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网络论坛中批评性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

2012-10-31一,刘

关键词:批评性言语网民

丁 一,刘 涛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美网络论坛中批评性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

丁 一,刘 涛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尝试探讨中美两国网民的批评性言语行为行为背后所反映的中美文化特点。以谷歌退出中国事件,搜集中国和美国网站论坛中读者的批评性言语。根据网民的态度,计算出批评性言语的百分比,反映两国网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特征的异同,说明网络交流是有别于传统且日显重要的交流方式。

批评言语行为;中美网络论坛;对比研究

语用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言语行为理论备受关注,目前虽有很多研究集中在批评言语行为的探讨上,遗憾的是,在国内外,此类研究还远远不足。出自于不同的言语系统,英语和汉语在说话、表达和交流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居住环境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中美两国人们在称呼语、拒绝方式、批评、赞美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这些言语行为存在于一切语言中,并且成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1.研究意义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1990)在跨文化语言学中问道:“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交流?”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礼记·典礼》中说道:“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问讳”。意思就是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应该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传统。同样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网民会采用不同的网络批评言语。

网络批评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的一种新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研究中美两国网民在批评言语行为方面的异同,对探索批评言语行为的语言特征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能力尚未达到把外来的表达方式机械地转移到本族语语义中的能力。因此,跨文化能力必须得到加强。希望本研究能够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批评言语的语用特性,挖掘网络批评言语行为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

2.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言语行为理论、顺应理论理论以及文化可变性维度理论为支撑,通过中美网络论坛中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网民的评论,阐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网民批评性言语的异同及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因素。

1962年,英国著名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明确表明:人们之间的交流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达,而是执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奥斯汀,1962:150)但是先前的研究都脱离了社会文化背景,梅伊(1993)认为,言语行为必须和社会语境相结合,并从社会和语言角度提出了提出语用行为。从社会角度看,言语行为包括特定的社会条件,如:教育、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等,这些因素组成了交流中背景信息的一部分。维索尔伦(2000)认为,言语行为适语用行为的一部分,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取决于语境,也就是顺应论。语言语境包括,社会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适宜条件构成。语用研究也可以说是文化研究。在语用研究引入跨文化研究之前,许多研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文化价值和语言系统的研究上,认为跨文化交际在运用语言上不包含任何权利和特权,而语言的使用包括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这两种语境影响着交流者对话语的运用和和解释。

1965年霍夫斯泰德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IBM公司做了一项数据分析,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的不同上,并确立了文化的四个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的躲避、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性别。在80年代末,邦德作了关于“中国价值的调查”,并且把文化的第五个维度加入了霍夫斯泰德的原来的文化维度中,即:儒家活力或长期倾向性和短期倾向性。(霍夫斯泰德:2001)。

3.研究设计

在美国的七个网站和中国的六个网站论坛收集语料,他们分别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美国有线新闻网、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之音和雅虎,新华网、环球网、凤凰网、大洋网、天涯论坛及网易论坛。

3.1 研究问题

在中美网络论坛中,出现在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中出现的句子、段落、非言语符号以及非言语符号和言语符号的混用现象各占的百分比是多少?中美两国网民的言语特征是什么?

3.2 数据收集和加工

本研究分别收集1890条语料,根据网民的态度,把所有评论分成同意、中立和反对,计算出批评性话语的百分比。(见表1,表2)

表1 :中国网民态度

表2 :美国网民态度

从表1看,针对“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的网络论坛评论,中国网民赞同的评论占总数的70%,其中句子、段落和言语符号与非言语符号分别占总数的55%、31%及14%;表示反对的中国网民,句子、段落占及非言语符号分别占37%、30%及33%;中立的句子、段落及非言语符号分别占65%、24%及12%。从表2看,美国网民表示赞同的评论中,句子、段落和非言语符号均占34%,73%及零,反对的言语行为中,句子占总数的9%,段落85%,非言语符号混用占1%。表示中立的言语行为中,句子占总数的56%,段落75%。

表1显示出,无论中国网民持赞同、中立还是反对的态度,句子所占的百分比都是最高的,说明中国网民倾向于在网络中强调或发表简短的个人观点。例如:“Google用自己的离开诠释了正义和良知。”“加油中国 谷歌滚蛋!”“有利有弊啊”等等。表2表明,美国网民无论持反对、中立还是赞同的态度,段落所占的百分比是最高的,这恰说明了美国网民喜欢用事实判断,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文化尊重事实,反对无根据的攻击。例如:

“It helps quite a lot that Google is not a government and has no authority whatsoever over any individual on this planet.It's just a company that provides goods and services,which you're perfectlywelcome tonotuse ifyou don'twantto.An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can throw you in prison,or worse; Google can show you targeted ads.Not exactly in the same league.”

以上例子充分说明美国网民与中国网民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非言语符号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发表看法的新形式被中国网民和美国网民所使用。网络言语行为具有受众广,传播范围大,传播速度快,言语交际自由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在网络语境下,实施批评言语行为,蕴涵深刻社会意义。

4.影响中美两国语言特征的因素

古迪纳夫(1957:167)指出:“一个社会的文化包括人们已知的或认同的,以人们所能接受的方式运转。他把文化看做社会上所习得的知识,因此语言的表达方式通常充满了文化色彩并且承载了巨大的语言信息。

东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谐是维持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美国,86%的人信奉基督教(萨莫瓦、波特与史蒂芬妮,2000)。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强调个人主义。

斯科隆(1995:1-2)曾说过:“亚洲人和西方人运用不同的话语原则来组织自己的语言,有不同的话语理解方式。斯科隆(ibid:13-15)提出应该从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一是在不同的语言模式下尽可能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另一个是允许误解的存在。

5.结论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及道教的影响,避免冲突和竞争。尽管如此,针对“谷歌对出中国事件”,中国传统的人际哲学似乎被网络交流的文化所取代。社会地位和权力距离很难在网络语言中体现出来。两种文化规范没有冲突,谁也不能统治谁,平等和自由在网络交流中充分体现,这种体现恰和美国的文化相一致。非言语符号及言语符号的混用,表明中美两国网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采用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非言语符号作为另一种方式在网络中不断发展。

[1]Austin,John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Goodenough,W.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In D.Hymes(ed.),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7/1964.36-39.

[3]Hofstede,G.(Edition 2nd).Culture’s Consequences[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01.

[4]Mey,J.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Mass,USA:Blackwell,1993.

[5]Samovar,L.A.,R.E.Porter,L.A.Stefani(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Scollon R.,Scollon 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7]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刑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批评性言语网民
本期导读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关于冬天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