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华工探析

2012-08-15吴铁稳梁彩玲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华工会馆广东

吴铁稳, 梁彩玲

(1.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广东524048; 2.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广东524048)

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华工探析

吴铁稳1, 梁彩玲2

(1.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广东524048; 2.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广东524048)

19世纪中后期华工因本国的生存环境恶化需向外寻求养家途径,而美国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因此部分华工到美国谋生。这些华工来源以广东为主,与在美国的华人会馆关系密切。虽然华工的规模相对不是很大,但他们却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19世纪中后期; 美国; 华工

美国华工的历史,是中美关系史、美国移民政策史和华人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清末学者梁启超的《美国华工禁约记》(1904年)是第一部涉及美国华工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开始研究美国华人华侨史,并出版了一系列论著①,但已有论著对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华工研究却较为薄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中后期②美国华工特点、赴美原因及其影响进行简要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19世纪中后期美国华工概况

19世纪中后期不少华工因本国生存环境恶化外出谋生,他们谋生的地区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美洲的一些国家,而各个地区的华工有各自的特点。综观19世纪中后期美国华工概况,具有如下特点:

(一)美国华工的规模相对不大。早在16世纪就有华工到达美国,但在19世纪中期之前,到美国的华工人数不多。[1](P1-2)1848年旧金山发现金矿,此后华工开始大批移植来美。根据《美国境内的中国侨民统计》,自19世纪中期以后,每年到达美国的华工人数最多几万人,加上每年有几千或上万的人离开,所以美国华工人数虽在增长,但是总数也仅有十几万。[1](P192-193)1871年美国总人口共计3805580371人,其中在外国出生和入境的移民占508560269人。[1](P70)1871年美国华工有710894人[1](P193),而这只占美国移民人口总数的1.23%和美国人口总数的0.19%。可见,相较于美国的移民和美国的总人口而言,移美华工只占极其微小的比例。

此外,当时去美国的华工人数相对于中国人口和中国移民人数来说,规模都不大。到穆宗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中国人口数量已达35809050000。[2](P1234)而1874年在美国的华工只有900337人,其比例只占当年中国总人口的0103%。据朱国宏先生估计,从1840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口以华工形式出国的可能有10000万左右,而去美国的只有十几万人,其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二。[3](P170-171)因此可以说,当时去美国的华工人口只有一小部分,规模相对不大。

(二)美国华工的来源以广东为主。19世纪中后期,华工多是来自中国沿海地区,而美国华工则以广东为主。当时华工到美国后都会先到美国的华人会馆报到。当时华人会馆按其地域分有:三邑会馆,是海南、番禺、顺德、三水、清远、花县等所设,商民约一万二千;阳和会馆,是香山、东莞、增城、博罗③等县所设,商民约一万二三千;冈州会馆,是新会、四会、鹤山④等县所设,商民约一万五六千;宁阳会馆,是新宁一县设,商民约七万余;合和会馆,是新宁余氏一姓,合恩平、开平两县所设,商民约四万;人和会馆,是新安、归善⑤、嘉应等州县所设,商民约数千。[1](P24)这些会馆名称都与广东联系在一起,一些会馆就是以广东某些地区名称来命名。会馆人员绝大部分来源于广东,其人数加起来就有十几万,当时美国华工人数也不过是十几万,可见当时美国华工主要来源于广东。

此外,清末清政府派去美国的公使除崔国因一人外都是广东籍人⑥,这一特殊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原因。清政府派使广东籍的官员担任美国公使除了因为这些官员有这能力之外,还考虑到当时美国华侨大部分是广东人。同籍方便公使们与当地华侨交流,特别是语言方面,广东很多地方使用粤语,公使和华侨同是广东籍语言相通,工作开展起来比较方便。从这个侧面,也可看出当时美国华工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广东。

(三)美国华工既受会馆帮助又受其控制。当时华工到达美国后,乡土感情与宗族观念促使他们组成会馆,他们自然成为会馆的成员,其在美活动与会馆紧密联系。华工刚到美国时,很多已经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语言隔阂,不只谋生困难,就是人身安全也没有保障,唯有到达美国后就进入会馆。很多华工与雇主就是靠会馆“搭桥”,甚至很多时候华工们连订立合同都不出面,有时领工资也是由会馆的代理人代领。因此,华工刚来到美国时就是会馆给他们提供住宿和工作。此外,华工平时生病、死亡、回家及打官司等都有可能得到会馆资助。陈兰彬先生指出,“询问各会馆有无存款……而年中医理贫病,棺敛死亡,及出来之无靠,欲归之无赀,均须量为资助。近为埃利士人所谓竭尽林党者寻衅滋扰,须延状师,点缀衙门,费亦不少。……”[1](P25)

会馆不仅为华工提供帮助,同时又是剥削和控制华工的机构。会馆的财政来源有一项“出口税”,这是会馆财政最重要的来源。“出口税”就是凡归国者,每人须纳出口税若干于会馆,由各邑委员派委员在船头上收之。不纳者不能上船。此例盖得政府之许可云(不纳者可呼警来索之)。[1](P39)会馆可以光明正大向华工索要钱,而华工也必须要给,这明显是会馆对华工的剥削。此外,1876年4月2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会为调查中国人入境问题而征集的证词中,牧师欧梯斯·吉布逊指出“太平洋邮船公司除非见到六大公司或者教会牧师所发的准单,不把船票卖给归国的中国人。……”[4](P231-232)华工们在美国买张回家的船票都要得到会馆的批准才能购买,受如此严密的控制,平时华工要摆脱会馆控制更不可能。

二、华工赴美谋生原因分析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思想及小农经济影响,素有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开自己家园。但是这部分广东人为什么在19世纪中后期要漂洋过海到另一个半球上的美国谋生呢?华工赴美谋生原因错综复杂,由多种因素构成,主要原因有:

(一)中国人逃避战乱、灾荒与中国传统维护家族的观念。近代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战乱不断。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这些对中国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直接威胁。而且,这些战争后列强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这些条约除了赤裸裸的掠夺赔款外,还要求开放一些沿海城市、协商关税等,对中国经济进行掠夺。加上19世纪50年代广东旱灾、水灾、盐潮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清末统治日益腐败,人们生活开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他们养家糊口思想深厚,而中国社会的纷乱使得人们要维护一个家族就变得更加困难,以前靠一块地可以养活全家的人们不得不另寻出路来养活这个家,国内的动荡使中国人开始把目光开始投向国外。有学者⑦认为中国人外出谋生是因为传统观念的转变,但事实刚好相反,正是华工们试图维护其传统的家族观念使他们尝试外出谋生。从唐人街这么一个富有中国味道的地方的存在就可知,华工们并没有融入他们所去的国家里,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养家,最后可以风风光光地回到中国、回到他们的家里。[1](P164)

(二)中国人对黄金、财富的热衷及商人对中国人的诱骗。对中国人来说,黄金不仅意味着财富、食物和土地等这些物质东西,更多的是种荣耀和地位的象征。1848年美国在旧金山发现金矿,这个消息在当年春天就传到了香港,并且外国船主还派发一些吹嘘“金山”情况的宣传画、地图和小册子。[1](P81-82)在这么一个本就对黄金充满狂热的国度,再加上现实生活逼迫,美国金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把中国人引向美国。这点从《美国境内的中国侨民统计》每年中国人到达美国的落脚点可知,中国人到达美国后绝大部分首先是在旧金山落脚,他们最初目的是到美国寻找黄金,但由于某种原因才被迫转到其他行业。

此外,在中国招工的商人也利用中国人对财富狂热心理,把美国生活描述得过于美好,带有很大欺骗性。有则招工广告曾这样描述:“美国人都很富,他们希望并且欢迎中国人到那儿去。那里工资高,房子又宽敞。至于吃和穿,更是任你挑任你拣。你可以随时给亲友写信寄钱,我们保证信和钱都能安全邮到。那可是个好地方,没有官府,没有士兵,人人平等。现在那儿已经有许多中国人了,你不会感到陌生的。那里也有中国财神,还有招工局代办处。别害怕,你会走运……。美国的钱多得很,随你花!”[5](P14)中国人本来追求黄金、财富,加上现实生存压力,再看到这样一则招聘广告能不动心吗?

(三)清政府的出入境政策被迫转变。清朝从立国之初就一直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制定很多政策和法律阻止中国人民出国。谁敢违反外出谋生的话就会被视为叛徒、奸细、“人渣”,还可能被判死刑。[6](P38)清政府一直对人民实行严格控制,不允许人民自主出入国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出入境政策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松动。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其中有一项规定“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7](P75)1866年,清政府又与英法两国签订招工章程,他们获得在中国招募华工的合法权利。1868年,作为清政府代表的蒲安臣和美国代表西沃德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其前言有:“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国大清皇帝衷心认为,改变国家和对政府的忠诚是人人生来不可侵犯的权利,双方认为,为了进行探索了解,从事贸易或永久定居,两国公民和臣民从一国到另一国自由来往、自由移民,是符合双方利益的。”此外第五款还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人民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往来,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8](P96)这个条约虽是蒲安臣越权签订的,但清政府也不得不承。虽然直到1894年清朝才废除对出国者判为死刑的法律,实际上这些条约已为中国人外出谋生提供了可能。清政府出入境的政策已被迫放松,华工们纷纷走出国门寻求生存的道路。

(四)美国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1783年取得独立的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新生国家,美国的发展急需劳动力。建国之初,从非洲掠来的黑奴暂时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相继取缔奴隶贸易,1802年在丹麦、1808年在美国和英国废除黑奴贸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832年奴隶贸易在法国也彻底取缔了。[9](P78)废除黑奴贸易减少了美国劳动力的来源,这使得美国更加希望华工的到来。此外,1848年美国发现的金矿淘金、19世纪中期东西部铁路修筑、农业、餐饮业、洗衣业等极需大量劳动力,但当时美国白人都不愿从事这些艰辛而低廉的工作,所以美国人把目光放到这些黄皮肤的华工身上。

虽然美国需要劳动力,也把目光集中在中国人身上,但美国是一个反对奴隶制度的国家。1849年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就通过了一部禁止蓄奴的州宪法,在反对蓄奴的加州实行“猪仔华工”⑧这种变相的奴隶制度遭到反对和阻碍。美国的资本家们为了能从中国引进劳工,他们想到赊单工⑨这种方式。赊单制的盛行为华工移美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10](P49-50)

因此可以说,虽然华人赴美的原因纷繁芜杂,但简单地说,19世纪中后期华工赴美谋生是中国自身对华工的推力和美国对华工的拉力的结果。近代以来,随着清政府在内政外交的弱化和人民对基本生存权利的渴望,华工开始走上出洋谋生道路的,近代华工的大量移美,同时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三)19世纪中后期华工对美国影响

19世纪中后期是华工到美国的一个高峰期,不管华工到美国是出于何原因,但他们作为一支有生力量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一定程度地解决了美国一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为美国发展做出了贡献。美国独立后不断向西部扩张领土,东西部之间交通十分不便。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国会决定修筑铁路沟通东西部,该铁路的西线由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建。中央太平洋公司开始是想雇佣白人,但公司一再登广告要招聘50000名工人,可应聘的人往往只有600名,而因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即使找来了白人工人也很快就离开。[11](P10)美国白人不愿意从事的修铁路的工作,华工却一般都有100000至110000人在这岗位上奋战着,修这条铁路虽然很困难,甚至有些华工为此搭上了性命,但是华工还是克服了重重障碍,不畏艰苦地工作使得铁路在1869年5月接通,把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个整体,对促进美国西部的开发起了重大作用。此外,还有洗衣业、制鞋业等一些白人不愿从事的职业都是这部分华工在从事着。华工的到来填补了美国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短缺,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第二,填补了美国某些行业劳动力短缺问题,为美国创造了大量财富。如在淘金业,1848-1883年美国生产的黄金的12亿美元,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加利福尼亚生产的,在金矿中的工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华工。而在头二十年开采金矿中,华工就向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缴纳的税金约有500万美元,占当时该州这项收入的一半。[12](P48)可见华工不仅为美国生产了大量的黄金,也向美国政府缴纳了不少的税金,为美国创造了一笔很大的财富。华工为美国“下金蛋”的不只有淘金业,在酿酒业上同样创造出不少的财富。据统计,19世纪80年代,华工占加州葡萄园工人的80-85%。索诺马县的葡萄园主诺德霍夫认为,“……我确信如果不是这些中国人,我们就必须放弃种植葡萄。如果没有中国人,会有成百上千个业主倾家荡产。”[4](P311)1880年,加州生产了价值60万美元的葡萄酒,1890年上升到100万美元,1900年又上升到400万美元,其葡萄酒产量占该年全美产量的80%。[13](P58)加州的葡萄产业为其创造了不少的财富,而华工是加州葡萄产业的主力军,这些财富很大一部分是华工们的劳动成果。此外,华工在渔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也同样为美国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为美国早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财力,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为美国改良了新的农业品种、带来了农业经验技术。很大一部分华工到达美国后投入到美国的农业中,有些华工在辛勤劳动中还改良了一些新的农业品种,推动了美国的农业发展。如华工刘锦浓改良的“刘锦浓橙”,畅销世界。[12](P86-87)再如,华工廖振光最早栽植柳橙,改良许多新品种水果,包括苹果、樱桃、桃等。[14](P77)此外,华工们到美国投入农业的同时也为美国带来了中国先进的农业经验技术。如在加利福尼亚的土地开发中,使萨克拉门托——圣华金河流域三角洲地区的这片500多万英亩的沼泽地变成良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然而,19世纪的华工,多来自珠江三角洲,他们比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更熟悉如何在这类地区排水、开垦和防涝。他们从家乡带来了这些技术,并运用这些技术在遥远的加利福尼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3](P58)因此,华工为美国贡献自己的劳动时,也把丰富的农业经验和技术传到了当地,给美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另一笔“财富”。

19世纪中后期赴美华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劳动力短缺、不仅为美国创造了大量财富,改良了一些新的农业品种和带来了农业经验技术,而且向美国展示了中国人民勤劳、踏实的精神。虽然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后,到美国谋生的华工不断减少,但是19世纪中后期移植美国的华工无论他们是由于何种原因而来,也不管他们身上有着什么特点,但对美国作出的贡献是不会因时间流逝而磨灭的,同时他们到美国来追寻更美好生活、希望早日荣归故里的梦想也会生生不息。

[1]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美国与加拿大华工[G].北京:中华书局,1984.

[2]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3]朱国宏.中国人口国际迁移之历史考察[J].历史研究,1989,(6).

[4]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美国外交和国会文件选译[G].北京:中华书局,1981.

[5][美]麦美玲,迟进之.金山路漫漫[M].崔树芝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6]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8:75.

[8]李连广.1848-1882年华人仪民美国原因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9]伊夫·贝诺.欧洲人的道德涯和黑奴贸易——暧昧的反对[J].第欧根尼,2000,(1).

[10]武乐堂.试论近代华人向美国移民高潮的出现及其原因[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11]王寅.19世纪下半叶华工对美国铁路建设的贡献[J].历史教学问题,1999,(4).

[12]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赵巧萍.旅美华工与近代美国西部的经济发展[J].工会理论与实践,1998,(2).

[14]王佩琏.华工的足迹[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注释:

①刘伯骥.美国华侨史[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6;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M].朱永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陈依范.美国华人史[M].韩有毅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杨国标等.美国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等.

②本文所考察的十九世纪中后期是指从1848年在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后华人开始大批移植美国,直至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排华法案》华人来美国的风潮开始减弱的这段时间.

③博罗:位于广东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东江中下游北岸.

④鹤山:位于广东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与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隔江相望.

⑤归善:公元589年设置,治所在今广东惠阳东北,五代南汉移今惠阳,1911年改名惠阳.

⑥1875年底清政府任命了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清末清政府派去的美国公使有:陈兰彬,广东吴川市黄坡村人.1878年,他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为我国首任驻美大使,1881年奉诏回国;郑藻如,广东香山(今中山)濠头乡濠头村人.1881年,他以三品官衔大臣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至1886年因患病请辞回国;张荫桓,广东南海人.1885-1889年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崔国因,安徽太平县人,1889至1893年任中国驻美公使;杨儒,广东汉军正红旗人,1892年至1896年以四品卿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伍廷芳,广东新会人.1896年被清政府命为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1902年应召回国.1907年再次出任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公使,两年后回国;梁诚,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人.1903年至1908年初,以三品卿衔资格,出使美国、秘鲁、古巴等国;张荫棠,广东新会双水人,晚清最后一位驻美公使.

⑦如:李小兵等著的《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认为华人因思想转变而外出谋生的观点;周敏在《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商务印书馆,1995年)也坚持华人因思想开放而外出谋生的观点.

⑧猪仔华工: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东南亚等地.他们大多是被拐掳掠来,从一踏上猪仔馆如猪仔般失去了自由.他们到达外国口岸被拍卖给雇主,被迫签订五到八年的合同,在种植园、矿山等被监视劳动,限制活动范围,以劳动来偿还债务.

⑨赊单工:“赊单”,粤语,指赊欠船票.“赊单工”专指从香港贩往旧金山的欠债华工,欠债劳工的一种.他们一般不是拐骗来的,可以自由与雇主就船票、伙食的垫付和偿还签订合同,到达美国后华工再无偿地服一定期限的劳务作为补偿.赊单工基本没有明确的还债时间,没有规定到国外一定要为谁工作.

A Study on the Chinese Laborers in U.S.during the Mid and Late 19th Century

WU Tie-wen1, LIANGCai-ling2
(11Law and Politics Institute,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48;21Law and Politics Institute,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48)

During the Mid and Late 19th Century,the Chinese living environment was worsening,which forced the Chinese laborers to find another way to support their family,while a large quantity of laborers were needed in America in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its development.Thus,some of the Chinese laborers went to America to make a living.These Chinese laborers who were intimate with Chinese guildhalls mostly cam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Although the number of these Chinese laborers was not very large in scale relatively,they did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the Mid and Late 19th Century; U1S1; Chinese laborers

K25

A

1671-9743(2012)01-0058-03

2012-01-01

吴铁稳(1978-),男,湖南溆浦人,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讲师,博士,从事世界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梁彩玲(1988-),女,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华工会馆广东
一战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研究
一岩九饮会馆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广东舆情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李鸿章为秘鲁华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