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意识”走向“课程意识”——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脱困之路

2012-08-15葛仲夏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艺术类英语课程

葛仲夏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前 言

高职艺术类专业是个独特的群体,就公共英语课程学习而言,他们在学业基础与需求、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品质与精神诉求等方面与统招生有着显著的不同。然而,无论是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还是即将于近期推出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都没有对艺术类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做出有别于非艺术类学生的具体要求,就连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也没有对艺术类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给出有别于非艺术类的评估标准,对艺术类与非艺术类的要求整齐划一,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一致,这种忽视艺术类专业特殊性的做法,导致其英语教学乱象丛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频繁发生,英语教学陷入了耗时耗力却低效甚至无效的怪圈。

要想走出这个怪圈,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需尽快提出切合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实际的要求与标准,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学本身必须做出积极努力,引导全体英语从教人员建立正确的“课程意识”,从“课程”的视角去审视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是走出这个怪圈的一条佳径。

一、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

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及其课程行为的自觉程度[1]。

课程意识不同于教学意识。简单地说,课程意识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2](P30)。换言之,课程意识关注的是课程价值、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方向性、源头性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教学意识关注的重点则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途径、技术等去教学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与价值等技术性问题,是一种操作性行为的体现。

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课程意识的觉醒及培植要以已有的教学意识为基础[3](P13);另一方面,教学意识内在于课程意识之中[4]。

二、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呼唤“课程意识”的觉醒

1.认同课程价值、确立课程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前提

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5]。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对艺术类学生最有价值,而不是如何有效地去开展教学”,这就必然涉及到“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接受过高职英语教育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素质?”等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关注的是英语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而这两点正是课程意识需要审视的核心问题。

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视角下的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科学可行的课程目标是英语教学的正确航标,因为每个教学模块、每个章节乃至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都是由此细化而来。影响英语课程目标确立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英语素质要求、学生的学业起点、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了解未来就业岗位 (群)对艺术类各专业毕业生英语能力要求,这是确立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首先,英语教师要及时与各专业负责人以及负责就业工作的相关人员及时沟通,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了解人才市场反馈回来的与毕业生英语素质能力有关的最新信息,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确定各专业英语课程目标框架,大致确立该课程的知识广度、深度与难度,明确英语应用能力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包括他们的英语基础状况、曾经的学习经验 (成功的与失败的)、对英语学习的期望值等,这当中学业基础是关键,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才能科学确立英语基础知识广度、深度与难度,制定出可行的基本技能训练计划。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英语要求与学生的学业实际好比是两条要组成一个坐标的轴线,教师的职责就是认真研究两者所在的各自位置、进而寻找两者之间最可行的交汇点。否则,极容易出现“主观夸大认定的市场要求远高于学生实际,导致曲高和寡,收效寥寥的局面出现;抑或,盲目消极认定的市场要求低于学生实际,导致教学寡淡、低效的现象产生”等一系列有碍英语课程价值实现的负面因素。

反之,如果教师们在教学开始之前,在选择了或拿到了一套教材后,就忙于着手备课、准备上课的话,就是一种典型的建立在“教学意识”之上的教学行为,这种教学往往缺乏全局整体观,每章节或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则主要受制于具体教学内容,容易陷入“教教材”的误区,教学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埋头走路、忽视路标”的现象,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合理选择与科学开发课程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坚实基础

课程资源的主体是课程教学内容,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目前的教材市场上,高职英语教材良莠不齐,而且基本没有适应艺术类学生学习实际的公共基础教材,为数不多的行业英语教材 (ESP)也是知识难度偏深、编排体系较乱、内容选择过于专业,即使是把这些内容全部翻译成汉语,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不小的难度。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师们一方面要扩大教材的选择范围,采取集中研讨、商榷的方式选择比较能切合艺术类学生实际的教材;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教师们应以课程目标为指导,加强教材的多维度、多层面开发工作。首先,对已选教材进行“再次开发”,教师们需本着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宗旨,对教材内容进行删繁就简、补充添加、改编整合等,将已选教学内容的难度调整到适切艺术类学生现阶段实际的程度,以略高于学生学业基础为准,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针对各艺术类专业实际需求,教师们要有开发校本课程及相关教材的意识,实际上,最适合高职艺术类英语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师群体依据本校实际开发出来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加强英语校本课程及相关资源的开发工作,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在开发、实践、修正、再实践、逐步完善的良性循环中,为提高本校英语课程教学效率开拓了坦途,为实现英语课程价值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自觉监控教学过程是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课程意识对教学活动的作用堪比 GPS导航仪对长途运输司机的作用。课程意识有助于教师们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自觉监控,引导他们不断修正并确保教学目标始终处于合理状态,并努力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具有意义性,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们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自觉监控,随时审视课程目标细化为每一个具体教学目标后的合理性程度,并能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与矫正,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都处于正确目标的指导之下,在此基础上,灵活、艺术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才有现实意义,但要想使现实意义的教育过程升华到具有教育意义,教师们还必须用课程的视角自觉监控学生的课堂反应,从学生的反应程度反思教学内容的意义性。为最大限度的实现英语教学的意义性,外语教师必须了解并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人需要和个人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监控并努力使所学内容与他们的背景经验和现实处境有关联,所设置的任务切合他们的英语实际水平,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6](P36)。

三、艺术类高职英语“课程意识”的培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主要由目标意识、资源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组成,它是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源泉和基础,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内在驱动力[7]。课程意识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影响着课程价值的实现。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亟需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

1.在学习与培训中寻找课程意识生成的突破口与生长点

首先,教师自身应有意识地学习一些课程理论,学会用系统科学的课程观来审视并统率自己的教学思想,用课程理论的话语方式解释并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英语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职业教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从宏观和中观的角度深入了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努力形成准确把握艺术类英语课程价值及目标的努力,使自己成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监控者和评价者,学会从全局的立场来谋划教学,从而激发起科学明确的课程意识形成。

其次,学校应当定期为教师们举办课程讲座,积极开展相关培训与交流活动,教研室与主管教学的领导要用课程的理论去指导教师,通过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去感知他人的课程意识,在备课、上课、评课、说课等各环节都要贯穿课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促进教师在理念上主动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课程意识。

2.在校本行动研究中实现课程意识的转变与超越

校本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它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研究场所,以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对高职艺术类英语课程而言,参与校本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课程意识转变与超越的绝佳途径。

面对着高职艺术类学生,如何实现本校艺术类专业英语课程目标是教师们亟待研究的问题。围绕课程目标,教师们首先要提出教学与改革构想,需对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整改删添,为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必须着手开展校本教学研究,进行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以课程目标为指南,监控教学行动的方向与内容,依据行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与行为,反思自己在行动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预案,形成新的理性思考,并在下一轮的行动中加以检阅与校正。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艺术类英语精品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等在课程申报与运作过程中,应担负起课程意识的推广与交流职责,不断提高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彰显艺术类英语课程的示范与启迪效应。

参与校本行动研究无疑十分有助于教师们的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升华,促进他们课程意识的提升。

3.在反思性实践中激发课程意识生成的内在驱动力

实践证明,教师对自己的课程行为进行反思,可极大地提高其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尤其需要反思。站在课程的立场进行反思,教师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适切时代要求、课程目标是否科学清晰、课程资源如何整合、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是否达到了自觉的程度、课程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成长……等等涉及课程意义和教学效能范畴内的系列问题,以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和监控者的姿态对艺术类英语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动态运作,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校目标与学生实际等多种因素,以更开阔的课程视野审视并评估自己的课程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逐步提升教师抓住课程教学中各种问题症结的能力,激发起他们主动探索改进课程教学措施与策略的意识。所以说,在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实践,既有利于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更有利于教师们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它是教师课程意识形成的内在动力。

结 语

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困难重重,采取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升华不失为有效的解决途径。用教学意识去审视教学行为,其关注点集中在“如何教”上,难观教学全貌,难以抓住课程教学问题的本质及症结,往往会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案,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科学清晰的课程意识可激发英语教师们不断思索:高职艺术类专业为什么要教学英语课程?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结果和实效?所以说,以课程意识的视野去评估教学活动,可从整体上妥善处理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关系,这是实现课程价值及课堂实效的前提与保障。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J].教育研究,2003,(6):34.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沈建民.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钟启泉,岳刚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 [J].中国民族教育,2004,(2):33.

[5]肖川.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 [J].北京教育,2003,(z2):12.

[6]Marion Williams&Robert L.Burden:Psychologyf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和学新.课程意识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因素 [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29.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艺术类英语课程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