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官修史书目录论“书学”源起及相关问题

2012-08-15段惠子

文艺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书学字书金石

段惠子

随着书法热潮的推进,“书学”一词被广泛使用,但“书学”概念和研究范畴皆没有准确界定。期间虽不乏言论,然其界定依据不明。笔者以为“书学”概念并非简单的定义问题,势必需要梳理书法类文献①在古代官修史书分类中的所属情况,以古为例客观分析传统“书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此间文献学科的参与不可回避。本文拟说明书法类文献在古代官修目录书中之所属情况,尝试界定“书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汉代的“书法”依附于文字学中。在《汉书·艺文志》②中,书法类文献属于经部下六艺略小学类。凡小学10家,45篇。如《史籀》15篇、《苍颉》1篇、《凡将》1篇等。文字字书类文献在有史之初就附庸于小学一类。此外尚有扬雄《苍颉训纂》、杜林《苍颉训纂》、《苍颉故》,此三篇为训诂音韵类著作。音韵和训诂并在一起,读与释尚未分开。或者可以这样说,以上的字书是我国现存官修史书记载最早的书法文献,虽然有些篇章的作者或有疑惑,但是文献的史料价值不容小觑。大部分学者认为最早的书法文献是东汉时期赵壹著《非草书》一文。的确,这是现存书法文献中最早讨论书法艺术、风格审美的文献。然拙见以为书法文献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美学、技法等意义上的讨论,既然称之为书法“文献”,就应该深刻理解其文献性,所以字书中字体的研究是不应该被省略的,简单说来可以保证书者不写错字,即使为了书法创作而变化字形也不离古今字体发展的正确轨迹。书法教育的素养基础就是字形的准确、字体的变迁以及与现今文字的联系和发展脉络,不仅对于书法创作意义重大,之于篆刻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两汉之后,战乱的二百余年间修撰的目录不多,分类亦不稳定。但是在《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书目》、《七志》、《七录》中,书法类文献仍然依附于小学类属,不出其右。直至唐代编修的《隋书经籍志》③中,包含书法类文献的“小学”与“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等类属皆附庸于经部。

经部下的小学类辑录了大量的字书与训诂音韵类的著作,音韵与训诂已经初步离析为两小类。值得注意的是,金石类著作在小学类下,如《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1卷。这个时期字书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如《篆书千字文》一卷、《草书千字文》1卷、《古今字书》10卷等。还有许多赞述字体风格的书法理论文献,如晋长水校尉卫恒《四体书势》一卷,此为典型的书法理论性文献,文章说明了文字的产生也论述了各个书体的审美取向,尤其是《草书势》,属现今发现最早的关于草书字体描写和风格审美的书法理论文献。

通过《隋书·经籍志》的分类可以看出,“书学”概念还没有成熟,仍未脱离文字学的范围。《隋志》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三艺术类里,言及善阴阳、音律、相术、医术、巧思者的传记,却不录专门善书画者的传记,书画者在那个时期或许尚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吧。

《旧唐书·经籍志》④中甲部为经,其类十二: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经解、诂训(以纪六经谶侯)、小学。经部小学类下包含训诂(与上“诂训”不同)、字书、音韵、书法、金石等文献著述。其中音韵训诂文献所占比重较大,金石类文献数量不多仍然延续《隋志》的分类被包含其中。书法文献有廖廖几篇,如:《古今八体六文书法》1卷、《四体书势》1卷、《书品》等概有7种。在史、集中亦不见书法类文献的辑录。子部下的杂艺术类中没有对于书画类文献的记载,它所涉及的只是博弈、投壶等等方面的内容。

《新唐书·艺文志》⑤中甲部为经,其类十一: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经解、小学。经部小学类包含字书、音韵文献、训诂文献、书法类文献、书法墨迹、金石文献等内容。书法类文献的内容逐渐增多,如《书谱》1卷、《书断》3卷、《法书要录》10等概有18种。其中,涵盖书体类字书文献四种。除上面著述外,小学类尚有辑录书法墨迹的内容,如二王、张芝、张旭等书1510卷。这是官修史书第一次把书法墨迹收归其内,不能不说此为书法成为专门学问做了必要准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说书画同源,然而绘画文献(画论凡九种)和绘画作品却与博弈、射箭等包含在子部杂艺术类里面。根据《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可以初步推知,这个时期的绘画已经成为艺术门类之一,但是书法类文献却仍附属于经部下的小学类。书法文献的内容有字体书体总结者、论述书体演进者、总论书法史者、总结书写技法者、品评书家及作品风格者等,对于“书学”的记载不见。

《宋史·艺文志》⑥中经部十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解、小学。经部小学类包含:训诂、书法、字书、金石、音韵等内容。此时书法文献的内容和数量都非常繁多,其中有许多现今非常著名的书法论著,如《评书》1卷、《隶释》27卷、《法帖刊误》一卷等大概有39种之多。加之书法作品和刻印的法帖,其书法类文献的数量已经颇为丰厚了,但是所谓的“书学”仍然依附于小学,它仍是经学下小学的附庸,并不是单独的学问。

其与《新唐书·艺文志》的分类是相同,绘画理论与绘画作品仍然归属于子部杂艺术类。除此之外,金石类文献还在史部目录类里出现,如《金石录》30卷、《集古录》5卷、《三川古刻总目》1卷等概有6种。较多专门金石目录的出现印证了宋代金石学的发达,但是通过金石类文献的分类散杂也说明了金石学仍附庸于小学,虽然有专门的金石目录存在,但只是被放在笼统的目录类文献里,宋人并没有把小学类、目录类里的金石文献合并归一。

在子部杂艺术类里还有一部分文献值得注意,即专门的论述文房四宝的文章和著述:苏易简撰《文房四宝谱》5卷、李洪撰《续文房四宝谱》5卷和《李氏墨经》1卷等。即描述文房四宝的文献从一出现就没有与书法相连,而是与绘画类文献一起被并为杂艺术类文献的。而绘画和所使用的工具器物类文献以及作品倒是自出现就被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情况十分有趣,值得日后推敲。

由于书法文献分布的散乱,据此可推知在宋代还没有专门的“书学”存在。以其收录的书法类文献内容可以划分为:综合论述类、辑录前人书论类、审美品评类、技法总结类、法帖考证类、碑刻研究类、书体字体论述类等。

《明史·艺文志》⑦中经部十: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诸经、四书、小学。在清人和一部分明遗民编撰的《明志》中,书法、金石类文献已经脱离小学类而都被归为子部下的艺术类。虽然《明志》的艺术类比较繁乱,包含书法文献(鉴赏收藏类文献、文房四宝类文献)、绘画文献、琴谱、医学书、篆刻类印说等等内容,而且记载比较粗疏,条目不清晰以及收录书籍不完备,但是抛除微观的缺陷,在宏观上,它成书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前,敏感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的学术风气和学科成熟情况,或许可以这样说,这种分类的观念暗示了社会上“书学”的成熟,具有较为重要的标志性作用。

古代最为详尽的官修图书文献目录要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⑧,分类详博、记载完备。

首先,字书:经部——小学类二⑨;经部——小学类存目。训诂、字书、韵书文献皆单独存在为一个小类。字书依然属于经部下小学类,研究书法文献不能忽视字书,但是字书与字典是应该区别对待的。总体说来,历代字书的编撰体例和内容是繁杂无章的,字书中涵盖的内容亦然,有专门的写法与读音的字典,有解释字词加以考订源流的,有考订字韵的,有异文翻译的,有搜集金石文字考证的等等。有些字书不会进行逐字的解释工作,因为编书人的目的着重于字的书体和写法,所以这种字书与解释字词含义、追述字词源流的字典是不同的,如明李登《六书指南》、佟世男《篆字汇》。《提要》中记录了大量的字书并统计了准确的数量,仔细阅读《提要》所记录的字书,其内容稍显杂乱,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其次,金石类文献:史部——目录类二⑩;史部——目录类存目。金石类目录文献没有与其他文献合并而是单列于史部,但是考虑到其与经籍类目录的不同,将两者区分又在目录类下单独列出。金石文献里所记录的著述更是繁杂,法帖和书家题跋也包含在内。

第三,书法类文献:子部——艺术类一⑪;子部——艺术类二;子部——艺术类存目。此时,书法类文献名正言顺地与绘画文献一起从属于艺术类。篆刻类文献在子部下艺术类也被单独列出。如此分类乍看虽繁乱,却可称全面。如若将书画类文献离析开来只看书法类文献,就会有一部分书法类文献会在分类中被遗漏。有的古代书法家同时也是画家,而画家由于需要作品题款亦是书法家,所以有些文献内容是书画合二为一的。同时,书画作品创作完成后,书画家要盖上印鉴,这里又涉及了篆刻内容。因而有些艺术理论的涵盖灵活,书画印三者自由组合,皆涉及书法、绘画、篆刻、鉴赏等多种艺术门类。

《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的“书”字目中,囊括许多生僻词语的详细解释,惟独没有录入“书学”这一概念。《提要》言及了明清时代的两部《书学汇编》:明代黄瑜的《书学汇编》和清代万斯同编《书学汇编》,然而这两部汇编都缺乏清晰具体的书学概念。

当今大多数学者认为“书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然形成专学。笔者认为,“书学”概念形成时间较晚,衡量是否形成专学的标志并非以相关文献是否繁多为准,而应看“书学”是否在目录书中被单独列为一类。《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晋元帝时“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薄》,分为四部,总括全书”,以甲部纪六艺、小学,所以当时“书学”仍然依附于小学中未成专学。“书学”一词虽不是现代的创造,但在古代它的确切概念并没有被总结。或许由于书法与文字学、金石学相连;或许书法艺术涵盖多方,既有技法又有创作,同时还包括审美等内容,综合造成当今我们无法全面而准确定义“书学”的境况。

“书法文献”是近十几年新建的三级学科,大多被归为美术院系,或从属于文学院、历史系或是古籍研究所,课程、教材设置因此而各有偏重。从属院系的不统一性可见学科建设的不成熟,遂使得现今的“书法”或“书法文献”学科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书学”应该是在“书法类文献”之上一级的学科范畴,书法理论(书法文献)则是更小的范畴,从属于书法类文献。“书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切与书法相关的理论,是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综合体,囊括古代历史、古代传统哲学(儒道禅、伦理等)与书法类文献等内容。书法类文献又涵盖了古代书法理论(论述文字书体、书法史、书家、书写技法的经验和口诀、书家之间书信书札、书家题跋、书家学书笔记、书法审美理论、书法批评理论及其研究史等等内容)、文房四宝研究、碑帖及其迁流考证、书法鉴赏与收藏、书画装潢等方面。

关于书画装潢方面的研究自古就是书画家比较重视的问题,装裱的技术与款式直接影响书家书法作品的审美效果,所以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三中就单独论述装背裱轴的技术以及对书法作品的影响。明清书画的装潢最为发达,明代周嘉胄《装潢志》是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详尽论述装潢技艺的专著。清代周二学《赏延素心录》更是依照时代顺序翔实著录了装裱、修补方面的内容,为后学留下了许多的宝贵经验。故此类文献应当属于书法类文献的研究范畴。

①使用“书法类文献”为了与“书法文献”的区分。“书法文献”在当今被认为是关于书法理论性质的文献,是狭义的“书法类文献”。

②班固等撰《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魏征等撰《隋书》卷三十二至三十五,志第二十七至三十,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刘眴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志第二十六、二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五十七至六十,志第四十七至五十,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⑥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三十至二百九十,志第一百五十五至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⑦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九十六至九十九,志第七十二至七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⑧⑨⑩⑪永瑢等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一,经部四十三;卷八十六、八十七,史部四十二、四十三;卷一百一十二至一百一十四,子部二十二至二十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

猜你喜欢

书学字书金石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五代书法与中国书学的唐宋转型
冷热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无字书图书馆(节选)
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与嬗变刍议
浅说汉代书法教育
雁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