左右刚刚高中毕业,22岁左右恰好大学毕业,因此18-22岁年龄段的这部分人就将成为我国就业大军中的新增加的一部分,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的表现可以代表青年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所以我们选取18-22岁年龄段刚刚毕业的这部分人作为内蒙古青年的代表来研究就业压力问题。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Y表示从18岁到22岁这五年人口的平均值,Xi代表该年的新增劳动力。

例如,在2004年内蒙古新增劳动力的数值是在1982年到1987年这5年出生人口的平均值,为25.0万人。按此原则计算,2005年内蒙古新增劳动力的数值是在1983年到1988年这5年出生人口的平均值,为24.8万人,同样2006年为25.8万人,2007年为29.3万人,2008年为28.6万人。2011年以后,新增劳动力人数才开始下降。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这几年新增劳动力的人数,笔者根据这几年新增劳动力的数据做出散点图,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内蒙古新增劳动力的变化情况。

图1 内蒙古自治区新增劳动力(万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004年至2006年内蒙古新增劳动力平稳增长,基本保持水平;在2006年至2007年突然增加;而在2007年至2011年又保持稳定,并同时达到最大值;以2011年为拐点,以后新增劳动力人数逐渐减少。从上面的数据和图形中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群体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内蒙古青年群体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建立就业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造成青年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目前的国情,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导致青年技能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人口高峰的周期性波动及大学扩招等,还有青年自身的特点。由一般均衡理论可知,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都是该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决定的数量。因而,劳动力的影响因素可从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发。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需求就是社会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在此笔者主要从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子出发选取影响因子和指标。

(二)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在研究就业影响因素时,需要给予适当的考虑到底是选择“失业率”还是选择“城镇就业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因为通过考察2000年以来的年度数据可以看出,失业率变动不大,基本上保持在4%左右,用失业率数据做分析势必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失业率数据和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数据的差异又非常大,用相对量来做被解释变量效果不太好。

我们以表1中所归纳总结的影响就业的因子中提取影响因子,选取表中所涉及的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提取能够影响内蒙古城镇就业人数的因子。我们以城镇就业人口为被解释变量,其他因素为解释变量。经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仅仅被解释变量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且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即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所以我们需要对各影响指标进行筛选,同时,为了使得到的回归系数反映城镇就业人数对各影响因子的弹性,我们在逐步回归前对被解释变量以及各绝对数指标取对数,然后进行回归。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回归系数就代表城镇就业人数对各个影响因子的弹性。

指标经过处理之后我们对其进行逐步回归,最终筛选出的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子主要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反映投资情况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反映消费水平的最终消费支出总额指标;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共同因子中反映工资水平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指标。这说明在1990-2010年间,影响内蒙古城镇就业人数的主要因素是外商投资、消费和工资水平。

在指标处理的基础上,对所选的指标以及城镇就业人数根据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分析表,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取对数后的城镇就业人数与各筛选的各对数变量存在线性关系,特别是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报酬总额存在非常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以下对上述筛选的取对数后的经济变量和就业人数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需要做出城镇就业人数、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报酬总额的趋势图(如图2所示)。

表1 内蒙古就业人口的影响因素和指标

表2 提取的各变量以及城镇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表

图2 原始数据的趋势图 图3二次差分后数据趋势图

表3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

由图2可发现,4个指标存在明显的趋势,且趋势大致相同,是不平稳数时间序列。由图3可看出,对其进行两次差分后,其均值大致为0,得到的序列趋于平稳序列。为证明上述初步分析,我们需要进一步采用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城镇就业人数和四个影响因子都是非平稳系列,同时又都是二阶单整即I(2),此检验结果也与我们所做的趋势图反映的平稳情况相符,故在短期内因为各个系列存在较强的季节趋势,这些变量可能偏离均值,但它们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远来看,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即存在均衡关系。下面建立如下回归方程,利用OLS估计得到如下:

对上式之中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绘制残差的趋势图,可知它是不含常数和时间趋势。再对其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

表4 残差的ADF检验结果

由表4可知,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可以确定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上式表明内蒙古城镇就业人数与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劳动报酬总额存在协整关系。

为了考察城镇就业人数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劳动报酬总额之间的动态关系,下面通过误差修正(ECM)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对上面的均衡方程的估计,可以得到残差序列,令误差修正项建立下面的误差修正模型:

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上面的方程,结果如下:

在均衡方程中,取对数后的最终消费总额的系数为0.683,其系数是方程所选变量系数中最大的,说明消费对就业能够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自治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能够使城镇就业人数增加0.027%,这个系数值是影响显著的指标中最小的,体现了外商投资对就业较小的拉动作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每增加1%,会使得城镇就业人数减少0.152%,在这几个指标中是对就业有负向作用的唯一指标,说明在此期间,工资水平对劳动力需求的抑制作用影响大于对劳动力的供给拉动作用,劳动力是供过于求的。

误差修正模型中的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城镇就业人数的短期波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镇就业人数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一部分是短期最终实际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波动的影响。误差修正项ecmt的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长期偏离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1.263)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1.26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三)内蒙古三大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从以往研究可知,就业结构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应发生变动。就业结构理论中的“配弟-克拉克定理”认为,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上升到稳定,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内蒙古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一个历程。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就业结构跟东部地区一样也随着经济增长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三大产业吸收就业的能力,我们用柱形图来表示如下:

图4 内蒙古三大产业吸收就业能力柱形图

1978-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所占比重由67.10%一路下降至48.84%,下降幅度很大,达到18.26%;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最初的18.45%,变化至2009年的16.92%,中间曾出现过波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从14.45%一直上升至34.24%,说明第三产业成为吸纳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虽然还无法完全吸纳第一产业所有剩余劳动力,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巨大吸纳能力已经体现出来。

通过对上图比较分析可知,内蒙古的就业结构目前尚不合理,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扩大三大产业的吸收就业的能力。就业弹性分析是研究三个产业的扩大就业能力的基本方法,所谓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具体到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就是指三大产业的各个产业产值增长率每改变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大小。就业弹性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与之相反,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用公式表达就是:

设立模型:

通过两边取对数转化为双对数线性模型:

双对数线性模型的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就是斜率系数测度了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在式(3)中也就是度量了由给定GDP百分比变化引起L的百分比变化,即当GDP增加1%时的变动程度。可以增加拒绝参数零假设的概率,从而避免经济变量的不平稳产生虚假回归,采用ADF方法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经检验,lnL1、lnL2、lnL3、lnGDP1、lnGDP2、lnGDP3 六个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了单位根假设,说明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这就说明变量间的关系有可能是协整的。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检验发现确实存在协整关系,于是可以使用经典的回归方法来进行测算。

模型经过检验发现在1990年前后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有明显变化,因此可以将数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9年,第二阶段为1990~2010年,这样就得到内蒙古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表,如表5所示。

这些就业弹性分别通过了t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R2)除了1990~2010、1978~2010年的第一产业的拟合优度小于0.8,其他均达到了0.8以上,说明模型的拟合情况良好(一般认为,拟合优度大于0.8就说明样本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综合来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0年为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0.185、0.303和0337,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小,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弹性最大。

表5 内蒙古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表

三、结论

青年群体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越来越显现,形成的群体性力量对深度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政府采取什么就业政策以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使青年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的必要措施。

1.制定稳定的工资保障措施,完善相关劳动法规,防止公司过度裁员,保障职工权利。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际,出台相应政策,制定稳定的工资保障制度是合情合理的。

2.促进劳动力与外资经济结合的政策。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扩大劳动力就业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内蒙古的优势引进外商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自治区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

3.利用刺激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从而增加就业。积极扩大内需,谨慎加大投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应利用消费支出来促进经济保持稳定发展,从而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加就业和扩大消费是缓解当前就业形势的关键措施。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三大产业的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劳动力仍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三大产业今后就业目标将调整为:尽快转移第一产业劳动力,持续增加第二产业劳动力,尽快扩容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助于缓解第一产业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而且也符合产业演进的规律,有利于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使之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黄安余.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俊峰,邹红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统计观察,2005,(4).

[3]赵建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

[4]刘江.北京市GDP与三次产业就业的实证评价[J].中国集体经济,2008,(2).

[5]陈安平,李勋来.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04,(1).

[6]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9).

[7]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4).

[8]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3).

[10]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肖云,周巧,杨絮飞.我国就业长期和短期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5).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城镇劳动力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文化边城镇远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