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说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
2012-08-15陆碧琼郑英英
陆碧琼,郑英英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医体质学说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
陆碧琼,郑英英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理论的一部分,现在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医学领域做了很多的研究.在对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及分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医体质学说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方向和思路:不同中医体质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指导学生利用中医体质理论制定运动处方,科学健身养生,参考中医体质理论根据各种体质特征进行运动员选材.
中医体质学说;学校体育;体质
前言
20世纪70年代起,王琦等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奠定了现代中医体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随着医学研究从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体质研究得到了普遍重视.
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内经》,书中论述了体质的形成、体质的特征与分型,以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等.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医学家的积累与提炼,逐渐形成并得到完善.
中医体质学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内经》及历代医家的体质理论为依据,界定了中医体质及其相关概念,确立了中医体质的基本原理,对体质的形成、体质分类、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与诊断、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疗、体质与养生预防、民族医学体质理论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对于以运动健身和运动训练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校体育来说,结合和应用中医体质学说,可能为体质的研究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1.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1].它既是作为研究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属于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分支学科.
1.2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范畴
中医体质学是从中医学独立出来的一门新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延伸与发展,它的研究意义已超越医学范畴,成为生命科学的分支之一.中医体质学最大特点就在于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相结合.因此,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范畴涉及中医理论和临床两大领域,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质特征.包括人类体质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体质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体质特征、表现方式及其规律;体质的基础与实验研究.2.体质类型包括各年龄段与各群体间的体质类型、表现特征及差异规律;分型方法、标准与命名原则;不同体质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体质类型与疾病类型之间的关系.3.体质与发病包括体质与疾病的好发性、多发性、病变趋向性的关系;各类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变化规律的关系及内在机制;疾病谱的体质分布规律.4.体质与诊断包括体质与疾病诊断、辨证规律;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诊断、辨证之间的关系.5.体质与治疗包括各类体质发病后的治疗与预后关系及内在规律;体质与治疗方法的选择;不同体质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差异与用药宜忌;药物对体质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疾病治疗的关系.6.体质与预防包括不同体质与预防、养生的关系,各类体质的养生方法及其规律,体质的中药干预[1].
2 中医体质的类型
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根据人群中的人体不同表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由于体质所代表的是人类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它的表现也比较复杂多样.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体质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有王琦教授提出的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九分法,即平和质(A型)、气虚质(B型)、阳虚质(C型)、阴虚质(D型)、痰湿质(E型)、湿热质(F型)、血瘀质(G型)、气郁质(H型)和特禀质(I型)[2].他采用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等方法,结合临床观察,并从分类依据、命名依据、表述方法和文献依据等方面加以详细说明.
不同体质类型的特殊性会导致对特殊疾病的易感性.如痰湿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或者容易出现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阳虚的人,容易受寒,形成各种痛症、水肿、不孕不育等.气郁质的发病倾向为失眠、慢性胃痛、梅核气、乳腺增生、惊恐等.
3 中医体质学说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
3.1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中医体质,分班教学
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中医体质的保健知识并不了解.如果能将学校体育的教学与中医体质理论的传授相结合,将有效消除亚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每一种体质者的适应能力、体征、心里特征都不相同.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阴虚质厌恶炎热,运动时易出现口干舌燥、面色潮红、尿量少.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形式,避免在炎热的夏天,或闷热的环境中运动,以免出汗过多,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歇性的运动训练,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而阳虚质者畏寒喜暖,易感寒湿,要选择比较暖和的天气进行户外运动锻炼,不宜在阴冷天气或潮湿的环境锻炼身体,比如不适合冬天在寒冷的水中进行游泳运动.由于体胖、四肢乏力,运动量不能过大.适合散步、慢跑、打乒乓球等体育活动.
3.2 根据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科学制定运动处方
所谓的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不同的体适能情况制定不同的运动方式方法.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运动锻炼可增强机体功能.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改善调整偏颇体质的目的.平和质在运动上,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气虚质可根据自己的体能,可选用一些传统的健身方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阳虚质在运动方面,因体力较弱,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或经常灸足三里,多与别人交谈,平时多听一些激扬、高亢、豪迈的音乐.阴虚质运动及自我调理: 阴虚者,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尤其要注意“秋冬养阴”的原则调养,居住环境宜安静,选择坐南朝北的房子.其运动锻炼应重点调养肝肾之功,如可经常打太极拳、八段锦、保健功.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痰湿质运动处方: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气散湿,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长期坚持运动锻炼湿热质运动及自我调理:不要熬夜、过于劳累.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减少户外活动.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血瘀质运动处方: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长寿功、保健按摩术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气郁质运动及自我调理: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可坚持较大量的运动锻炼,如跑步、登山、游泳、武术等.另外,要多参加集体性的运动,解除自我封闭状态.多结交朋友,及时向朋友倾诉不良情绪.特禀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有关,可以根据各种特禀质的不同特征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项目.
3.3 培养学生利用中医体质理论养生,提高生命质量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是通过中医体质理论,辨别中医体质类型,根据体质的类型可以指定防治原则,按照各类体质的养生方法及其规律,选择相应的养生、预防和治疗的手段.
养生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养生不是养老,它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对疾病的治疗[3].比如痰湿体质的人养生要远离空调,少吃多运动.湿热体质养生则要注意生活的外环境干爽清洁,也要注意疏肝利胆,清热祛湿.阴虚体质的人养生就要注意镇静安神,少吃辛辣,多吃滋润的食物.对于气郁体质的人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七情平和,不要想太多,平常多交朋友,多去旅游等,使心胸开阔.
体质是可以改变的,在一定的内因和外因条件作用下,可以使原有的体质发生转化.体质可变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4].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都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5].
正常体质的人因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压力的影响,可能转向不健康体质;偏颇体质的人通过辨别自己的中医体质,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避免导致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
3.4 根据中医体质理论,科学选材
运动选材具有很强的专项特点.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运动员的选材是一条能使运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捷径.运用各种科学手段来选拔人才,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可以减少淘汰率,提高成才率,在短期内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运动员[6].参考中医体质理论根据各种体质特征进行运动员选材,对降低运动员的淘汰率将提供科学依据.如气虚质者的形体特征为肌肉不健壮.常见表现为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气短懒言,情绪不稳定,胆小.这类体质的人不适合参加运动训练.阴虚质和湿热质的人,性格急躁容易发怒,不适合以心理素质为主的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中医体质理论在学校体育的应用与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中医体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养生保健意识也在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1] 王琦.2008中医体质学[M].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6.
[2] 王琦.因科学而崇高因中医而坚定——记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01..
[3]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M].厦门市:鹭江出版社,2009:04.
[4]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6(2):741.
[5] 母国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J].新中医,1983(9):9.
[6] 杨贵葆.个性特征研究和心理选材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3(2):16.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Sports Education
LU Bi-qiong,ZHENG Ying-ying
(College of Sport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Tradit 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cal learning is the theory of TCM, and now has been formed part of a complete theoret ical system,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has done a lot of research.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o the content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lassificat ion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stitution and school sports combinat ion of direction and way of thinking:Chinese students of different physical teaching,help students use into a constitutional theory of TCM establishment sport prescript ion,science fitness regimen,reference the constitutional theory of TCM,according to variou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ect ion.
Constitution Theory in TCM; The school sports; Const itution
G80
A
1008-9128(2012)02-0100-03
2011-12-16
陆碧琼(1984-),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责任编辑 姜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