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我国传统主流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新闻框架特色——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2012-08-17肖又菁

关键词:人民日报汶川架构

肖又菁

(英国利兹大学国际传播学专业,英国利兹 LS2 9JT)

一、选题背景、原因及意义

21世纪以来,我国各种灾难性突发公共事件不断——然而我们并没有被这些连续的灾难所打倒。这不仅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也与我国主流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不无关系。那么,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呢?根据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

多数学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可以在他们从2003年非典事件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飞跃式进步中得到很好的印证。我国地震报道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好评。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美联社赞扬道:“中国媒体及时主动对灾情进行大量客观报道,这标志着中国‘与过去习惯于隐藏危机的倾向决裂’。”[2]新加坡《联合早报》更是生动地把中国媒体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称为“地震般的巨变”[3]。对此,目前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反应速度和信息公开程度方面的进步上,而鲜有学者关注这些媒体怎样从宏观到微观组织安排主题和材料进行报道。

因此,为了填补这一空缺,本文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在新闻框架理论之下综合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对我国传统主流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进行高、中、低三个层面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未来该类型的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相关话题的学术探讨提供研究基础。

二、研究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运用了新闻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进行研究。框架的概念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再被转引到大众传播研究领域,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夫曼在其著作《框架分析》中指出:“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基模,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因此,简而言之框架即“个人或组织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4]。而在大众传播领域,框架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被传播者赋予了意义的信息建构活动,传播者通过构筑不同的框架表达自己传播的意愿。台湾学者钟蔚文[5]、臧国仁[6]等人将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细化为三个层次:“在每一种已经形成的事实的框架中,都有类似的结构,分别由高层、中层以及低层环节组成。框架的高层次结构是指在各种事实的内在结构中,均有高层次的意义,它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界定。框架的中层次结构系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包括主要事件、事件背景、事件结果、事件影响、事发原因、对事件的评估等。框架的低层次结构指的是框架的表现形式,即由语言或符号组成,包括字、词、句,以及由这些基础语言所形成的辞或比喻”。

基于以上诸位学者的框架学说,笔者认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也可以通过这三个层面来考察。具体说来,新闻框架的高层架构即新闻主题的设置;框架的中层架构,即媒介文本的具体结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新闻传播者对于各种新闻资料的运用方式;框架的低层架构则指新闻文本的具体表达方式。三个层次整体一致、相互呼应,共同建立起新闻报道的完整框架。因此,本文从这三个层面对《人民日报》5·12汶川地震报道展开立体的研究,试图使研究结果更大程度地接近我国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现状本身。

三、研究过程及结果

1.高层架构:《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主题设置情况

《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持续数月之久,报道声势之浩大史无前例,因此仅凭笔者个人的力量无法将所有报道囊括在研究范围之中。因此,笔者选择了《人民日报》从2008年5月13日到6月12日,共计31天的地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笔者将地震报道按照主题大致分为九类:(1)地震基本情况,指每日灾情更新(伤亡人数、受灾地区简介、余震播报等);(2)地震相关科学知识,如地震发生原因及地震救生常识等;(3)非官方援助行为,指非政府组织直接参与的援助活动,如:自发的个人捐助、灾区人民自救活动、其他公益组织的救援事迹等;(4)领导人相关活动,如领导亲临灾区进行救灾指挥、深入灾区与受灾群众亲切交流、慰问参与救援的战士和医务人员等等;(5)政策支持,指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各项有利于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开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6)官方援助行为,主要涉及军队救援、医疗救援以及党员救灾先进事迹等;(7)国际社会反应,是指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对于地震发生以及中国救援行动的评价;(8)对地震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9)不能被概括为以上八个主题的报道都被归类为“其它”。

据统计,地震发生后的31天里,《人民日报》共刊发了1441篇地震相关报道,主题分布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人民日报》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6月12日汶川地震报道的主题分布情况表

笔者通过对这一时间段内《人民日报》地震报道主题分布情况的考察发现,该报纸的主题构建有以下几个特色:

(1)高度重视与党和政府相关的主题报道并运用对非官方援助行动的报道进行平衡。如表1中报道主题4(领导人相关活动)、5(政策支持)、6(官方援助行为)的报道总数相加起来多达738篇,超过报道总量一半,占总数的51.2%。为了调整主题严重不平衡的局面,《人民日报》加大了对主题3即非官方援助行为的报道力度。该主题的报道总数为253篇,甚至略多于领导人相关活动的报道数量。《人民日报》的这种做法一方面适当改善了报道主题过于行政化的状况,另一方面还在整体上突出了宣传重点,大力报道了党和政府在救灾、重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比较重视对地震基本情况和国际社会反应的报道。据统计,1441篇报道中,这两者所占报道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0.5%和11.4%,都与主题5(政策支持)不相上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人民日报》肯花等同于政策支持报道的精力去报道以上两个主题已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两个主题的重要性了。

(3)关于地震相关科学知识的介绍和对地震暴露的问题的探讨尚显欠缺。从整个报道来看,仅有3.2%的报道从科学的角度报道了地震,这也就是说传统主流媒体还没有真正重视起其自身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对于民众的教育功能。另外,传统主流媒体肩负着党和政府“喉舌”的重任,引领舆论的正确导向,因此,报道中不得不规避一些敏感话题,所以只有3.5%的报道谈及地震反映出的各种问题。

2.中层架构:《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材料使用情况

根据臧国仁和钟蔚文的新闻框架理论,新闻报道的中层架构是指媒体对新闻材料的组织利用方法。他们认为新闻材料主要分为:事件基本信息、事件细节描述、事件结果、事件分析、事件评估以及事件背景。于是他们按照媒体对于以上六种类型的新闻材料的使用侧重把新闻报道的中层架构形式也分为了相应的六种:事件基本信息型、事件细节描述型、事件结果型、事件分析型、事件评估型以及事件背景型。而Iyengar认为前三者都是通过强调事实来直接突出主题,因此可被归纳为议题架构法;后三者则是通过强调分析、评估及背景等侧面要素间接烘托主题,因此可被归纳为情境架构法[7]。笔者根据以上几位学者的分类标准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材料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人民日报》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6月12日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材料使用情况调查表

由以上研究数据不难看出:(1)《人民日报》的地震报道高度重视以事实说话的原则,不仅给予事件相关事实以最充分的报道,还相当注意细节描述和说清事件最后的结果。从整体上来看,1441篇报道中高达84.6%的文章运用了主题架构法,而在这类架构法支撑起的文章当中又有近六成(56.7%)侧重使用了事件基本信息的新闻材料突出地震这一主题。然而《人民日报》在着重使用基本事实材料的同时也注意了对事件细节和事件结果等类型事实材料的平衡使用。(2)虽然总体上说《人民日报》较少使用情景架构法,但是相对于该种架构法中的其它两种报道方式,《人民日报》还是较多通过表达自己对于事件的评价来简介渲染主题。

3.低层架构: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文本分析

受文章长度的局限,笔者只能在此从调查样本中随机选择一篇报道对其进行文本分析。文章部分原文如下:

部队帮我们搭帐篷[8]

“部队帮我们搭帐篷,还给我们捐赠了8顶大帐篷,官兵们却在车上宿营。”理县甘堡乡甘堡村的藏族群众姚树友感激地说。

5月22日下午,我们来到距震中汶川只有50公里的理县农村,那里的群众房屋倒塌严重,没有倒塌的房屋也全部成了危房,不能再居住……地震发生后,政府的各种救援队及时赶到,抢救受伤群众,为受伤群众提供最好的医疗,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在部队官兵的帮助下,甘堡藏寨的群众搭建了临时帐篷。在村委会文化活动室旁边的帐篷里,两位身着藏族服装的妇女正在和面做馒头,紧张而忙碌。

在杂谷镇日底村,记者看到,石板砌成的房屋全部震塌,村民都居住在山上,多户人家住一顶帐篷,几十口人同吃一锅饭。

……

据介绍,理县救灾物资按照县、乡(镇)、村三级发放程序,当天的救灾物资当天发放到村,由于赈灾帐篷数量有限,日底村村委会主任黄国贤专门召开了发放帐篷的紧急会议,大家一致同意:“发帐篷要先紧老弱病残户,左邻右舍自由组合。”

按照这个方案,全村领到8顶大帐篷,村民又自己搭建了不少简易帐篷,50多户400多人通过互帮互助终于得到了安置。

在上孟乡塔斯村救灾粮食发放点,一支由来自不同村寨的10名女子民兵组成的临时工作队,一边忙碌着给群众发放大米、面、油,一边安慰群众:“随着317国道的打通,物品会很快运上来的,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

村民吉文忠提着刚发给的粮食信心坚定地说:“我们的生活很快就会正常起来的。”

从这篇报道来看,《人民日报》地震报道在文字表达方面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材料安排:与中层架构的研究结果一致,这篇报道在平衡采用细节描述与事件结果的同时大量使用了地震基本信息的新闻材料突出灾难惨状和救灾成果。短短几百字的报道中,文中用了占整个篇幅的1/4,即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理县的基本受灾情况和救援活动的开展。然而,除了基本信息,文中也随处可见对灾情和救灾活动的具体描述。比如,记者在第三自然段细致描绘了杂谷镇日底村灾后的景象,然后在文末倒数第二段以女子民兵临时工作队的救灾活动引出结尾。本篇报道中最典型的一个运用事实表达主题的例子是:作者完整陈述了日底村村委会主任黄国贤解决帐篷发放难的过程及其积极结果。同时,也用事实对政府抗震救灾工作的及时到位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第二,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救灾主题。比如本文的开头就是如此,利用简单的一个对比“部队帮我们搭帐篷,还给我们捐赠了8顶大帐篷,官兵们却在车上宿营。”快速有效地凸显了解放军官兵们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在第二段中,作者先描绘了理县甘堡乡严重的灾情:“理县农村……的群众房屋倒塌严重,没有倒塌的房屋也全部成了危房,不能再居住……甘堡乡是理县地震灾害最严重的乡镇之一……”然后在概述完救援活动之后具体描写了两位藏族妇女忙碌地制作馒头的场景。两位当地民众已然恢复了平静生活的模样与之前家乡被毁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对比写法向读者有力展示了政府的高效援助为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善。

第三,倾向于使用受灾群众的话语间接表达其战胜灾害的决心以及对于党和政府救援工作的肯定态度。文中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最后一段:记者通过村民吉文忠的一句简单话语“我们的生活很快就会正常起来的”,昭示出人民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以及灾民自身乐观向上的态度。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框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主题上来看,虽说我国传统主流媒体依然把宣传党和政府救灾行动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已经逐渐开始注意话题分布的平衡。具体说来,开始重视类似重大事件中的民间反应和外部反应。但令人遗憾的是,其还缺乏进行自我批判的意识和精神,对以科学知识为主题的报道也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第二,从运用新闻材料上来看,不乱发议论,“用事实说话”的积极实践值得赞赏和发扬。

第三,从文字表达上看,我国传统媒体已经善于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冷静低调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宣传党和政府的救灾行动。

在这样的媒体发展思路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面对下一次突发公共事件时,我国传统主流媒体一定会表现得愈发成熟稳健!

[1]黄 烜.论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信息公开和舆论控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才 琴.汶川地震报道与国家形象塑造——以《China Daily》为例[J].学子世界,2011(4).

[3]杜耀峰.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8(7).

[4]郝 伟.框架理论视野下的中美灾难新闻报道——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钟蔚文.从媒介真实到主观真实[M].台北:正中出版社,1992.

[6]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

[7]Iyengar.Is Anyone Responsible?How Television Frames Political Issu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8]王 科.鲍 丹.部队帮我们搭帐篷[N].人民日报,2008-05-23(06).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汶川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云上远眺新汶川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