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学特色

2012-08-15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修己道德修养论语

沈 莹

(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湖南 长沙 410016)

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学特色

沈 莹

(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湖南 长沙 410016)

孔子的教育思想蕴涵了极其浓厚的人学特色。“以民为本”是其核心理念,培养“君子人格”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修己”、“安人”是其价值追求,提倡“反求诸己”,开发人的精神能动性,是其教育的路径选择。

孔子;思想政治教育;人学

孔子 (前551—前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我国古代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教育形成理论体系的伟大奠基者。孔子教育思想中蕴涵了极其浓厚的人学意蕴,对当今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民为本”。春秋末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频发的天灾人祸,使大思想家孔子对人的“现世”生活给予极大关注。首先表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一次马厩失火被焚,孔子退朝归来,首先问:“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其次是对百姓生活的关照。孔子既有传统的保民、惠民思想,更是提出了富民、教民的新思想,《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提出庶之、富之、教之的主张,就是先使人口多起来,然后再使老百姓富裕,然后再对全民实施教化工作[1]。孔子认为教育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最终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君子人格的形成,以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主张,孔子首创私学,并提出了“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等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教学理念。孔子认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受教育的意愿,就应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他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资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君子人格”的目标指向

孔子相当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典范是圣人、君子。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美”、“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先师”。他指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见,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高尚的品质,内外兼修,全面和谐地发展。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人格”为宗旨。孔子谆谆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之多。在孔子时代,“君子”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统治者,一是指有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人。在孔子思想中,“君子”更多的是指后者。两千多年来,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则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孔子通过提出君子与小人之辨,对君子的人格特征进行多方面阐述。孔子所谓的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人之为人,凡是能够具备这10种素质者就是君子,基本上不具备这10种素质者就是小人。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高度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更为关注人性的培养。

三、“修己”与“安人”并重的价值导向

孔子教导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既要体现出个体的价值,更要体现出其社会价值,而且个体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目标,《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从一定意义来说,“仁”是孔子人生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贵仁”则是孔子设定的人生价值目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为了实现“仁”这个最高的人生价值目标,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孔子把人看作是一个道德存在物,一个精神存在物。作为一个精神存在物,相对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来说,精神生活是更重要的。孔子更加注重人在贫困交加的状况下对“仁”的追求,在物质生活非常贫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不懈地追求精神生活的升华,努力于求道、成仁,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他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就是赞扬颜回生活贫困而依然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此处正是孔子所言的“安贫乐道”。

但是孔子接下来提出,“仁”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外在的事功。孔子深刻地意识到,要“贵仁、成仁”,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提高价值主体——人的素质十分重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为仁”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利其器”是对提高价值主体素质的一种比喻。就是说,要实现人生价值目标,首要的、第一位的是提高主体素质。孔子认为要成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人,就必须经历主体“修己”的成人过程。也就是说,要加强主体的个人修养。孔子把人理解为道德存在物,并先验地设定了理想化的“仁”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但是,孔子并没有以主体的个人修养的程度作为评价一个人价值的终极目标,而是提出,个体价值是否能实现,在于个体行为对社会、他人的影响,即外在的事功。这是孔子以“仁”作为人生价值目标的必然理论结果。《论语·宪问》篇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修己”是加强个体的素质修养,以完善个体的自我价值,这是孔子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认为任何个人都是社会性的人,都离不开社会而存在,并且任何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那么完美的个人自我修养的行为,应该是能造福于他人、造福于社会的。因而孔子教育理论的逻辑终点便是个人的社会价值。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自我修养,但是,自我修养并不就是一切,作为自我修养的必然结果,就是“安人”、“安百姓”,不能够“安人”、“安百姓”的自我修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可见,孔子讲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单纯讲主体的修养水平,而是把主体的修养与主体行为的社会效果联系起来,从主体与社会的结合点上寻找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从而确定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可见,修身与安人的统一是孔子教育的价值追求。主体修养的缺失,势必造成社会行为的失范,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因而脱离社会价值而单纯地追求主体所谓的“修己”行为,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伎俩,没有任何的价值与意义。孔子的这个思想为其后来的学者所继承和发挥,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生价值理论,对当前我国教育具有深远影响。

四、“反求诸己”,开发人精神能动性的路径选择

如何引导人们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孔子提出了“求诸己”的路径选择。孔子尤其重视对人的精神能动性的开发。人的精神能动性开发主要是指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开发。在教育过程中,倡导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积极性更为重要。如何开发受教育者对思想修养方面的主体需求及自觉能动性,孔子对受教育者提出了几点要求:

要“时中”立志。孔子经常鼓励学生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孔子非常重视立志的作用,自己也十分重视立志,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动力,因而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在教育过程中,他总是引导学生要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情境,时中立志。孔子自己也常常通过与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引导学生立志提高自己的修养,例如,他在《论语·公冶长》里与颜渊、子路的一段对话,“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二无憾。’颜渊曰: ‘原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立志是时中的,孔子认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所谓时中,从理论上分析,任何相互对立的两点之间的那个合适的中点,都是随时间等条件不断变化的,所以要真正做到中,必须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孔子的立志,必然是要适应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不是简单的统一化,一个思想一个志向,而是多元的,与立志者本人相适应的。

要反求诸己。“求诸己”的说法源于《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提出的“求诸己”、“为己”都是修养仁德之方法。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求诸己”是说思想道德修养要多要求自己。孔子的“为己”、“求诸己”与“为仁由己”的提法,实际上是在承认主体自觉性的基础上又把“己”作为道德修养即行仁的出发点,即使君王要政行天下也必须从修养己德做起。《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章中,孔子回答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步,都是以修己为基础的,再到后来,《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的道德修养,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体现了对孔子思想的继承性。如今许多教育活动规模很大,收效甚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激发教育对象的自觉主动性,受教育者缺乏内省克己的功夫。孔子认为能以目的在于复礼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就可以称为“仁”。克己是道德修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行己也恭”、“修己以敬”、“君子求诸己”等等,都是为严格要求自己而提出的。尽管“克己”有类似“禁欲”的因素,有消极的一面,然而它作为严格要求自己的方法,还是与“立己”、“达己”相一致的。“克己”最终是为了要“立己”、“达己”,这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所说的“内省”,是要求经常对自己的言行做自我省察和自我批评,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否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在于别人,更不在于神,关键在于自己;一个人如能经常进行“内省”,就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要做到知行合一。这种知行合一,首先体现在孔子的身教方法上,即一种示范的方法上。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其二,这种知行合一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比如孔子自己,即强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提出“君子学以致其道”和“行以达其道”,要求学生无论是治学还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重实践,他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慎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因此,孔子的教育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把理论贯彻于实践之中,才能使教育的内容真正内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尽管由于时代原因,其理论不免会有阶级的局限性,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学思想是值得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思考与借鉴的。

[1]于方方.孔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J].学术前沿,2009 (6):354.

[2]王永明.孔子教育伦理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 (2):12-13.

On Humanistic Features of Confuci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EN Ying
(Hunan Highwa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Hunan 410016,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oughts of Confucius contain extremely strong humanistic features.People oriented is its core concept,training agentlema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training oneself and quieting others is its value pursuit,and he advocated to develop people's spirit initiative.

Confuciu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oughts;humanistic features

B222.2

A

1673-0313(2012)02-0044-03

2011-11-10

沈莹 (1982—),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修己道德修养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