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合成“图形”的视觉意义*

2012-08-20崔生国李泺萌

中国出版 2012年14期
关键词:设计师文字图形

文/崔生国 李泺萌

文字是信息媒介中最主要的构成元素之一。文字被成行成段地编排组合,表达出各种连贯的信息意义,如记载历史、表达思想情感、描述形象等。为实现最佳的文字信息传达,设计者需要以文字传达的主体思想为依据,遵循文字的易读性原则,追求视觉形式感和艺术感染力,将文字进行恰当合理地组合、搭配、变化。文字的形态以及文字组合形成的形态直接影响着文字的视觉清晰度,同时也营造出文字信息表达的视觉格调。优秀的文字设计在清晰易读的同时,在视觉表现上也展现出文字风格的魅力,强化了文字的信息涵义。恰当地将文字合成“图形”,不仅可以满足读者基本的阅读愉悦需求,而且还能满足读者内心深层次的情感需要,具有独特的视觉魅力和意义。

一、文“图”合体,增添图形传意的功能

图形是说明性的图画。它和文字一样,亦是信息媒介中主要的构成元素,其存在价值都在于准确传达信息。但图形和文字在传达信息时,由于其物质存在形式的差异,造成两者间传递信息各具不同的特色优势。“图像的物质存在形式与世界的感性存在是一致的。它用线条、色彩、光电、固体材料或人体构成图像的物质存在,本身就是形象的。……而文字的物质存在形式则只是干巴巴的符号,不经过心灵的转换,人们是无法直接在这符号中看到形象的。图像与文字的这一区别造就了图像的易接受性、拟真性和文字的难接受性、间离性。就传达的信息与思想的丰富而言,图像要多于文字;就传达的信息与思想的清晰与条理而言,图像又不如文字。”[1]这段文字辩证地表达了图像和文字之间的特征区别,以及由此带来的各自的传达优势,图像传达信息感性、形象、直接、丰富;文字传达信息抽象、间接、清晰、条理。图形从属于图像,所以,这段论述其实表达的也是图形和文字各自传达信息的特点对比。日本学者浜田正秀从另一种角度来表达图形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视觉功效:“在一个概念里面有好几个形象,但即便使用好几个概念也不能充分地说明一个形象。”[2]

由此可知,文字表述信息抽象理性,在表达一些具有形象意义的内容时,单有文字会显得较为平淡。而将文字有意识地组合设计成与其意相符的“图形”,融入图形的属性,使文字兼具图形特色,在原有文字传达信息的基础上,增添了图形直接感性、具象生动的表意功能。使文字不仅仅可以“读”出意义,还可以“看”到形象,达到“图”文并茂、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视觉与思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目的信息的传达。

如,著名设计师刘小康为“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展”设计的主题招贴(见图1)。设计师为了表现“翻开”这一概念,将该展览的主办单位、展览展出时间、地点等大量不同类别的文字信息进行有效合理地分析归纳后,按照信息传递的主次以及视觉流程的先后,将众多文字编排组合成了一个孩童读书的形象,以“图形”的方式恰当地表达了“翻开”这一动作,发挥了图形传意的优势,巧妙地揭示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同时,由于招贴中大量文字经过图形化的编排设计之后,避免了原本信息传递的庞大及抽象性带给观者的阅读压力,反而使观者更加准确快捷地捕捉到该展览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内容,也使观者在阅读招贴时感受到“图形”带来的生动的画面感与视觉冲击力,顺理成章地达到了本次展览的宣传目的。

因此,在文字设计中,当文字信息含有潜在的视觉形象时,可以考虑将文字组合设计成“图形”,通过“图形”的感性传意,辅助加强文字信息的传达。这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文字的信息意义,并能准确定位,设计与文字内容直接相关的“图形”。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表面效果,将文字组合设计成不恰当的“图形”,不仅不能协助文字表意,还会引起牵强附会、“图”不达意的弊端,干扰文字信息的准确传递。

图1

二、以文造“图”,创造新颖独特的形态

将文字合成“图形”,就是用文字构成“图形”元素,组合设计成所要的形态。这给予文字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设计师通过仔细揣摩文字和“图形”间的形态联系,选择或创造与所需“图形”气质相似的字体,按照文字正常的视觉传达流程,顺势创造出相应的“图形”形态。同时,利用文字的字形大小、笔画的粗细变化,调节“图形”形态的层次节奏。通过对文字字间距、行间距的精细设置,调控“图形”内部形态的疏密关系。在字里行间把控“图形”形态,促进文字和“图形”的相互融合。最终用文字塑造出内在气韵贯通,外在形象生动的“图形”,实现文字与“图形”的和谐统一。

文字合成的“图形”打破了文字的常规形态特征。理性的“文字”按照信息逻辑表现的形态轨迹,条理有序地组合构造成感性的“图形”,既保持了文字细致理性的格调,又造出感性直接的“图形”,两者在明确的视觉对比下形成和谐统一,创造出富有趣味、引人注目、新颖独特的形态。由此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达到瞬间抓住读者的视线,全方位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

如著名设计师陈幼坚为其个人作品集所做的封面设计(见图2)。当我们将目光停留在以艳丽的红色为主调的封面上,一张极具个性的面部形象瞬间扑面而来。驻足片刻,我们发现这个具备很强图形感的面部形象原来是设计师的“自画像”。而这个独一无二的“自画像”却是用设计师的英文名字“ALAN CHEN”这几个大写英文字母构合而成的。两个英文大写字母“A”替代了“自画像”中的眼睛,“L”顺其自然地充当了鼻子,而“N”则巧妙地将设计师的微笑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的“CHEN”则将设计师极具个性的胡须画龙点睛地体现出来。这一个个我们平日司空见惯的英文字母在未改变其作为文字的易读性功能和外形体征的基础上,经过陈幼坚富有创意地设计安排之后,合成了视觉新颖的个性“图形”,极富创造力地传达出该作品集的主题,使封面显得新鲜生动,与众不同。

图2

三、文亦是“图”,具有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

朱光潜先生曾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3]文字组合设计成与其意义相符的“图形”后,视觉形式感也随之升华了。文字不再只是抽象理性的字符,它们还是形象生动的“图形”,有着直观感性的视觉造型。文字与“图形”神形相融,分别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相辅相成地传达信息意义。构合成文“图”一体的完整形象,使文字更具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

文字组合设计成“图形”时,“图形”形态一般要简洁概括,这样的“图形”会显得单纯大气,可以营造较强的版面视觉冲击力。同时,在其简练的“图形”形态控制下,文字可以均衡有序地排列,连贯稳定地表达意义。而文字的相对繁复与“图形”的简洁概括还可以形成对比之下的统一,创造出外形简洁,内在丰富细腻的视觉表现效果。

如,在美国著名设计师斐露丝(Louise Fili)设计的多本书籍的版权页中,就运用了将文字合成“图形”的表现手法,将文字编排设计成反映书稿内容的“图形”(见图3)。细细小小的文字以稳定疏朗的行间距,均匀的编排出生动简洁的“图形”形态,带来一系列清晰明确的形式感。在《豆》(左1)的版权页中,文字信息被直接编排合成一颗饱满可人的“豆”;在《狂欢派对》(左2)的版权页中,文字信息被编排合成一个象征欢乐聚会的“酒瓶”;在《失去之爱》的版权页中,文字信息被编排合成一颗代表感情的“心”(左3);在《辣椒》的版权页中,文字信息被编排合成一个优美抒情的“辣椒”(左4)。在保证了文字可以清晰表意的同时,塑造出生动有趣、直观大方的“图形”, 以新鲜独特的表现,营造了美妙的艺术情调。

图3

四、文字合成“图形”的局限性

虽然将文字合成“图形”有着诸多的优势特点,但任何事物都无可避免其自身或多或少的局限性,文字合成“图形”亦是如此。

首先,将文字合成“图形”会使文字的易读性降低。一般情况下,方正整齐的文字形态可以给读者带来均衡稳定的阅读感受,文字的易读性相对较强。在文字组合设计成“图形”中,当所需表现的文字较少、篇幅较短时,“图形”的介入对文字易读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当所需表现的文字过多、篇幅过长时,“图形”的介入会使文字的形态变得复杂,“图形”外形的不规则使得文字排列轨迹也随之产生不规则的变化,引起文字相互间高低错落,文字转行长短不一的现象,使文字间的连贯性与均衡性受到影响。读者在阅读文字时,视线不能平稳均匀地移动,反而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倦感,使阅读变得滞涩,导致文字的易读性降低。

其次,由于“图形”感性直观的形态介入,“图形”在带来生动、形象等优势特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具体在“图形”表现的局限中,限制了读者对文字内容进行更广泛地联想与思考。用文字合成创造的“图形”是设计者对文字信息理解的形象表达,一方面它有助于读者的信息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却给了读者“唯一”的信息解读。

因此,在将文字组合设计成“图形”时,设计者应扬长避短,强化“图形”表意的优势,避免其降低文字易读性和限制文字信息解读的局限,因地制宜地将文字合成相应的“图形”。把握好文字与“图形”两者间关系的“度”,是在文字组合设计中塑造“图形”的关键。

五、结语

文学家利用文字营造出无限的视觉想象,而设计师通过对文字信息认真的思考分析,将构成文字信息的文字符号设计组合,升华转化为相应的视觉“图形”,其间包含了设计者对文字信息的认识和理解,“图形”配合文字,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文字信息涵义。

文字合成“图形”犹如一股新鲜的空气,带给读者清新的阅读体验。其个性化的表现特征,丰富了文字传达的视觉语言,刺激了文字设计的发展。但将文字合成“图形”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所以,在文字信息表现中,根据主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最佳的设计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文字信息传达的最佳效果。

[1] 单小曦.“网络文学”抑或“数字文学”?[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 赵炎秋.异质与互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J].文艺研究,2012,(1)

[3] [日]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M].陈秋峰、杨国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32

[4]李泽厚.美学四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6

猜你喜欢

设计师文字图形
小小设计师
文字的前世今生
设计师访谈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设计师的存在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