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管弦乐《镜湖细柳》解析

2012-08-24杨昌永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细柳镜湖芜湖市

杨昌永

(芜湖市文化馆文艺部,安徽芜湖 241000)

民间音乐的现代化发展一直是各地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项目执行者的各地文化馆(站)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对民间音乐进行交响化发展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不仅有益于挖掘民间音乐的潜在艺术价值,促进其适应现代审美需求,还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创造性贡献。

芜湖市文化馆作为安徽省最大、全国较大的市级文化馆,在芜湖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委员会的指导下,在芜湖民间音乐传承与开发探索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对芜湖民歌进行交响化发展就是其中极具价值的课题之一。以芜湖民间音乐(民歌、戏曲、说唱、器乐曲等)为素材,对其进行交响化发展,并与芜湖地方风景形成音画对应,将音画综合的艺术美感塑造应用于民歌的现代音乐形象发展中,使人们听其乐、赏其景、感其神,让观众立体地感悟芜湖传统艺术的形神之魅力。

芜湖市音乐工作者积极参与民间音乐的传承与现代发展研究。芜湖市文化馆创意推出“芜湖十景”系列民族管弦乐组曲。其中,首批推出的作品《镜湖细柳》以其细腻婉转的旋律、跌宕起伏的画境、饱满新锐的精气神,在2012年芜湖市新年音乐会上大放异彩,博得了与会者的喝彩。笔者作为该作品的首演者,感悟颇深,特此一评,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并意欲给相关的探索以参考。

1 选材精到

民族管弦乐《镜湖细柳》以芜湖民歌《小星出山一盏灯》(繁昌县耘田歌)为主要素材。这一选材恰当、全面地涵盖了芜湖民歌的曲调特色和风格韵味。唐代杜牧曾在其诗《再过芜湖感旧》中描述了他眼中的芜湖:“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紫凤超如电,青襟散似烟。”作品《镜湖细柳》将杜牧所描绘的芜湖民歌的历史风韵以现代交响形式展现开来,将芜湖民歌中曲调优美动听、乡土风味浓郁、抒情婉转的情歌以现代篇章舒展。

芜湖民歌在反映民风、民俗、民情上与其他地方民歌的作用相同,即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并随时代的前进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新中国成立后,民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音乐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风,记录、整理出大量民歌。1958年选编出版的《芜湖民歌选》中搜录民歌100多首,1963年的歌集选编中搜录了200多首,1979年选编的歌集中又搜录了193首。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县文化馆深入基层又搜集了几百首民歌,并以各县为分册集中呈现。这些民歌在艺术表现上,以其浓厚的皖南方言音韵使得芜湖地方特色极为明显,韵味醇厚朴实、真切感人。常见的有:

1)山歌类,如《唱山歌》、《对山歌》、《放牛歌》等。

2)秧歌类,如《薅稻歌》、《锄田歌》、《唱得绿海泛金波》等。

3)歌舞类,如《划龙船》等。

4)小调类,如《小星出山一盏灯》、《姐在田里薅豆棵》、《小妹子送饭下田冲》等。

5)号子类,如《大麦歌》、《打夯号子》、《车水号子》等[1]2。

《小星出山一盏灯》属于小调类情歌,是姑娘与小伙子相互爱恋的真诚、委婉表达。歌词中借夜黑山路不好走,狗叫虫咬来表达爱情的艰辛与执着。歌词是双句体结构:

小星出山一盏灯,十八岁恋姐到如今。但中间插入很多虚词,不仅使语意委婉含蓄,而且拓展了音乐的结构,使乐句不再是双句体而呈六句结构。

音列结构主要采用下行音列

mi-re-do,re-do-la-mi,sol-do-re-la-mi,使得音乐具有叹息的意味。但经过过渡音的连接,其音乐情绪反而更显得委婉抒情,甚至带有浓郁的甜言蜜语。

从调式上看,《小星出山一盏灯》这首民歌采用不断的调式游移手法。首句就由主音角调游移至商音,再由商游移到宫,接着由商经羽游移到主音角;下句开始寻求变化,由徵音开始四度上行到宫音,再由商音游移到其下属音羽音,然后游移到羽的下属音角音,但音乐没有结束,而是回到了徵音,为最终的羽-角终止做准备。其民歌原型[2]28如图1所示。调中心音的不断游移赋予歌曲曲调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也较好地展现出恋爱主体双方情感不断转移的故事结构。

《小星出山一盏灯》中音乐的情绪游移是靠民歌中调式的游移性来完成的,这也使得这首民歌虽然短小但色彩变化多,音乐可塑性发展空间较大,为交响化的多维音响空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1 民歌《小星出山一盏灯》

芜湖民歌蕴藏丰富,有很多像《小星出山一盏灯》这样的调中心音不断游移的例子。这种音调风格在芜湖民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在选材上的精心与精到,能形神兼备地展现芜湖民歌的风韵。

2 曲调发展的简单有效

《镜湖细柳》采用单主题变奏的手法将上述民歌的基本曲调变化为多种形态。乐曲的引子是由原主题发展而成的自由抒情的宫调式双句体乐段,音乐从角音出发,但很快转移至徵-宫中心音,以利于音乐调式与结构的发展。随后出现的主要主题虽仍以角音为旋律发展的开始音,但弃用了落音为角音发展的逻辑规律,而是采用了结音为徵音的、在音乐情绪上更加明朗的音调,其主要用意是更好地适应现代音乐空间发展。《镜湖细柳》的主要主题如图2所示。

图2 《镜湖细柳》的主要主题

这样的主题设计不仅抓住了原来民歌的核心音列构造及其韵味特点,而且还应现代音乐结构均衡发展的需要,设计了各句的稳定结音,根据情绪发展的需要,将原来的角音的不稳定变为稳定的徵音为中心。从这里可以看出作曲家在编曲上的多重考虑:

其一是对传统曲调的核心抽取。汲取了原有曲调的核心素材,并以其韵味给予适当拓展。

其二是对现代音调构造的眷顾。根据现代审美的需要设计了三句体结构以寻求结构的稳定与均衡。

其三是曲调设计上的音响设计合理。采用高频民乐器(梆笛、唢呐、柳琴、高胡)来主奏这一主要主题,使得主题形象明确生动,艺术手法简洁有效,并深刻诠释了民歌面临现代交响语境时应该有的适当变化。

这种手法在主题变奏的各个段落中均有不同的侧重点,或缓慢抒情,或欢快跳跃,或旖旎婉转,以简单的民歌曲调描绘出风情万种的镜湖细柳的多种形态之韵、之美。

3 多种层次的配比变化

不同层次的配器变化有利于管弦乐多层次音响的丰富。

《镜湖细柳》从引子的散板开始,以淡彩之笔描绘出晨曦初露的朦胧意境,笙与高音梆笛以空旷的音响距离展现了这一美景。

主要主题运用大乐队齐奏,使得音响立刻浓烈,推动音画即刻转至艳阳高照般的热烈场景中。其中的高音乐器的主题旋律和中低音乐器的织体伴奏相得益彰,音响层次清晰。

随后,音乐进入中部的多变音画意境,对镜湖细柳在不同画境中的多种姿态进行描绘。或者以弹拨乐的嘈嘈窃窃来表现婀娜多姿的镜湖细柳旁人们花前月下窃窃私语的温情画境,或者以管弦乐器片段主题的忽隐忽现来表现镜湖之上轻歌曼舞的悠闲图景,好似畅游在国画意境中所表现的绵延相间的山水画卷中。

音乐中段高潮有2处设计很有创意:其一是大段落打击乐的浓烈色彩堆积。其二是是配词的声乐助奏段落,淡雅但表意准确,借助镜湖细柳的雅词而使音画意境凸显(见图3),以最终声乐的唱词“装扮江南第一春”点题(见图4)。

图3 《镜湖细柳》配词的乐段

图4 《镜湖细柳》乐曲点题句

最后再现段出现的主要主题乐落由于采用了紧缩式的快速收尾手法,推动音乐一气呵成地结束,也在对比前述长篇幅的水彩笔触之上提升了音乐形成的力量感,推动乐曲达到高潮结束。

如此多层次的音响设计主要有以下妙处可圈可点。

其一是作曲家在主题变形技术上的巧妙。他将作品的主要主题或拉伸或压缩地零星散布于乐曲发展之中,以各种音色背景的配器予以烘托,以此展现如诗如画的镜湖风景多变的音乐形象及其相应的色彩感。

其二是配器手法的多变。以主要旋律的线性发展为主体,将多种色彩变化的多形态器乐织体充斥其间,尤其是发展了民乐中弹拨乐的特色音响,点缀或渲染了音色配比上的多层次感。

其三是大色块与小色块的配比合理,如纯粹的拉弦乐段与弹拨的对比,吹管乐与打击乐的对比,或是多重的不同音色块的层次不断叠加等。在推动大色彩的段落对比中,乐曲音色空间不断丰富,也藉此实现了乐曲色彩的层次变化。

4 结束语

民族管弦乐《镜湖细柳》是芜湖市文化馆创意的“芜湖十景”系列民族管弦乐组曲之一,它以芜湖民歌《小星出山一盏灯》为原型曲调,经过多种形态的曲调变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现代画卷。它在民间曲调的选材上十分精到,主题构造及其发展层次清晰,音乐形象生动,配器变化丰富,展现了多层次的音色音响形态。其创意的成功源于作曲家王安潮深入民间音乐生活,挖掘民间音乐素材,对民间音乐的充分了解和研究。作曲家还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艺术化、交响化创造。该作品是作曲家经年累月从事民间音乐现代化、综合化[3]研究的又一成果,其创意与观念引领民间音乐文化现代化发展进入新的境界。

[1]芜湖市文联.芜湖民歌选[C].芜湖:芜湖市人民出版社,1958:2.

[2]繁昌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繁昌县民间歌谣选编[C].芜湖:繁昌县文委,1990:28.

[3]江剑辉.钢琴组曲《皖西素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2):55-58.

猜你喜欢

细柳镜湖芜湖市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陈镜湖烈士纪念馆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细柳的搅团
游镜湖公园
夜游天镜湖
迷离
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