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岭南豪酋与岭北经史笥联姻促进端砚开采和推广

2012-08-15周忠泰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端砚联姻墓志铭

周忠泰

(番禺象贤中学,广东广州511483)

一、岭南豪酋冯家和岭北经史笥许家

(一)岭南豪酋冯家

岭南冯家,本北燕皇族,北燕灭亡之际,冯业带三百人从海道逃到刘宋,“因留于”岭南的新会。从冯业到冯融,冯家三世为刺史,但“他乡羁旅,号令不行”。为打开局面,梁大同初冯融子冯宝娶俚人大族冼氏为妻,冯家遂代代为岭南豪酋[1]。隋唐间,冯家已拥有二十几州,地数千里,势力大到有人劝其称南越王[2]。入唐后,冯氏子孙“历仕州郡者数十人,唐末犹为富室”[3]。冯家实左右岭南历史三百多年,每每岭南有叛乱时,这家族都能平定。如梁李迁仕,陈欧阳纥,隋王仲宣之乱[1],隋“潮、成等五州獠叛”,唐“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洗宝彻”,“罗窦诸洞獠”之叛[2],柳州蛮酋吴君解之叛[4],广州吕太一之乱[5]等等,而唐安南府的刘延,因冯家没救助他,遂遇害[6]。故冯家实是“每五管征讨,特以为援”之家族[7],是隋唐岭南最大的豪酋。

(二)岭北经吏笥许家

许家的特点是世代学识广博,“知晓故事”,有“经史笥”之号[8]。许懋就曾是梁武帝经史笥,引经据典“刊正”封禅、“郊天祀帝”和“雩祭”等礼仪[8];“学综经史”许善心亦是隋文帝、炀帝经史笥,“正定经史错谬”,亦曾引经据典“刊正”“衮冕”、皇后属车等礼仪[9];唐高宗游长安古城时,许敬宗是他的经史笥,对高宗有关“自秦汉已来,几代都此?”和昆明池等问题对答如流[10]。故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认为,经史之学“乃”许家“家世颛门 (今作“专门”)之业”[11]。

陈教授这观点,许家人的著作多有体现。仅据《梁书·许懋传》《隋书·许善心传》《新唐书·许敬宗传》的统计,许家自撰的书有二百多卷 (参加编修的则更多),且多是经史类的:许亨撰《齐书》,与许善心合撰《梁书》,许善心撰《陈书》,许敬宗撰《武德实录》《贞观实录》《五代史》《晋书》等,三代修了六朝 (西晋、东晋、宋、齐、梁、陈)的历史。另外,许家所任之官亦多与经史有关,从许到许彦伯共八代,除许勇惠和早卒的许昂外,有六代任过编修国史的著作郎或撰史学士或秘书丞,有两代 (许善心和许敬宗)在主管以经学为基础的礼仪之学的礼部任职。这些现象是中国史学界难找到第二家的,陈寅恪之说可谓确论。

二、联姻概况

联姻情况,正史记载较略,而许夫人墓志铭有记述,现抄录如下。

唐故顺政君许夫人墓志铭

顺政郡君许夫人者,中书令之子,内史侍郎之孙。宦历二朝,家传万石。扬眉俯睫,早识人情。观雪听琴,见推神悟。年十有四,归于冯氏潘州刺史顺政公。其人焉,中馈是供,外言无间。阮德如之嫁姝,妇德犹偏;张京兆之待妻,时议未许。夫人闺房挺秀,风气独高。加以习团扇入怀,徐淑之宝钗曜首。辞深哀怨,义切风霜。以今望古,将无愧色。显庆三年,初蒙邑号。宠命既备,车服有章。所以警相成之道,婉娩听从之。事虽酌诸故实,亦发自天心。用能使傅姆获安,僚庶肯悦。龙朔元年,遘疾未几,薨于内寝。使君抚孩幼而长号,悼音容之永绝。空想如宾之日,终无再得之期。况复临太玉之雄风,照君子之光月。凝阶露冷,入牖霞红。床下催虫,云间断雁。于斯时也,岂直神伤而已哉?即以其年十二月廿四日,窆于潘州南巴县之下浮里。呜呼哀哉?乃为铭曰:在唐凝绩,于周利建。祚土惟中,降年于万。闺房挺秀,淑顺先闻。是称玉洁,亦比兰薰。百两言归,三周始御。日居未几,人斯何遽。云收雨夕,彩没霞朝。一瞻河鼓,再断星桥。纨素空声,金翠掩色。备物有像,幽途无极,蒙蒙陇雾,飒飒风杨。身将地厚,义与天长[12]。

依此碑,可了解联姻概况。

联姻时间,墓志铭不载,这或是避讳许敬宗因此事贬职这不光彩之事。《新唐书》记:“高宗嗣位,(许敬宗)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敬宗嫁女与蛮酋冯盎子,多纳金宝,为有司所劾,左授郑州刺史。永徽三年,入为卫卿。”[10]可见,联姻时间在永徽元年至永徽三年间,许敬宗还因此事贬职。

新郎“顺政公”应是冯智玳。《新唐书》说敬宗嫁女“冯盎子”[10],许夫人墓志铭又说许的丈夫是潘州刺史,故“顺政公”当符合潘州刺史和冯盎子这两条件。从高力士的墓志铭[13]和神道碑[14]的记述看,冯智玳符合这两个条件。《冯君衡墓志铭》虽记冯子游为潘州刺史[15],但《新唐书》记其为冯盎犹子[2],《冯□思的墓志铭》则记其是冯盎之孙,冯智戴之子[16],不符合冯盎子这条件。

联姻盛况,许夫人墓志铭云: “百两言归,三周始御。”[12]“两”通车辆之“辆”,“归”即女子出嫁,“御”即男子迎亲。按此,冯家迎亲场面非常大:用百辆大车运去南方的珍奇异宝,且绕城“三周”才入许家。这明显是炫耀钱财的做法,与正史记许家“多纳金宝”相合[10]。

许夫人墓志铭记顺政公“抚孩幼而长号”。现所知,冯智玳儿子只有高力士的父亲冯君衡。《冯君衡神道碑》记:“ (冯君衡妻麦氏)以开元十七年 (729),享年八十有七”“终”[17](P2605),麦氏当生于贞观十七 (643)年,这比冯智玳娶许夫人的时间早七年,相信冯君衡出生最起码亦早七年,故冯智玳之前已有婚姻,冯君衡不是许夫人的儿子。

许夫人去世后,“窆于潘州南巴县”[12],按此,墓所在地的广东电白县霞洞镇在唐为潘州南巴县,可证清末方志说电白霞洞是唐良德县之误[18],唐良德应在高州旧良德墟。

许夫人葬在冯氏家族墓地。因为那里还发现冯盎曾孙冯□思的夫妻合葬墓[16],且许夫人墓志铭有“在唐凝绩,于周利建”的记述。关于此句的翻译,茂名学院李爵芬老师把句中“唐”译为国号“唐”,“周”译为武则天的国号“周”[19]。但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在天授元年 (690),与许夫人下葬时间“龙朔元年 (661年)”不相符。事实上,“唐”指宗庙内的大路,《诗经·防有鹊巢》有“中唐有甓”句[20],其“唐”即是此义。而“周”,指“周行”“周道”——大路或驿道。《诗经·鹿鸣》有“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和“佻佻公子,行彼周行”[20]等句,其“周行”“周道”均是此义。这解释也与方志记述相吻合,许夫人墓前有一晏公庙,方志说:“古驿道由狮子铺至驿岭塘,至油麻坡,入高州,下化州,至雷琼,皆经过此庙。”[21]这正合许夫人墓“于周 (驿道)利建”的情形。所以,“在唐”一句应译为“在宗庙内道及驿道边建墓”,反映许夫人是葬家族墓地。

许夫人于永徽初年以十四岁的年龄嫁到岭南,死于龙朔元年,其在岭南约生活了十年,寿年为二十五岁左右。此次联姻,与冯冼联姻相距115年左右。联姻的性质,就许家来说是金钱婚姻,而就冯家来说则是政治婚姻。这可从联姻是在冯盎与唐太宗去世后不久的永徽初年中看得出,联系贞观初年朝廷曾集结军队要与冯家开战[2];冯盎去世后朝廷把冯盎的辖地分为高州、潘州、恩州等事[17](P2605),冯家在冯盎去世和缺少信任感的新皇帝上台后,应有很强的危机感,迫切想找个代言人,而许敬宗是宰相,是合适人选,故有此联姻。

三、联姻意义——促进端砚开采和推广

(一)促进端砚开采和推广的有利因素

1.隋唐间端州是冯家的势力范围

冯盎在隋末就曾“调兵端溪”,任命陈君页等官员,并带陈入朝见唐太宗[22]。

冯家在端州的势力,实延续至唐天宝大历间,那时冯家人还任端州刺史。《全唐诗》卷245-28有韩《送端州冯使君》诗,说端州刺史“一门豪贵领苍梧……玉树群儿争翠羽,金盘少妾拣明珠……鬃马翩翩新虎符”[23]。该刺史“一门”均是岭南“豪贵”,又甚为富有,有“翠羽”“金盘”“明珠”,儿女成群,少妾娇艳,隋唐间岭南有此地位的冯氏应是本文的冯氏家族。韩是天宝大历之人,故可知冯家势力实延续到天宝大历间。

2.冯家有传播汉文化传统,具开采端砚意欲

冯冼联姻后,冯家就世居唐良德县,故有“自 (冯)融而上,坟墓皆在新会,(冯)宝以后,乃居高之良德焉”之说[7]。史籍亦记冯宝子孙为良德人,如冯宝子冯仆[24],冯宝孙冯盎[2]、冯宝曾孙冯智戴[2]和冯智式[25],冯宝玄孙[16]冯子游[2]等都是。王兴瑞说:“考唐初于隋高凉郡地置高州,治高凉县 (在今阳江县境),至高宗永徽元年 (650年)始移冶良德县。冯盎死于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649年),是冯家于高州移冶之前已定居良德矣。”[26](P74)

冯家世居的良德县,在广东高州市北部良德墟一带,上世纪50年代末,那里兴建了水库。1974年的枯水期,在东岸镇良德村冼夫人庙后面山上,发现一座长达六米的唐砖室墓,出土一件“复杂而新颖”的三筒盂青瓷砚。这砚“乍看造型奇特……是一只圆形圈足砚,再加上二处特别的造型处理而成。首先是在口沿与砚心之间有一周贮水凹槽,而砚心又向中央滑凹;其次是在口沿上并排立置两圆筒夹子一长方形口盂,高低参差错落;最后是向外撇的圈足上饰凸栅纹”[27](P271-272)。从独特性看,这砚不是外来的,很可能是良德土人设计生产的,这说明冯家世居的唐良德县,已有研习书法、制作墨砚的风气,冯家具开采端砚意欲。

3.许家代为经史笥,有求砚意欲,且嫁到岭南的许夫人有练书法习惯

许家这特点在第一节中已有说明,此不罗嗦。许夫人“习训礼围,数游文圃。翰墨尤善,盘悦必书”[15],这均利于促进端砚的开采和推广。

(二)联姻促进端砚开采和推广

现所能看到的有明确时间的端砚记载,是苏东坡所记的许敬宗砚:“杜叔元……蓄一砚,云:‘家世相传,是许敬宗砚。’始亦不甚信之。其后官于杭州,渔人于浙江中网得一铜匣,其中有‘铸成许敬宗’字。砚有两足,正方,而匣亦有容足处,不差毫毛,始知真敬宗物……砚,端溪紫石也,而滑润如玉,杀墨如风,其磨墨处微洼,真四百余年物也。”[28]从铭文来看,许敬宗当时很喜爱这砚。杜家相传一件,渔人“网得一铜匣”,由此,这类砚可能不止苏所记的两件,许当时可能制作了一批砚赠送炫耀于文人间。

在端砚还不为人知之时,许家何以得到数量不少的端砚?以往人们常如苏轼那样质疑这事,现联系冯家一直以来在岭南积极推广汉文化,在唐初就有开采墨砚意欲,端溪在隋唐间由冯家管治,许家是文化人,冯家曾给许家送去一百车岭南奇珍异宝等事,就觉许家拥有端砚应是可信的。

冯家赠许家砚,许又在砚上刻姓名再赠亲友。由于许家是文化名人,许敬宗又是礼部尚书,冯许二家以端砚赠亲友之风,很易得到文人的认可和模仿,使文化界形成互赠端砚的风气,对端砚的开采和推广有提速的作用。故端砚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为岭北文人所熟知并喜爱。在中唐,已有论述端砚生产工序的诗,《全唐诗》卷392-60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23]即是,且已形成互赠端砚的风气,卷359-28就有刘禹锡《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23]的诗。到了晚唐,这种互赠之事更是常见,《全唐诗》卷61373有皮日体《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23]诗,卷62506有《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23]诗,卷625-06有李咸用《谢遗端溪砚》[23]诗。随着互赠端砚之气的形成,端砚的开采量随之激增,端砚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端砚遂形成了第一个流行高潮——晚唐“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29]。

[1][唐]魏徵.隋书 (卷八十谯国夫人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后晋]刘日句.新唐书 (卷一百一十冯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明]黄佐.广东通志 (卷二十姓氏)[M].广州:广东省方志办,1999.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 [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明]黄佐.广东通志 (卷五十五何如瑛传)[M].广州:广东省方志办,1999.

[6][宋]欧阳修,宋祈等.新唐书 (卷二百一刘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明]黄 佐.广州人物传 (卷二冯融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7.

[8][唐]姚思廉.梁书 (卷四十许懋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唐]魏徵.隋书 (卷五十八许善心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宋]欧阳修,宋 祈等.新唐书 (卷二百二十三上许敬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目次二礼仪)[M].北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梁农羲.电白县出土唐代许夫人墓志 [J].广东民族研究通讯第十四期.

[13]陶仲云,白心莹.陕西浦城发现高力士残碑 [J].考古与文物,1983,(2).

[1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高力士墓挖掘简报 [J].考古与文物,2002,(6).

[15]各收藏单位专家编.隋唐五代墓志铭 (陕西卷) (第1册)[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6]广东省博物馆,电白县博物馆.广东电白县霞洞墟唐墓简报[J].考古,1986,(1).

[17][唐]张说.冯君衡神道碑 [A].周绍良等.全唐文新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18][清]孙铸修,邵祥龄纂.重修电白县志.[M]卷二十五纪述一,高州富文楼本.

[19]李爵芬.唐故顺政君许夫人墓志铭并序 [A].广东省电白县政协、文联:冼太夫人与电白 [C].1995.

[20]诗经 [M].上海:商务书局,1998.

[21][清]王概,李东绍.高州府志 [M].卷九庙坛,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22][明]黄佐.广东通志 (卷四十五陈君页传)[M].广州:广东省方志办,1999.

[23][清]彭定求.全唐诗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清]康善述.阳春县志 [M].卷十二名宦志,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25][民国]张以诚,梁观喜.阳江县志 [M].卷二十一职官志一,民国十三年刊本.

[26]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 [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李公明.广东美术史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8][宋]苏轼.东坡全集·补遗 (十七)·书许敬宗砚二首 (之二),《四库全书》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9][唐]李肇.唐国史补 (卷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端砚联姻墓志铭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荷叶形端砚赏析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非遗,与互联网“联姻”
珍菌堂联姻富迪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端砚收藏的来源
当文化联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