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我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路线图

2012-08-22王林云

中国猪业 2012年2期
关键词:肉猪活猪养猪

王林云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95)

1 猪粮比价大起大落仍是我国养猪业的主要困境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生猪价格又一次出现新一轮的大起大落。全国猪粮比价从2010年6月2日4.75最低点开始,至7月14日回升到5.5以上 (实际是5.78),以后不断上升,8个月后,至2011年3月9日达到7以上,过3个月后,至6月22日,进一步达到8以上,直至9月21日,3个月内,一直维持在8以上,从9月28日开始,虽下降到8以下,但至12月21日,仍在7以上。在如此高的猪粮比价 (一般认为猪粮比价5.5以上开始有赢利)刺激下,再加上政府的各种补贴,全国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大大提高。全国的母猪数量从2010年8月最低的4 580万头,增加到2011年11月的4 905万,15个月来,全国母猪数增加了300多万头。生猪存栏数从2010年7月最低44 000万头到2011年11月,增加到47 625万头,17个月来,全国存栏生猪数增加了3 600多万头。可以预料,2012年春节后又会出现母猪饲养过多,生猪生产过剩,价格大落的局面。

稳定肉价要从稳定生猪生产抓起。稳定生猪生产要从稳定母猪数量抓起。2011年7月9日至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咸阳、西安等地调研时就指出, “猪肉消费是群众的刚性消费需求。稳定猪肉市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尽快恢复和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向市场发出稳定信号。同时研究治本之策,跳出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实现平稳健康持续发展。”而这个 “治本之策”,就是 “首先要稳定母猪数量,减少仔猪死亡。”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母猪数占存栏猪数的比例已达到10.3%,有的省已达到12%以上。由此看来,春节后生猪价格下降是必然的趋势。因此,目前应向农民发出预警信号,不宜再扩大母猪数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中央政府在过去的半年内用上百亿元资金来扶持发展养猪,在短期内确实调动了养猪户的积极性,但并未从根本上对稳定我国的养猪生产起好的作用,反而对猪价的大起大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中国养猪生产当前最大的问题仍是猪病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猪价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规模养猪户不养猪或不愿养猪,致使全国母猪数和存栏猪数大大减少。部分中、小规模养猪户不养猪或不愿养猪的原因是什么?是没有拿到母猪补贴?没有拿到死猪保险费?还是没有拿到生猪死亡补助费?不是的。除了农民进城打工缺少劳动力去养猪、由于饲料价格上涨使养猪成本有所增加等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害怕猪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 (主要是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我国农民不愿养猪或害怕养猪的主要原因。

中国每年到底死了多少猪?发生了哪些严重的传染病?一直得不到官方的正式报道材料。由于采用 “一旦哪里猪发病,就要追究那里的领导责任”的不合理规定,地方只好采取 “瞒报”、“假报”的办法,中央也得不到真实的情况。以致在2007年全国暴发大规模猪蓝耳病时,一位农业部负责人说,全国在2007年1~9月,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猪只有25.7万头,死亡6.8万头猪[1],而实际死亡高达几千万头。

从理论上来推算,2009年2月全国存栏能繁母猪数有4 987万头[2],如按每头母猪一年2胎,产仔18头计,2009年应产仔猪8.97亿头,而2009年出栏肉猪只有6.45亿头,也就是2.52亿头仔猪死了,死亡率达28.09%,如把实际和理论之间打个8折,死亡率也有22.47%。也就是全国出生的仔猪死亡超过五分之一。而这些死亡的仔猪大部分发生在年出栏500头肉猪以下的小规模场,因为有的小规模猪场不养母猪,不实行自繁自养,经常从外面购苗猪。传染性疾病极易由选购的活仔猪带入。中等规模场 (年出栏500~5 000头)也从场外购猪,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往往全场感染,全群覆灭,倾家荡产,有的养殖户甚至因负债过多而自杀身亡。较大规模的猪场 (年出栏5 000头肉猪以上)由于自繁自养,不随便向外购猪,防疫工作也做的较好,发病几率大为减少。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猪价的几次大起大落,虽有生产周期波动 (一般17~18个月)的因素,但与近年来的猪病日益严重有很大关系。2007年的猪蓝耳病、2008年的口蹄疫、2009年和2010年的猪腹泻、2011年的仔猪腹泻,以及每年都发生的猪瘟和猪蓝耳病的新变种等,都使仔猪大批死亡。正是因为猪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一次又一次的惊涛骇浪,才使许多中、小养殖户退出,即使猪价再高,国家补贴再多,他们也要三思而行。

3 只有控制好猪病,才能调动农民的养猪积极性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饲料资源不足。不可能用大片的土地 (如几百亩)来办养猪场,不能像美国那样,90%的猪场年出栏肉猪在5万头以上。而中国在2009年全国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猪场只有96家[3],其出栏猪只占全国出栏总数的0.83%。中国只有分散零星的土地采用农牧结合的办法来办猪场,因此,在提倡发展规模化养猪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中、小规模猪场 (年出栏50~5 000头)的利益保护,不但在政策、资金上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由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全国的猪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减少猪的死亡,减少养殖户对养猪风险的恐惧,调动他们养猪积极性,才能使我国养猪生产有一个平稳的发展。

我国目前采取的每头母猪补100元的 “普惠制”政策和对养猪大县的补助政策,对中、小规模养猪户不一定有多少刺激作用。在猪价高时 (猪粮比在1:7~8),一个年出栏3 000头肉猪 (180头母猪)的中型猪场,每头肉猪的利润可达700元以上,年利润在210多万元,通过母猪补贴得到的1.8万元在全部利润中所占比例很小。对年出栏50头以下肉猪、不养母猪的养殖户,更没有任何好处。对养猪大县的补贴 (平均1个养猪大县的养猪补贴费在1 000万元以上),大多又惠及不到中、小养殖户。有的县对这些款项进行截留,将大部分款项分给那些关系户,各种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因此要调动中、小养猪户的积极性,只有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把全国的猪传染性疾病控制起来,才是真正对中、小规模猪场的利益保护。

4 控制传染性猪病的有效办法是切断病原的传播途经

造成传染性猪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第一,由于人口快速增加而使生猪数量快速增加。地球上单位面积的人口密度与家畜 (生猪)密度大量增加。第二,交通的发达使人类与活畜 (生猪)的世界性大流动加快。由于病原只有在活体中才能生存,因此,活畜 (生猪)的大流动是造成传染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一般的省 (市)级畜禽检疫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很快检出携带病原的活猪,作用形同虚设。

兽医专家都知道,控制传染病有三个环节: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消灭易感动物。在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消灭病原,而要消灭一种病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三个环节是消灭易感动物,目前用得最多的办法是给易感动物注射疫苗。但是,疫苗并不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最好方法,原因如下:第一,疫苗的专一性,即一种疫苗只能治疗某病原的某种血清型或类型,当病原发生变异时,该疫苗就无用;第二,疫苗的滞后性,即必须在新病原感染家畜发生疾病并确诊分离出新病原后,才能制成控制该类型病原的疫苗,不可能预先制成一种尚未致病的新类型病原的疫苗。第三,由于病原易发生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变异。尤其在当前活畜禽流动频繁、饲养密度大的情况下,在一个活的畜禽群体中,各种病原类型相互交错感染时,病原更易发生变异,而病原新类型的产生又使我们不可能很快制成疫苗。过去几年的经验证明,一种新研制的疫苗 (活菌苗)如在非疫区注射,极易引起猪的死亡,反而起到扩散该病的作用。

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成为人们控制病原传播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一个虽然相当困难但可以做到的方法。因此,在防制我国主要传染性猪病的策略上,控制活猪 (包括病猪与健康猪)的流动应是所有策略中的首位。一个猪场发生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从场外引入带病原活猪。带病原猪的流动是目前传染病不能彻底消灭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现有的生猪生产和屠宰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门分管,农业部管生产,商业部管屠宰,所以如何控制带毒活猪的流动,成为没有部门去管的事。因此,必须由国务院来协调。改革活猪的流通体制,改活猪流通为猪肉流通,制订《屠宰法》,减少或禁止活猪 (除种猪外)流通。提倡 “集中屠宰,就近屠宰”,减少屠宰点,把全国的定点屠宰场在2009年的20 639个[4]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减少。大力发展年屠宰500万头以上的大型屠宰场和年屠宰100~500万头的中型屠宰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全国猪的主要传染病。如丹麦年出栏肉猪2 200多万头,全国只有3个屠宰厂。

5 切断病原传染途经的主要策略和难点

切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的主要策略是改变生猪饲养与流通格局,主要包括:①把生猪饲养场逐步从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区搬迁到粮食主产区和居住人口较少的山区、半山区;②把现有大、中城市的生猪屠宰厂 (肉联厂)逐步搬迁到生猪主产区或城市远郊区;③肉猪就近屠宰,建立以肉联厂为中心的生猪流动圈,禁止肉猪全国性大流通 (只允许经过检疫合格的种猪流通);④肉联厂屠宰后的白条肉或肉品小包装通过冷藏车和高速公路运往大、中城市的肉类批发市场、超市,个体商贩或集团公司从白条肉批发市场购买屠体销售;⑤逐步调整肉联厂的数量与布局。依我国年出栏肉猪5.5亿~6亿头计算,全国可以设立600~200个年屠宰能力在100万~500万头的生猪屠宰厂 (肉联厂),以后再逐步减少至100~120个年屠宰能力在500万头以上的生猪屠宰厂 (肉联厂)。 《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纲要 (2010-2015)》[4]虽然规定 “严格控制定点屠宰厂 (场)的数量,原则上,直辖市和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城区要少于4家,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城区要少于2家,县 (市)全境设1家”,但在分布上还是把大的屠宰厂 “放在直辖市和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城区”,如一个大城市有4个厂,每个厂年屠宰500万头肉猪,也就是每年要有2 000万头活猪 (包括带毒活猪)从各地通过长途运往这个大城市,这种做法并不符合 “切断病原传播途经”的要求。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无法绝对禁止人类的流动,但完全可以通过法律与法规控制肉猪 (也包括其他畜禽)的流通。改变生猪饲养与流通格局,不仅仅是防止生猪传染性疾病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病原之间的共生与交叉会发生基因交流及变异,如禽流感病毒正在不断出现新类型并威胁人类[5]。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报告,H5N1亚型禽流感持续存在,至2011年9月19日,全球565人发病,331人死亡,死亡率达58.6%,我国40人发病,26人死亡 (死亡率65%)[6]。这是一个信号,不能不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

目前,改变生猪饲养与猪肉流通格局有许多难点。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动作,企业、个人和政府都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由国务院统一组织。

我国生猪饲养与猪肉流动格局经历过几个历史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以千家万户饲养和手工作坊式屠宰场为主体;六七十年代,提出农业合作化,出现了集体和国营农场养猪,同时国家又建立一批肉联厂,实行屠宰行业垄断。八十年代进入改革开放阶段,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逐步兴起,1985年后又允许个人屠宰,肉猪自由流通,城市中出现了成千上万 “小刀手”,猪肉安全受到冲击。199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10号文件明确了 “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方针,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屠宰点仍然过多。如今,我们进入了养猪生产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阶段,即猪肉生产总量出现相对过剩,要求提高安全与质量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继续 “改革开放”组织新的饲养模式和流通格局,正像现在要关闭全国的小水泥厂、小化肥厂、小饲料厂一样,不但要减少年出栏50头肉猪以下的小养殖户,手工作坊式的生猪屠宰点也要关闭,要建设现代化的屠宰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但只要领导重视,认真研究,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6 推进我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路线图

要稳定发展我国生猪生产,必须实行下列路线。

6.1 改变生猪饲养与肉猪流通格局

由国务院责成商业部制订 《屠宰法》,经全国人大通过立法。提倡肉猪就近屠宰,建立以肉联厂为中心的生猪流动圈,禁止肉猪全国性长途运输 (只允许经过检疫合格的种猪流通,由农业部负责监督查验);肉联厂屠宰后的冷鲜肉或肉品小包装通过冷藏车和高速公路运往大、中城市的肉类批发市场和超市,个体商贩或集团公司从白条肉批发市场购买屠体销售;逐步调整肉联厂的数量与布局。在具体做法上,局部推进,在前1~3年,国家可先对活猪长途运输征税;鼓励加工企业到生猪产区建屠宰场;支持养猪合作社或养猪产业集团自己建立屠宰厂,延长产业链;对冷鲜肉进城给以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3年后,再逐步关闭大城市郊区的屠宰厂,禁止活猪长途运输。争取3~5年时间内使我国屠宰厂有一个基本合理的布局。虽然这一点最难,但必须跨过这一步。国家用于补贴母猪和养猪大县的财力可主要用于这些方面。

6.2 设立 “肉类批发市场”和 “肉类批发市场工商物价管理所”

由商业部在大、中城市内设立 “肉类批发市场”和 “肉类批发市场工商物价管理所”,妥善协调生猪批发商和肉贩之间的矛盾。这样既不会回到 “屠宰一把刀”的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又可使人民吃上 “放心肉”。

6.3 建立集中处理的病死畜禽化制厂

由农业部在各县建立集中处理病死畜禽的化制厂。我国各地每年都有许多病死畜禽,过去都是各场自己销毁或深埋,要花很多资金。在这方面可向台湾学习,各县建立集中处理的病死畜禽化制厂 (国家用于补贴母猪和养猪大县的财力可主要用于这些方面),既可保证病死畜禽的安全处理,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6.4 分地区、分阶段控制猪的传染性疾病

在控制生猪大规模流动之后,由于病原不再随着活猪流动,其变种亦会减少。届时再由农业部负责用适当对号的疫苗分地区、分阶段控制猪传染性疾病,争取在8~10年内实现这一目标。

6.5 提高每头母猪年出栏肉猪数,减少母猪饲养数量

在主要传染性疾病控制后,由农业部负责去鼓励发展中等规模养猪场,不反对逐步减少年出栏50头肉猪以下的小猪场。抓好母猪的年生产力,提高每头母猪年出栏肉猪数,减少母猪饲养数量。如每头母猪年出栏肉猪从现在的13~14头提高到20头,生产全国6.5亿头肉猪,只需3 250万头能繁母猪,比2010年12月底的存栏母猪4 750万头[7]减少1 500万头,减少将近三分之一 (31.58%)。以一头母猪一年用料1 000 kg计,其经济效益可想而知。争取在10~15年内实现这一目标。

6.6 扩大生猪直报网点

市场经济需要有准确、可靠的信息。农业部、商业部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公开全国乃至各省、县的每月母猪存栏数、肉猪存栏数、出栏数及其他有关信息 (如死亡数),将农业部2007年设置的生猪直报网点 (2 000个监测村,共6 000户[8])增加至4 000个监测村,12 000户以上,使信息更准确。养殖企业可通过这些信息决定是否扩大生产或压缩生产。

6.7 建立养殖农民持有一定股份的养猪产业集团或专业合作社

对现有养猪产业链中各方的利益进行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使养猪农民、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共同致富。鼓励建立养殖农民持有一定股份的养猪产业集团或专业合作社[9],实行从种猪、饲养、饲料、屠宰加工等产业一体化生产 (国家用于补贴母猪和养猪大县的财力可主要用于这些方面),集团办种猪场、饲料厂,收购集团内养殖户肉猪,负责屠宰加工或销售,采用多点分散办法,由小农户养肉猪 (也可建立在集团管辖下的养殖小区),全部净利润与养殖户共同分配,使农民在企业发展中共同致富。不鼓励发展私有化性质的“龙头企业”,因为没有养殖户持有股份的 “农业龙头企业”只能拉大贫富差距,不利于养猪生产和社会的稳定。如果一个养猪产业集团或合作社,平均一年生产商品肉猪50万头,全国6.5亿头肉猪只要1 300个产业集团或合作社就可生产出来。一个年出栏50万头肉猪的产业集团,大约需要500对夫妻 (1对夫妻一年出栏肉猪1 000头),种猪场、饲料厂、屠宰厂、供销人员等310人,加上中、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共约1 685人。该集团平均每人年可生产肉猪297头。以2011年7月全国平均每千克活猪18.98元计[10](猪粮比价8.07),每头90 kg肉猪产值约1 700元,每人年产值约50万元。如每头肉猪利润以200元计 (猪粮比价在7以上时,还可更多),一对夫妻年出栏肉猪1 000头,年可收入20万元。这样农民就愿意养猪了。只有到那个时候,我国养猪生产才能真正走上稳定发展的健康之路。

[1]王优玲.中国已初步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趋势.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8/20/content_6570674.htm,2007-08-20.

[2]农业部.2009年2月生猪存栏44594万头 比上月减少2.29%.http://www.gov.cn/zfjg/content_1258864.htm,2009-03-13.

[3]中国畜牧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畜牧业年鉴2010.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82-183.

[4]商务部解读 《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5)》.中国猪业,2010(1):15-18.

[5]王俊鸣.禽流感病毒可能演变为人类流行病毒.新华日报,2004:08-18(D2 版)

[6]夏咸柱.实验动物与人畜共患病.成都: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7]农业部.农业部畜牧业司发布2010年12月生猪存栏信息.http://www.gov.cn/zfjg/content_1785931.htm,2011-01-17.

[8]《农业部关于加强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意见》农牧发[2007]15号.

[9]王林云.组建产业集团式合作社是我国养猪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畜牧与兽医,2009,41(7):1-4.

[10]刘桂珍.2011年全国生猪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中国猪业,2011,8(62):62-66.

猜你喜欢

肉猪活猪养猪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中兽医治疗肉猪便秘
140头山西活猪顺利供港
肉猪安全卫生监督的关键技术应用
饲养管理对防控猪传染病的作用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适时出栏养猪更赚钱
浙江2017年首次恢复活猪供港首批160头
温氏股份:预计2019年上市肉猪2 750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