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悲剧观的表现手法
2012-08-15侯立志
侯立志
(福建工程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
浅析《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悲剧观的表现手法
侯立志
(福建工程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哈代的悲剧观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这种悲剧观在其代表作《卡斯特桥市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分析了这种悲剧观在《卡斯特桥市长》中的表现手法,指出这种悲剧观是通过通过人物命运的安排、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建筑物的刻画来表现的。
《卡斯特桥市长》;悲剧观;神秘力量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含义隽永,意味深长,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然而,在社会原因及其个人原因的双重影响之下,他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观。在其代表作《卡斯特桥市长》更是体现得尤为深刻。
一、哈代的悲剧观
作为一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露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虚假繁荣之下的罪恶及人们的艰难困苦。他将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所遭受的艰难困苦予以暴光。正是由于看到了社会黑暗的一面以及现实社会的绝望,察觉到了资本主义的堕落与贪污腐化,体会到了人们的困苦和无助,他才能将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此,哈代的大多数作品都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与气息。在他的眼中,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尽管有时看来有那么一点点幸运,但那只不过是人一生悲苦序曲中的偶然音符罢了。对他来说,人的命运是受到一股神秘力量支配的,人们自己永远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被动地按照其设定的轨道前进,最终走向毁灭。
二、悲剧观的成因
哈代的悲剧观的形成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社会原因。哈代生活在一个过度时期,当时英国社会正在经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主义蜕变的过程。19世纪晚期,英国的中西部已经工业化了。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而工人、小生产商和农民则日趋贫困。这就使得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了,另外,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被激化了。在哈代看来,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那么谁又是这场战争中的始作俑者与领头羊呢?谁又会从中攫取利益呢?哈代找不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只能认为是那冥冥中的神秘力量主宰了这一切。随着阶级之间战争的继续,越来越多的贫苦大众先失去了他们的家园和财产,他们背井离乡,彻底地绝望了。随着广大贫苦大众的目光,哈代也发现生活中不再有光明和希望。这是形成他的悲剧观的主要原因。
(二)个人原因。整个中世纪及中世纪以前,欧洲及中亚地区宿命论的书籍广泛流传。大量阅读的哈代深受其影响。除此之外,哈代这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深信《圣经》中所说的人类生来就是有罪的。因此在他看来,人类是生来就注定要经受困苦和折磨的。芸芸众生都要以此种方式来赎罪。这也促进了哈代的悲剧观的形成。
哈代的童年生活和经历也是促成其悲剧观的原因。幼年时,哈代曾怀有想要进入大学的梦想,可是窘迫的家境使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梦想,只能把这归结为命中注定。在哈代从事写作的过程中,前十年间,他都是默默无闻。直到1847年《远离纷攘的人群》出版,他的境况才有所改善。
鉴于以上原因,哈代的悲剧观形成了,而这也成为了他以后进行创作的主线,也是哈代多数作品中的主题。
三、《卡斯特桥市长》中悲剧观的表现
(一)通过人物命运的安排来表现
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亨查德的批判与冷漠;苏珊的脆弱与顺从;伊利莎白的纯洁与无私;伐尔弗雷的精细与勤奋还有露西塔的无辜与不幸等等。然而,这些人物的身上却又无一例外地都罩上了一层悲观的外衣。
亨查德在一次醉酒后,卖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之后发誓二十一年里都不再喝酒。经过一番努力,亨查德成为了卡斯特桥市的市长,但由于一次不慎购入了腐烂的小麦而使人们对他的信任产生了动摇。他和苏珊又重新结合在一起,他想弥补自己的过失,但婚后不久苏珊就撒手人寰。当他打算把所有的爱都寄托在女儿身上的时候却又发现这个伊利莎白已经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了。过后他被免掉了市长的职务,又由于相信一位寓言家而在生意上彻底垮台。随后大篷车老板娘的出现使得他卖掉妻子和女儿的丑事公诸,而本打算和他结婚的露西塔也离开了他。最后,亨查德一无所有,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死去。亨查德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被动的接受那早已注定了的悲剧命运。也许有人说亨查德的悲惨遭遇是偶然的,但把这所有的偶然因素都汇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也就形成了一种必然。也正是这些偶然才使得亨查德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这种偶然与必然的交织也恰恰说明了人生悲惨命运的不可避免性。从某种意义而言,亨查德就是哈代的代言人。哈代的悲剧观在其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珊的命运亦是悲苦至极。贫穷困苦的苏珊,自从她嫁给亨查德后就没有过过一天的好日子。为生活所计,她跟着丈夫背井离乡,随后又被卖给了水手纽森,就像一件商品一样。最终,在命运的安排下,她又回到了亨查德的身边,但没过几天就在整日的忧虑中死去。甚至在她的弥留之际,还仍然担心自己的女儿伊利莎白。苏珊的不幸是注定了的,是命运给她的安排。她温顺善良,勤奋努力,时刻都为他人着想,然而这一切都不能使她摆脱自己的悲惨命运。她已经彻底绝望了。“……她对于人生已经完全厌倦,即使丢弃它也没有什么惋惜了。”(《卡斯特桥市长》)可怜的苏珊,甚至想到了放弃自己最为宝贵的东西——生命。正是命运使得她如此,一种神秘的力量为她的一生都预设好了路线。这样的命运使得她灰心失望,她已经不再对任何事情有所留恋了。
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可以说几乎书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带有悲剧性,那些不幸的人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按照命运的安排行事。在命运面前,他们是那样的渺小,他们绝望,恐惧而又无助。对于他们,哈代给予了最好的一句总结:“幸福不过是一场痛苦的大戏曲里偶然的插曲而已。”(《卡斯特桥市长》)
(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
哈代的悲剧观不仅表现在其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上,同样也表现在他对周围景物的描写上。
……一条不弯不直、既不平坦又不崎岖的路,路边上的围篱、树木和菜蔬,已变成墨绿色,再过一个时候,叶子注定要由暗淡而泛黄,然后变红……(《卡斯特桥市长》)
很明显,从上面的引文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像植物和道路这样的物体也都被笼罩上了一层悲观的色彩,即便是这些东西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这一段出现在文章的前面部分,这也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悲剧性。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
……整个景物暴露在初升太阳的阳光下,阳光还没来得及晒干一根沾满露水的草叶,远方有一些黄色和红色的大篷车投射出阴影,每一个车轮外缘投射出来的影子,细长得像一颗彗星轨道的形状。(《卡斯特桥市长》)
众所周知,彗星是坏运气的象征,在这里,哈代的比喻是极其鲜明的。这使得那悲观的气息从周围的自然景物中散发出来。周围的自然景物尚且如此,那么人又如何呢?在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都留下了悲观的影子。
(三)通过建筑物的刻画来表现
“她们来到一座灰色的教堂前,它那巨大方形的钟楼直耸在阴暗的天空里,下面的各部分映着近边的灯火,足以叫人看得出石缝里的灰泥因为日久天长风吹雨打已经完全剥落了;如今隙缝里生长着一丛一丛的景天草,几乎蔓生到雉堞上去。……”(《卡斯特桥市长》)
这段是苏珊与伊利莎白首次来到卡斯特桥市见到教堂时的情景,残缺而又破落。教堂在西方国家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神圣高贵,庄严肃穆,而这个教堂留给人们的印象则是放弃与孤寂。教堂本应是纯洁的,是人们灵魂的栖息地。但这样的一个灵魂栖息地无疑是一个精妙的讽刺,它也预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破裂。在这样一个寄寓希望的地方感到的是荒凉与无望,这更加突显了人的无奈与无助。可见,人的悲惨命运是注定不可避免的。
其实,书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如对两座桥的刻画,指出这是区分贫富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摆脱困苦的地方。还有对环形场地、对米克生巷的刻画等,都体现了浓浓的悲剧色彩。
四、小结
哈代的悲剧观指导着他的写作,同样,这种悲剧观指导下的作品也必将笼罩着悲观的气息。哈代正是通过他的作品将其悲剧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通过对人物命运,自然景物描写以及建筑物的刻画来表现他的悲剧观。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使这种悲剧性的体现达到了巅峰,也构成了一副完整的悲剧画卷。
[1]D·H·Lawrence.Study of Thomas Hardy and Other Essay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Gaines Rebecca,Hopson David.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M].Tianjin Science&Technology Translation Press,2008.
[3]Ken,Sobol.Thomas Hardy’s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1997.
[4]Norman,page.Thomas Hardy:the Writer and His Background[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0.
[5]刘爽.试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6]蒲立.哈代:个体悲剧的探索者——评《卡斯特桥市长》[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6).
[7]王彤.哈代小说的悲剧式主人公[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09,17(9).
[8]朱先明.哈代的宿命观与他笔下的悲剧人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l998,11(l),(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