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研究*
2012-08-15余灿,霍勤
余 灿,霍 勤
(1.南京晓庄学院审计处,江苏 南京 211171;2.金陵科技学院审计处,江苏 南京 211169)
随着高校规模持续扩大,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实力稳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内审工作也面临更高要求和更多挑战。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及组织的整个内部控制。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利用熟悉本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环境的优势,审计目标已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审计职能由监督向管理和服务方向延伸[1]。但是,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无论是审计基础工作,亦是审计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都亟需加强,尤其对审计质量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因此,审计质量已成为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突出问题。本文就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含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主要由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内部审计是为实现组织目的和目标而采用的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高校内部审计,理论上源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服务于维护高校财经纪律、提高高校办学效益、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经济管理目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直接影响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影响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从狭义上讲,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业务质量;从广义上讲,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质量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为高校实现降本增效而实施的管理和业务工作的总体质量,表现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及其结果的公允性和落实情况,具体涵盖审计机构管理、审计人员执业能力、审计业务质量、审计结果落实等诸多方面。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是高校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是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创新审计技术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健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总称,其目的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并不断满足高校发展需求。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2003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和评估。随着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其质量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能自觉地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审机构的质量评估,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作用发挥程度也得到提升。但是,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控之一,在高校发展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质量管理也存在许多刻不容缓的问题[2]。例如,高校内部没能形成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瓶颈。
(一)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绩
1.夯实基础,组织和制度建设取得进展。目前大多数高校从形式上均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实行校长主管或校长委托副校长、纪委书记分管的领导体制,实现了在机构上与上级主管部门、在业务上与行业协会的衔接。在制度建设方面,对应审计署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内部审计工作岗位职责》、《内部审计人员道德行为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等规章制度,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奠定了基础。
2.重视培训、教育、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得到提高。高校除结合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的要求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外,还充分创造条件让内部审计人员学习交流[3]。另外,在审计政策法规、技术方法、专业理论和管理知识等方面,注重提升内部审计执业水平,推行绩效考核,培养和锻炼审计干部和审计人员,营造职业道德氛围,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作风教育,降低因审计人员知识、经验和个人偏见对审计评价的负面影响,克服因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滞后而阻碍内部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
3.拓展内部审计范围和方法的同时,审计项目管理得到强化。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及管理和服务功能也随之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主要涵盖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务预决算、基建维修工程、采购等众多领域,传统的审计方法已向建立高校审计数据库、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和动态审计方向迈进。在审计项目管理方面,各环节质量管理与重点区域审计业务质量管理并举,高校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内部审计计划、工作底稿以及审计报告质量标准,逐步落实审计业绩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克服“责任分散效应”,注重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并加大审计跟踪力度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
4.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功能得以发挥。高校通过合同签订前审计、合同履行过程及合同变更审计、合同终止审计,来完善合同条款,防范合同风险。在财务、基建、采购等审计项目上,根据业务特点,坚持审计控制与审计评价相结合,运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克服重监督职能轻管理服务职能、重静态结果轻动态过程的弊端,尝试健全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4]。
(二)不足之处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环境有待于优化。在思想观念上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在组织结构上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业务存在同质化问题,领导口头重视与实际审计权限及工作条件缺失并存。目前,高校真正意义上的效益审计很难开展,在经营审计中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增值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未能形成“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在监督中强化服务”的良好氛围。
2.审计项目作业控制力度不足。由于忽视审计调查,从而导致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有效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重点不突出,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最终造成过度依赖和过高重视核对凭证、确认数据等传统程序方法无法真正为管理层和被审单位提供决策参考。不少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存在审计取证手段落后、审计工作记录不全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等问题。另外,审计档案归类整理、审查移交不规范也影响审计工作本身。审计组长全面检查审计项目组工作情况、审计复核和审计审理在内部审计项目运用执行情况离质量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3.审计结果落实利用及审计质量评价不够理想。其强制性不如国家审计,独立性及客观性不如社会审计,高校系统内部阻力较大,加之及时的后续审计力度不足,高校领导层、被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决定或审计建议不够重视,未能及时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改进的建议。对审计建议执行的跟踪滞后影响了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建设性,从而导致不同程度地出现“审而无用”的现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不规范,使高校内审档案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从数量、效率、成本等方面评估审计任务的完成情况,有助于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高校内部审计未能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和绩效评价机制,从而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
4.对外委托审计管理不够充分。高校内部普遍存在审计资源不足问题,缺乏足够的人员、能力、资质去按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需借力于社会审计。但是,对外委托审计管理不充分将严重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并损害内审机构在学校的信誉。高校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主要凭感觉或者片面地从某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依据。社会审计机构选择不当、外包合同完备性不足、对委托审计项目监控缺失、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滞后等因素,皆可能导致在对外委托审计项目中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甚至出现被审计单位与社会审计机构串通舞弊,从而严重左右审计质量并损害高校利益。
三、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加强审计资源管理,还要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完善审计项目作业控制、审计成果利用,更要创新技术方法,健全质量评价监管制度,强化对外委托审计管理。
(一)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资源管理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未建立专门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高校要尽快建立。健全并完善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有关的制度体系,克服相关制度规章及审计部门网站“十年如一日”的弊端,大力宣传高校内部审计功能、成果及地位,并开展审计质量评比活动,以提高人们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在高校内部审计团队建设与管理方面,既要分层次配备审计人员,明确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主管和一般审计人员的职责要求,又要重视后续教育及考核,掌握新的审计方法和技能,还要通过聘请专家学者挖掘并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并保持合理的年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结构。
(二)借鉴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是为应对相应风险而实施的控制方法与过程,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决策实施三个阶段。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始终并且呈现扩大趋势,审计风险防控与审计质量管理本质一致。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全面识别来自审计环境、具体审计项目和被审计单位不当行为等方面的风险,利用风险因素分析法、风险率风险评价法等方法科学评估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审计风险,变被动承受审计风险为主动防控审计风险,化事后纠正为事先管理,将审计风险导致的不利降至最小化,提高审计质量管理的效果。
(三)完善审计项目作业控制
在审前调查中引入风险评估,对调查结果充分讨论,发现切入点和审计重点,使审计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做到“量体裁衣”。研究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判断标准,根据需要制作取证工作表格,以明确责任减少差错,克服“模糊式”、“刺激式”取证之弊端,综合运用检查法、核对法、查询法、观察法、分析性复核法并辅之审计软件,提高取证效率和精度。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真实、详细并及时填制审计工作记录,并经其他审计人员复核签字后送交项目主审复核,妥善保管并作为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附件。取证单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客观反映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及落实情况,复核人员必须围绕内容真实完整、记录简明清晰、审计结论明确进行复核。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在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资料要及时归档,做到审结卷成,并累积形成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尝试建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坚持内部审核与外部检查评价并举的方针,统筹搞好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围绕整改制度、重点、措施以及问责问效机制,杜绝审计问题“屡查屡犯、前查后犯”现象。
(四)创新技术方法和完善质量评价监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明确审计重点和目标的转变,根据实践创新审计思路和方法,适应ERP系统实施后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挑战,建立高校内部审计数据库,O A和AO相结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根据需要在海量数据中选择、比较、整理,探索更好地实现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和动态审计。在质量评价监管制度完善方面,高校内审机构应根据业务模块、业务流程、实施阶段全面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制度、审计业务质量全过程监督制度、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构建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理与考核机制。此外,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依据定性定量指标扎实开展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考评工作。
(五)强化对外委托审计管理
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已经成为高校解决审计任务繁重和内部审计力量薄弱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审计机构的选择方面,采取公开招标或邀标方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遴选其资质、规模、业绩。科学测算审计费用并纳入学校预算,妥善保存外审机构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和经营业绩等资料,保证社会信誉度高、业务水平强的外审单位入围。在规避对外委托审计合同风险方面,审计范围及期限、费用支付、人员及业务控制、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都要详细约定。在委托项目监控方面,要对委托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跟踪,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并协调解决相关争议,要根据审计项目类型,按照科学性和全面性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等原则,确定质量评价指标并实施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长远的导向性,是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保障。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践与国际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务、高校发展环境新变化以及人们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全体内部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今后要通过转变审计理念、整合审计资源、拓展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和评价监督的实效性,发挥内部审计在委托项目中的沟通和协调作用,在提升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上,辅之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高校管理治理以及防范风险并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肖章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科学文摘,2005(9):45-46
[2]魏敏.内部审计如何践行“免疫系统”功能[J].中国内部审计,2012(1):58-59
[3]毕兰.审计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2012(1):60
[4]辛风.联合国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审计,2011(4):57-60
[5]张宏禄,吴旭桦.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事业财会,2005(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