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插鼻胃管法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12-08-24郑茶凤路千里邵秀芹胡伟红
郑茶凤,路千里,邵秀芹,胡伟红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江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实验中心,南昌 330006)
吞咽障碍患者一般由鼻饲管维持营养、给药和水分,需长期留置鼻胃肠营养管并每周更换。但这类患者经常伴有舌后坠,坠向后方的舌根堵塞了口咽部,给插胃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1],按常规插胃管方法常常难以成功,为了提高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笔者对插鼻胃管方法进行改良,并应用到吞咽障碍患者的插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吞咽障碍患者80例,其中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7例,脑血管意外患者13例;男68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入选标准:患者均为吞咽障碍,无鼻咽喉部、食管疾患,无颈椎骨折,无咽部、颈部外伤,无吞咽反射和呛咳反射,均为需留置鼻胃肠营养管鼻饲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鼻胃肠营养管均使用复尔凯鼻胃管(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长度为130 cm,均固定一人操作。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常规准备用物,患者去枕平卧位,操作者站在患者右侧,彻底清洁口、鼻腔,测量鼻胃管长度,润滑胃管前端,将其头部后仰经鼻孔插入,当鼻胃管插入10~15 cm时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右手持镊子将胃管沿咽喉部后壁滑行缓缓插入至预定长度,证实胃管在胃内并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2]。
研究组采用改良法置管。备用物、清洁口鼻腔同传统方法,常规测量鼻胃管插入长度。将需插入的鼻胃管(45~55 cm)完全浸泡在石蜡油碗内,患者取右侧半卧位,操作者在患者右侧,右手戴一次性橡胶手套,持鼻胃管前端,左手环绕患者头部至患者右侧,弯腰侧身将鼻胃管沿选定侧鼻孔稍向上平行再向后下缓缓插入至10~15 cm(即口咽部),左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从右侧勾住患者下颌角,向上提、向前拉,右手快速插入鼻胃管至预定长度。此时感觉鼻胃管前端阻力消失,如仍感有阻力,说明向上向前提双下颌不到位,继续用力提、拉下颌达到无阻力方可。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妥善固定鼻胃管。
1.3 评定标准
1.3.1 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标准
胃管经鼻腔沿咽喉后壁并顺利通过咽喉部,插入至预定长度,验证鼻胃管在胃内,途中不出现鼻胃管在咽喉部反复提起、拔出的重复操作。
1.3.2 插管时间的测定
从量好鼻胃管长度至插管成功并证实在胃内所需的时间。
1.3.3 插管反应
优:鼻胃管顺利插入,一次性成功。操作中无恶心或轻度恶心。良:虽一次性成功,但插管过程中出现咳嗽、反复恶心呕吐、呼吸加快等不适症状,需暂停1~3次。差:患者呕吐致插管失败,需重复操作,或患者出现呕吐将鼻胃管吐出。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插管反应程度及插管时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插管时的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插管时间≤1 min 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 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管反应和插管时间比较
3 讨论
3.1 提高了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昏迷或昏迷气管切开时由于支配舌、咽部的神经受到抑制而麻痹,运动、感觉变迟钝或消失,常出现舌后坠,堵塞口咽部现象[3]。气管切开患者插管的重量、硬度,使口咽、气管切开处形成机械性狭窄,常使得鼻胃管很难插入。常规昏迷患者插胃管法按“先仰头后托头”增加咽喉部通道弧度对无舌后坠的患者有效;对昏迷有舌后坠或切开气管的患者不能奏效,因为弧度增加不能解除咽部堵塞,托头时加重气管切开处对食道的压迫,同时在患者头后仰时舌后坠更加明显,鼻胃管插入更难;成功率低,反复插管可造成1)患者鼻、口、咽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出血;2)误插入气管,并发气管炎、肺炎;3)盘曲在口腔、口咽部,鼻胃管堵塞呼吸道形成堵塞引起呼吸困难。而患者采用侧卧位置管法把双下颌角向上、向前提拉使整个下颌及舌向上向前移动,移动的下颌、舌带动咽喉部向上向前移动,舌后坠消失,喉头升高,提拉气管切开处的插管,会厌软骨盖上气管开口,阻力、狭窄消失,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减轻患者的痛苦,鼻胃管插入顺利。本文研究组的一次性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
3.2 降低不良反应程度
鼻胃管完全浸泡在石蜡油碗内,鼻胃管外层及管内附有大量石蜡油,在插管过程中缓缓流出,石蜡油刺激吞咽反射,使咽喉部肌肉放松,减轻了胃管对咽喉部刺激,同时石蜡油也可以对鼻胃管起润滑作用,使鼻胃管顺利地沿食道滑进胃内,加快了鼻胃管插入的速度,减少了鼻胃管对咽部的刺激时间,减少呕吐和恶心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插管成功率。从解剖学角度分析,食管有3个狭窄,第1个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部,此狭窄距中切牙的距离是14~16 cm,其长度通常与躯干成正比,一般胃管插至14~16 cm时已到达咽喉部,这时由于管道刺激喉上神经,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流泪、喉头痉挛,导致管难以插入。耳垂是鼻咽与口咽交界的体表标志,耳垂到鼻尖的距离即是中切牙到鼻咽与口咽交界处的距离,当胃管插至鼻咽与口咽交界处时,由于管道尚未刺激喉上神经,患者就不会有恶心、呕吐及呛咳等症状[4],此时向上提、向前拉患者下颌可加大咽喉部的弧度,胃管就可以顺利通过第1个狭窄进入胃内。
3.3 操作更方便、迅速
研究组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后用手操作比对照组用镊子更加灵活、随意,对力度和速度及阻力的敏感度的把握更加准确,使插管轻柔、迅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本研究组有80%的患者在1 min内完成插鼻胃管。
[1] 陈超丽,游少玫.难置性胃管置管新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47.
[2]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8.
[3] 黄国英,房志娟,张静珍.昏迷患者置胃管方法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434.
[4] 黄桂贤,彭淑辉,黄艺仪,等.改良式插胃管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