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视域下的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婚姻伦理观——以湖南省涟源市S乡为例

2012-08-17聂红梅潘景副

关键词:婚姻观农民工婚姻

聂红梅,潘景副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湖南长沙 410128)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封闭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已被打破,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其中,农村女青年也已加入这股城市流中,构成了当今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群体。农村女青年流入城市,受到了都市文化的熏陶,在这种都市文化与农村传统观念的摩擦与碰撞之中,传统的婚姻观正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婚姻观是指人们对于婚姻生活及婚恋过程中两性关系的基本观点与看法,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对人们的婚姻行为和家庭生活会产生重要影响[1]。本次研究着眼于对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的婚姻观现状作简要的分析,以推进她们的婚姻道德建设,促成她们构建美满的婚姻与幸福的家庭,促进这一群体的更好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转型期的加速,农村大量人口开始流入城市打工。据2011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2]。其中,农村女青年的流动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她们为了改变生活而主动要求进城务工。万花筒般的都市生活开阔了她们的眼界,在和城里人的交流与互动中,她们有了更多的欲望和追求,她们不愿再过农村传统妇女的生活,梦想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无疑,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作为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婚姻伦理观现状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外出务工女青年,是指户籍仍在农村,为了生计而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务工一年或一年以上的18~35岁的女性。调查地点是湖南省涟源市S乡,该乡共40个村,人口3.4万余人,约85%的家庭都有人外出务工。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1份,回收率为91%。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2%,初中占19.8%,高中占69.2%,大专及以上占8.8%,未婚占86.8%,已婚占13.2%。

2.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婚姻伦理观现状

(1)结婚年龄普遍推迟。受城里人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外出务工女青年的结婚年龄呈明显推迟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外出务工女青年选择的结婚年龄分布比较集中,选择20~24岁的占35.2%,选择25~28岁的占64.8%,平均结婚年龄大约为25岁,比在农村的同龄人要晚2年左右。

(2)对结婚是否登记的认同度。《婚姻法》第七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办理结婚登记是我国法定的结婚程序。近年来,农村女青年外出务工数量不断增加,她们初春外出,过年才回家,很少有空闲时间回家办理结婚证,有一小部分青年男女就按事实成就婚姻,更有一部分青年男女选择先生育小孩再去领取证件(如表1),这种现象无益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对女性青年更易造成伤害。

表1 结婚是否登记的认同度

(3)婚姻自主权增强。尽管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但在广大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有少数有情人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现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悲剧时有发生。

而进城打工“镀了金”的青年就不同了,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受城市各种开放思想的影响,她们在思想观念上自主度、开放度增强,对婚姻的思考和处理方式变了,在婚姻中要求自己做主,即便是父母做主,也必须是征得本人的同意。调查数据显示,婚姻对象由自己决定所占的比例较大,已超过90%(如表2),这表明,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的婚姻自主权在不断增强,她们更崇尚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自己构建自己美好的婚姻。

表2 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的婚姻自主程度

(4)择偶标准更注重感情因素。往日羞于在陌生人面前吐露意中人的农村女孩,经历过都市生活后,她们的择偶标准不再局限于“能过日子”和“老实”这样简单的线性思维,而是更加多元化更加理性化了,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超过90%的女青年把感情因素认定为首要的择偶标准,她们对男性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比较看重,曾经受到重视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已退居其次(如表3),她们在婚姻的选择上明显呈现多元化态势,这种选择甚至是跨地区,跨语言障碍,跨习俗差异的[3]。

表3 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的择偶标准(多选)

(5)对婚前同居的认同。婚前同居是指不履行任何法律手续的同居,双方像夫妻一样生活。这种起源于20纪纪60年代欧美国家的现象,历来是与我国的传统婚姻观相背离的[4]。在过去,婚前同居往往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而现在人们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更大的宽容,在城市,婚前同居现象并不罕见。

外出务工女青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娱乐活动单调、贫乏,而且对于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里人的她们来讲,会对此产生一种从众心理,调查数据显示,她们中有一部分人对婚前同居持宽容态度,当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超过半数的人对此表现出谨慎和保守(如表4),这说明人们的传统观念仍占据主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婚前同居现象的接纳程度还会有所提高。

表4 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对婚前同居的态度

(6)对未婚先孕持保守态度。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历来都强调婚姻中的责任,未婚先孕是男女双方行为责任的缺失,这是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违背的。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从百分比分布上看(如表5),相比于对婚前同居的态度,她们对未婚先孕的态度更加保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无所谓”,对此表现得较为宽容,从访谈中得知,她们或者认为这是一种个人行为,或者认为这些行为可以理解。

表5 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对未婚先孕的态度

(7)“闪婚”的出现。“闪婚”即闪电式婚姻,就是两个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的婚姻形式。按时下流行的描述就是“几秒钟爱上一个人,几分钟谈完一场恋爱,数小时内决定终身大事,一周便踏上红地毯”。这种都市情感快餐早已在城市青年中悄然登场[5]。

受都市流行文化的熏陶,不少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也赶上了这一潮流(如表6),但不同的是,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并不是她们追求时尚,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她们初春出外打工,腊冬回家过年,由于各种条件受限,在城市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只能将目光重新转回农村,她们一般是趁着过年回家,在父母或亲朋好友的介绍下,觉得满意就很快定下来。无疑,这种候鸟般的生活衍生了她们闪电式的婚姻,而这种缺乏了解的“闪婚”无益于婚姻生活的幸福及家庭的稳定,对女性造成的伤害也许会更大。

表6 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对“闪婚”的态度

三、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婚姻观透析

从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的婚姻观现状来看,相比农村传统女性来说,她们的婚姻观确实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主观原因,也受客观限制。

1.从婚姻个体角度看

外出务工女青年虽然对婚姻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婚姻观仍存在困惑。

一是自我认知水平不高。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在经历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后,她们更崇尚追求城里人的生活,也想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但由于该群体的总体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社会阅历尚浅,自我认知水平不高,以及受农村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她们对都市的许多新鲜事物如“闪婚”、婚前同居等现象都难以理性地全面地去思考,趋于从表面现象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抱有盲目地随大流思想,如调查数据显示,对婚前同居现象持“无所谓”态度的人占31.9%,对“闪婚”持“无所谓”态度的人占24.2%。在都市的工作、生活中,她们容易受各种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在自己看来是真真切切的婚恋,也许换来的却是伤痕累累。

二是自我与社会约束的弱化。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女青年在接受了万花筒般的都市生活后,她们梦想改变农村的生活,梦想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于是对城市里的新鲜事物盲目地随从;同时,面对宿舍、工厂两点一线的单调、贫乏的打工生活,也没有了长辈和农村舆论的约束,她们的自我和来自社会的约束都慢慢地弱化,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她们行为开放甚至行为失范,如“未婚先孕”,“未婚同居”等现象。更有甚者,在物欲的追求下,在金钱的诱惑下,有部分人经不起诱惑而沉沦为“二奶”、“小姐”。

2.从约束婚姻的外部社会力量来看

各种社会控制因素都呈现出减弱的趋势,这就为她们的行为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现代婚姻伦理呈现多元化、松散化、个人化的变迁趋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第一,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社会保障缺失,婚姻遭受困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二元结构凸显出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正,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现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状态。

农民工群体虽然为都市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这种二元结构把农民工和城市人完全隔离开来,他们没有平等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的机会,基本权益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与城市人同样的福利待遇和各项应有的权利而融入不到城市的生活中去[6]。对于务工女青年而言,她们的人身权利、婚假、产假、生育风险等各项权益都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她们一旦结婚就意味着失业,也就是说,她们的婚姻缺乏必要的保护。

第二,流动性强,婚姻生活具有不确定性。尽管务工女青年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经历了都市的生活与工作后,她们也非常想留在城市,但她们清楚地意识到在城市留下来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对她们来说,进城务工只是临时性的赚钱途径,她们明白,自己的归宿依然在农村,因此,她们在城市的生活是极不稳定的[7]。

生活不稳定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在所调查的群体中,有40.6%的人在不同的省份或者不同的城市打过工,也就是说,她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的都市生活也处于漂泊不稳定状态。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她们既渴望美满婚姻又害怕婚姻,这就造成了她们不确定的婚姻模式,如“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对婚前同居现象的“赞成”和“无所谓”态度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反映,因为同居本身就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生活。职业流动性强,生活不稳定,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她们去构建一次美满的婚姻与一个幸福的家。

第三,职业选择受限,交往空间狭小,婚恋对象的选择趋难。从理论上来说,女性农民工比男性农民工有更多的婚恋机会,但是从我们的访谈中得知,她们的婚恋同样遭遇困境。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广州等城市,流动人口中女性的数量已接近或超过男性,而在未来的时间内,流动人口中男女两性的比例将趋于均等,大城市女性流动人口的数量将超过男性。从此次调查数据显示,71.6%的女性都是在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制造业、餐饮业等女性比较集中的行业务工,而这些行业往往是女性多于男性,而社交网络也仅仅局限于同学、同乡和亲人之间,因此,职业选择受限,交往空间狭小正束缚着这些外出务工女青年的婚姻[8]。

第四,社会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婚姻观遭遇冲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真正美好与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不是仅取决于自然而然的两性吸引,更重要的是情操、志趣和志向上的一致与和谐。经济固然在婚姻关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对方的人品和彼此的志同道合才是婚姻幸福的根本前提。

而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居然有83.5%的外出务工女青年把“收入”作为择偶标准,选“家庭财产”的比例达到9.9%,婚姻标准出现明显的功利化。对此现象,我们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当社会处于急速地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时期,人们生活、观念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物欲的诱惑,体现出对功与利的不懈追求,当然,人们对婚姻观的态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对婚姻的理解与认同都有了新的意义。部分外出务工女青年羡慕城里人的婚恋消费,向往城里人的生活,然而自身条件有限,因而就想通过婚姻来满足她们对丰裕物质生活的追求,无疑,婚姻成为了一种利益的交换,这部分人的婚姻明显地染上了功利性的色彩[9]。

第五,社会教育缺失,婚姻观缺乏引导。由于受都市现代开放信息及现代网络信息的影响,外出务工女青年受到了不少熏陶,如性观念相对开放等,有小部分人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行为失范现象,这都无益于婚姻和家庭的稳定,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群体的婚姻观现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都缺乏专门针对女性的教育体系,很少甚至从来没有系统地对她们进行过婚姻家庭观的教育,尤其对外出务工女青年的婚姻观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无论是来自家庭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相反,由于个人的婚恋行为属于私人问题,他人无权过多干涉,社会对此也是选择逃避不管的态度,因此,社会教育缺失,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的婚姻观缺乏必要的引导[10]。

四、结语

外出务工女青年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新生群体,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群体。她们的婚姻观既有传统文化意识的烙印,也有现代文明的色彩,是传统与现代共生与冲突相结合的结果。

我们可以预测,在社会的不断变迁过程中,农村外出务工女青年的婚姻伦理观将会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自主、自由,她们将更加从容地去追寻一份纯净的爱情,构建一个美满的婚姻及幸福的家,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社会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6-337.

[2]陈 浩.去年农民工总量25278万,同比增4.4%[EB/OL].http://stock.sohu.com/20120117/n332432843.shtml,2012 - 01 -17.

[3]胡双喜.影响农民工择偶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8):133-134.

[4]刘建峰.农民工未婚同居及婚前流产问题分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2):49-50.

[5]吴新慧.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5-18.

[6]汪国华.城市农民工婚姻家庭的再造[J].南通大学报,2006(9):61-63.

[7]曹 锐.流动女性的婚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西北人口,2010(5):71-76.

[8]李顺攀.新生代农民工婚姻问题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4):127-128.

[9]于鹏杰.宗族社会中的女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10]蒋成凤.解读中国城市农民工的婚姻难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058-6059.

猜你喜欢

婚姻观农民工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