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
2012-08-15张素红陈小虎鲁宇红
张素红,陈小虎,鲁宇红
(1.金陵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69;2.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专家学者将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概括为: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国家政策波及就业,世界贸易摩擦波及就业,“无就业的经济增长”将来到中国。其实质就是就业的需要[1]。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所受重视程度极高。
在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以“知识本位”和“个体本位”为价值取向,尤其应以“将人作为人的‘目的性’”为价值取向[2]。教育目标应由社会本位转向注重个体发展,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的正是在注重培养个人某一专门技术领域技能的同时,也注重个人潜质的发挥和未来的成长。
一、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明确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3]”不仅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其更好地走向职场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实、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3]。
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个体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个体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是“学”与“习”的有机结合。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重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我国高等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新创业教育,但对其认识尚存两种偏差:一是创办企业论,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高等学校指导学生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二是第二课堂论,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包括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和创业风险投资家论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创办科技园、创业园或孵化器等。
事实上,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个性、开创性、创新性和实操性是其根本属性,它不是对已给定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是强调受教育者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与素质的生成,体现的是“个体本位”的理念。创业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和创造,岗位就业、岗位立业、开拓事业、创办新企业、开拓新岗位等是其基本内涵。因此创业教育不仅限于创办企业或公司,而是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所以,创业教育应该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业家精神的培养,创业相关知识的掌握,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4]。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源泉。抛开知识的传授而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是对教育内容的本末倒置。没有夯实的理论基础,能力的培养也是无稽之谈。因此,专业教育是基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教育,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仅限于某种专业教育,它需要对各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整合与优化而使其服务于该专业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就业能力,甚至是跨专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对专业教育的强化与拓展[5]。
二、金陵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围绕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而是寓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能够促使专业教育,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与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前沿信息,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相关行业、产业发展的前沿成果。
经过不断探索,金陵科技学院进一步理清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以南京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突出实践教学,体现“能力为本”的思想,尤其是突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就业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四个层次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仅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还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把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引入其中,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注重二个“两”,“三段并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由教学与实践两部分组成,实施二个“两”框架结构。第一个“两”是教学的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面向有创业意向或创业热情的学生;第二个“两”是实践分为两种模式,即模拟实践和经营实战。经过多年的探索,金陵科技学院结合年级特点,已经逐渐形成了“三段并重”,全面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分为有机衔接的三个阶段,贯通四年,逐步提升。第一阶段针对一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二阶段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为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素养;第三阶段针对高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主,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实施创业奠定基础。
三、金陵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必须得到全校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金陵科技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坚持用发展的眼光,从确立科学的理念、完善保障机制、加快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推进实施体验式教学、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逐步形成了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构建
金陵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策保障、组织机构保障、师资队伍保障和实践基地保障。学校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如学校出台了《金陵科技学院关于深入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引导、扶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颁布了《金陵科技学院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以科技文化艺术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系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课外科技活动;制定了《金陵科技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大纲》等文件,将社会实践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课外培养必修学分。
为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被接受,在更深邃的层面上得以实施,学校建立了由学校党政领导、督导专家、有关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全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统一管理,从组织机构上进行保障。同时,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了由专业教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经过选拔和培训的辅导员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技术指导团队。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完善大学课程体系,从课程范畴上看,就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和相互关系问题,解决好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的关系问题。大学课程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终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适应能力,把“人的培养”观念整合到课程体系中,促进人的创造性发挥,才能形成对人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6]。
金陵科技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将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并嵌入专业教育课程中,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形成了必修课、专修课、讲座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要求不仅要传授创业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经营管理和创业相关综合知识;不仅要传授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增强创业能力。
1.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为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学概论》等课程,并将其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与学分体系,实现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2.选修课。选修课是对具备创业潜质、具有创业兴趣、拥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进行的创业实践教育。目前学校对有创新创业兴趣和意向的学生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精英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并为有意向创业或者创业的学生提供法律、政策及创业实践方面的咨询与个别指导,这些举措对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受学生欢迎。
3.讲座课。学校招生就业处、团委和学工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校友和政府相关人员到校做“创业”主题讲座。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创业成功人士并与其面对面交流。
4.模拟创业实践课。根据创业教育教学要求,制定创业实践教学计划。以全程化、阶段性、项目化为指导思想,把创业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各个阶段的实践项目,制定每个实践项目的操作方案,内容包括:项目训练的目的、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准备、实践步骤、学生实践过程应完成事项和课后作业、实践教学评估等。
(三)探索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局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新思维指导下另辟蹊径,探索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体验式”教育教学方法。SYB项目培训方法是目前值得借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采用的讲课法、案例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七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个教学在生动、活泼、趣味中完成,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金陵科技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形成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创业教育环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单纯枯燥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例或本校学生创新创业经历,使教学显得生动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外,通过操作性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背景,整合优势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组建自己的企业,并动手制定本企业的创业方案。通过方案的制作,促使学生收集创业信息,巩固创业知识,明确创业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贯穿于学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首先,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突破专业和行业壁垒,拓宽所涉专业,丰富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建个性化知识结构。各学科各专业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性与渗透性,拓宽基础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另一方面,开设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重视学生的兴趣,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并设置完善的选修制度和学分制度,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创造条件。
其次,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以教改立项为切入点,推进教学改革。通过申报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开展全校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专业也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开展“研究型”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
最后,教学效果考核的创新。教学考核涉及“教”与“学”。对于教师的考核,从原来重点地对教师课堂效果的考核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强调学生“创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评估。除集中性的考试外,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重视对学习过程性的考核,鼓励多样化的有效考核方式,如运用开(闭)卷考试、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能力测试、小论文等。
(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体系与平台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建立延伸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强能力,铸就品格。
1.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包括各专业课在内的课内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由“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室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等共同组成,着力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二是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包括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是以第二课程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既是第一课程教学活动的“迁延”与有效补充,又有自身特有的目标与运行规律。它将原来分散的第二课程整合为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五个方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三是学校相关学科也通过开放实验室向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平台。面向本学院和学校其他相关专业进行一定规模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力,达到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2.政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共建各种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训平台。例如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江苏迈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共建江苏(迈斯克)肉类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技术学院与江苏金蝶软件有限公司共建江苏信息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和江苏智慧企业管理软件工程中心。这些校企共建的省级工程中心、实验室,有的直接建在企业,有的建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这里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学生可在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专业实习、工程实习等。
3.课内选修与课外拓展结合的社会实践平台。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要求,各专业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内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各种社会实践工作,如以“心怀感恩多奉献,肩负责任展青春”、“追寻红色足迹,奏响青春之歌”等为主题,组建“追寻红色足迹”实践服务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大学生骨干培养实践服务团等各类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强调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前提下,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整合,形成较为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五方面的完整计划。
科研创新训练计划是各学科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计划活动,努力做到两个“开放”。一是教师向学生开放自己主持的科技研究项目。二是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通过开放的实验室,学生能够开展个性化的创新科研项目,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新性科研试验。
学校每年逐步增加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等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的投入。各类科技活动竞赛和学科竞赛为学生创造了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职业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开展创业技能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是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团队采用前期创新训练、创新性实验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
另外,学校还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在全校开设多门艺术教育选修课,在学生中开展了“六百”活动,即百本好书阅读、百首好歌咏唱、百场报告聆听、百项课题研究、百幅作品欣赏、百篇文章交流。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协调发展和智能、审美、道德素质的统一,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四、结语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职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有效地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资源,在完善的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制度和专业团队保障)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具有特色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途径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现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2]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2-125
[3]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4]吴金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0-08-14(3)
[5]梅景良.试论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J].中国林业教育,2011(9):1-4
[6]胡弼成.个体发展指向:大学课程体系的本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