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船山《说文广义》词义训释特点论略①

2012-08-15李建清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王氏本义词义

李建清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王船山《说文广义》词义训释特点论略①

李建清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说文广义》是反映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的重要著作。文章从训诂实践中概括出了王氏词义训释的体例,对其中以形索义,据本义求引申义和关注社会用字等三个方面的训释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指出“形义统一”是其研究《说文》的指导思想,也是其词义训释的根本特点。

王船山;说文广义;词义训释

《说文广义》 (以下简称《广义》)是王船山研究《说文》的学术专著,著于清康熙二十年(1682),刊刻于清同治二年 (1863),是其晚年的著作。据光绪十八年《湘潭县志》卷十《艺文志》记载:“湖南言《尔雅》、《说文》者,本朝首推衡阳王夫之。”[1]由此可见,王船山“言《说文》”之《说文广义》的影响之大。

全书收字以《说文》为范围,凡731字,另有解说时所涉及的形、音、义相关字961个,共三卷。其编排体例是“一以《集韵》为序,始于东,终于甲。每部一从平、上、去、入四声次第为序”[2]。每字先列《说文》本义,再解释从本义转为其他义,释义时特别注意阐明文字的正确书写,反对古人与当时人的书写失误,纠正流俗字书的注音错误。

《广义》是一部《说文》学著作,其《发例》曾明确表达对《说文》的看法和研究《说文》主张:“十三经、诸子、《史记》、《汉书》皆在《说文》之先,而所有文字,《说文》多缺,不知许氏何以如尔其略。篆所本无,则六书所取,无可考质。兹奉六书为宗主,以广《说文》之义,诸不见《说文》者不及之。”[2]“广《说文》之本义”是王氏研究《说文》的落脚点,《说文》本义及其演变又是其辨析字词形、音、义关系的准绳。因此,对《广义》词义训释进行考察和讨论,对其特点进行归纳,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从而把握这部《说文》学著作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可以总结王氏词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这对于促进古汉语词义研究,和丰富汉语词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义》训释词义没有程式,但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概括出一些规律。例如大量使用“借”、“通”、“转”等术语,词义的排列遵循本义在前,引申、假借诸义在后等。我们将王氏在训释词义实践中所隐含的规律以及训释用语所含有的形式特征,归纳概括为基本体例和补说体例[3]。

(一)基本体例

《广义》每个字头都是先列出《说文》本义,再列出从本义借 (通)为某一义,或若干义。我们将之称为基本体例,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

A,本义为a,借 (通)为b,又 (转)借为c……

例如:

歫,止也,谓止之使不前也。通为“歫绝”字,止之弗与往来,绝之也。两军相禁不前曰“相歫”,不听人言亦曰歫,皆禁止之也。跃上车而能止立曰“超歫”,既跃而复能止也。借为相去止辞,两止不进,中间相去也 (P206)。

另外,王氏特别注重本义和其他意义之间的联系,每次涉及词义演变时,都讲明理据。结合前面的基本条例,共归纳出王氏说解词义演变的两种格式:

第一种是“A,本义为a,(因为)……,故借(通)为b”。

第二种是“A,本义为a,借 (通)为b,(因为)……”

第一种格式如:

襃,衣博裾也。《礼记》谓礼之上服为“襃衣”;上服之裾宽博,以覆中衣。上服,弁冕之服,以錫有功,故借为“襃贬”字,与“禠”同意 (P73)。

第二种格式如:

云,本古“雲”字,象雲气出岫回旋之形。借为所言之词者,以雲为出川之气所自吐,而辞气之出有序者似之 (P99)。

(二)补充条例

《广义》训释词义时会分析词义演变理据,我们将之称为补充条例,即补充说明词义演变的原因。这种分析主要针对本义隐含的意义特征,可以揭示演变的性质和方向,从而沟通本义和引申诸义之间的联系。船山一般从音、形、义三个不同角度对词义演变理据进行分析,不过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1.直接由本义推求类

王氏认为意义之间密切相连,因此《广义》在说解词义时,一般是由本义直接推导出其他义。这也构成了理据分析的主要部分。例如:

让,相责谯也。从言从襄,襄,治也,以言相治也。借为“逊让”之让,谓自责不逮,逊美于人,如曰“孤不德”,“寡人不敏”,皆自责以明让 (P104)。

2.“借音不借义”类

“借音不借义”、“音相近”、“与义无取”等是王氏对词的本义和其他义关系的补充说明。这种补说形式一般用于因为通假而产生的意义。例如:

爰,本训引也,与“援”同意。刑书称爰书者,引证佐以得情,引经律以定罪也。借为助语词,与于、曰通用。爰、于、曰,音相近,皆舒气之词,不必有义。此于六书为谐声,而假借用之 (P249)。

3.省体、异体、讹体类

王氏训释词义时,会指出某义应该写作某字,指出其省体、异体和讹体。这种补说形式有利于纠正字的错误写法,也有利于弄清某些词义的来源。例如:

渠,本沟渠之渠,从水从榘省,以井画沟渠,方折如榘也。借为语助辞,如《张仪传》“宁渠能乎!”乃“遽”字传写之讹 (P172)。

4.“与……通用”类

“与……相通”、“与……通用”等是为了补充说明表示两个词意义有相通的地方。例如:

矦,本射矦之矦。以之为五等之爵名者,谓其为一国之所取正,若正鹄之设,使人知所射也。借为语助词,与“维”通者,立于其前之辞,若射矦在心目之前,而可指以有事也 (P168)。

5.“与……相对”、“与……意同”、“与……同义”类

这类形式,主要是用于补充说明本义以外的意义和另外一个常见词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一般结合本义说解。例如:

宀,深度也。女在深屋之下则“安”,女正位乎内也。借为“岂可”之辞,与“宁”同意,谓讵可安然如此也 (P114)。

王船山研究《说文》是对许慎汉字形义统一理论大胆继承,他在《广义》中直接继承了《说文》本义,并用这种理论分析词义的发展演变和语言文字的应用,当发现某些字形不能显示字义,或者词义无法从字形结构上找到根据,就会毫不客气地斥之为“不典”、“与六书无关”、“非是”、“尤谬”、“非”、“迷真”、“荒谬可哂有如此者”等。因此,《广义》词义训释的第一个特点便是和汉字形体结构分析密切相关。

(一)以形索义

以形索义的方法,是运用表意汉字的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语相互适应的关系来推求本义的方法。《广义》本义大部分直接来源于《说文》,其运用“以形索义”并不体现在如何探求本义,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说文》本义为基础,校正与字形不合的训释

《广义》大部分直接沿袭了《说文》对词的本义的解释,但对其中有认为解释不科学或者不正确的地方,王氏会对字形进行重新分析,以达到准确解释词义的目的。例如:

竟,乐曲尽也,故借为“毕尽”之辞。古者“疆竟”字亦但作竟,一国之封域止于此也。《说文》加土作“境”,音居领切,亦似赘 (P153)。

萍,从水从苹,浮萍也。有绿、紫二种。本训云“水草也”,谓此;乃又云“苹也”,则误矣。苹,陆生之草,鹿所食者。《说文》如此类疎舛者不一,读者当广通而折正之 (P180)。

配,训云:“酒色也,从酉从妃省。”配非不正之辞。妃非以色说人者,何言酒色哉!昏礼以合巹为交好之始,故巹亦从己。酒所以合二姓之好也。配,合也。昏娶以共事宗庙,成室家,故借为合而有助之辞。自宋以来,谓流放充军为配,文移俗陋之言 (P282)。

以上举例都是《广义》指出《说文》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王氏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同样依据的是“以形索义”。“竟”本义为“乐曲终止”,引申为一切事情的完结、终止,“疆界”是一国土地的界限,也就是指国家土地至此为止,再远就是别的国家了,这个意义包含在“竟”里面,而《说文》为“疆界”立了字头“境”,王氏认为此举纯属多余;“萍”的本义,《说文》以为既是“水草 (浮萍)”,又是“苹”;而王氏认为“萍”就是指浮萍,“苹”是“陆生之草”,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植物,不应该混同。《广义》指出《说文》“萍,苹也”的训释是许慎的疎舛之处。王氏驳斥了《说文》对“配”的训释:一是本义与“酒色”无关;一是“配”的构型分析应该是“从酉从己”。

2.阐明造字之旨,印证《说文》本义

《说文》据形立训,且只训释本义,在对汉字构形分析时并不会对构形理据进行说明。《广义》作为研究《说文》的著作,在继承其本义的基础上,还会对《说文》的构形分析作进一步的解释,从而贯彻了以形立训的主张。例如:

作,起也。“三嗅而作”,“舍瑟而作”,其本训也。借为“造作”之作,音侧个切。俗別立“做”字,非。人将有为,必从坐起,从人从乍,乍然而起,将有为矣 (P94)。

闲,古闲切,从门从月,门中见月,光居两扉之中际也。必从月者,夜暗则中际之光易见也。俗以从月者为“闲静”之闲,别从日以为“间际”字,谬矣 (P108)。

《广义》对“作”、“闲”两字都进行了构形理据分析,“从人从乍”就是指“人突然地站起来”;“从门从月”被分析成为“夜晚月光透过门缝照射进来”。王氏阐释每个字的造字意图,以此来照应说明《说文》本义。

3.将声符当作义符,探讨词义来源

汉字声符表义源于《释名》,而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却将声符和字义绝对化,以为它们之间可以划等号。《广义》对《说文》中的形声字的分析都是“从某从某”,将声符直接当成义符,把形声字当作会意字,这是王氏训释词义时对形义关系的一种理解,以此探讨词义的来源。例如:

甞,口吮以知其味也,从尚从甘。尚,庶几也,庶几知其甘也 (P167)。

甞,《说文》是“从甘,尚声”,《广义》分析为“从尚从甘”,“尚”直接表义“庶几 (希望、想知道)”,想知道其中的滋味是否甘甜,就很好地契合《说文》本义“口吮以知其味也”。这种声符被分析为表义构件的情况在《广义》中很常见,其中最富代表性的就是王氏认为凡是表示水名的字都另有本源,而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声符所表示的意义。例如:

濡,本训水名,出涿郡固安县。今固安之水,直沽也。凡水名皆先有所取义,因而名之。《说文》不求其制字之原,但据水名为正训,未尽六书之义。濡从需;需,待也,又与“耎”通,弱也,故为霑滞耎弱之意,音儒。“儒”亦缓弱之称。固安之水,或以流缓得名,则霑濡、濡滞自其本训,《说文》之解固矣 (P173)。

淹,本训云:“水出越巂徼外”,今之马湖江也。《说文》仅注水名。其字从水从奄,乃水多奄被之义,则“淹没”其本义也 (P185)。

《说文》对“濡”、“淹”之类表示水名的字训释都很简略,而《广义》坚持“凡水名皆先有所取义”的主张,对这些字的声符进行了意义分析,从而索求了所谓的正训。“濡”的本义为“霑滞、耎弱”,淹的本义为“淹没”,江河命名正是以此为依据的。

(二)据本义探讨引申义

《广义》就是“广《说文》之义”,因此,该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在《说文》本义的基础上罗列了大量《说文》所没有涉及,而文献和现实生活又大量使用的其他意义。面对一个词所含有的多个意义,如何梳理意义之间的关系,怎样看待词义演变的规律,《广义》都给予了大量关注。

1.系统性

船山在训释词义时比较重视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每个词的本义与由本义衍生出的其他诸义之间,本义以外的诸义之间,以及词义与汉字形体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并且能相互照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例如:

施,本训旗动貌。旗动而风飐之,有飘扬自得之象,故“施施”,自得貌也。动旗所以命众,故借为“施命”、“施教”之施。旗动则大展,故借为“施张”之施。有发扬麾散之义,故借为“施与”之施。俱如字读。或发“施与”为羊侍切者,赘。若“迤行”之“迤”,从也从辵,邪行也。借为草蔓邪延之辞,音移尔切。经传作施,传写之讹 (P237)。

按:施的本义为“旗动貌”,旗帜飘扬有“飘扬自得之象”,两者形态相似,故引申为“自得貌”;旗帜作为一种实物,最早是用来发布政令或者军令,故施引申为“施命”;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也叫“施教”;“旗动则大展”,即挥舞旗帜,命令开始推行,故又引申为“施张”;因经传的“传写之讹”,施又具有了“逶迤斜行”义,即“草蔓邪延之辞”。《广义》的训释没有区分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但是“施”各个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却得到了清晰说明,每个意义都有相应的位置,从而构成了比较完备的词义系统。我们可以用义列的方式表示:

施:旗动貌——自得貌

——施命——施教——施行

——草蔓邪延之辞

若,本训择菜也,一曰杜若,芳草。择则各从其类,故借为分类之辞,曰若某若某。择菜者以类相从,茎叶相肖而后留,故借为似也,与如通用。转为转语词,曰“若使”、“若能”、“若夫”之类者,择于彼而不然,别为一类之意。又借为顺也者,肖者顺,不肖者逆,顺从其类,必其择美而一致者也。宛转相借,用者不知其所自始矣 (P264)。

按:若的本义为“择菜”,或者“杜若”;择菜就有分类,故引申为分类之辞;择菜就得把相类似的放一块,若引申为“似”,与“如”通用;择菜还和假设相似,“择于彼而不然,别为一类之意”,故若引申为“转语词”。择菜时把相同的合乎要求的留下,这也有顺从的意思,即“顺从其类,必其择美而一致者也”,故若也有“顺从”义。用义列表示:

若:择菜;杜若——分类之辞

—— (相)似

——转语词 (如果)

——顺从

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出,《广义》虽然没有详尽归纳出每个词的词义系统,但是用“借为”等训诂术语联系出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也展示了王氏脑海中的词义观:一个词的所有意义都是由本义演变而来,它们与本义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富有层次。船山在梳理单个词多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努力,突破了以往《说文》研究者只关注本义的束缚,拓展了词义研究领域,也为后来的乾嘉名家全面描写词义打下了基础。

2.规律性

词义演变是有规律的。《广义》分析词义演变时虽然没有总结出明显的规律,但从训释词义的实践可以看出,船山对引申规律是有所把握的。例如:

戏,本训三军之偏也;又兵也。兵,谓交兵相击,如《春秋传》“请与三军之士戏”,犹言“士兵之”。……借为“戏谑”者,谑者以言相击,有交争之义,与谑从虐意同(P121)。

服,从般省,非从舟也。车之般旋,其用在服马,“地用莫如马”,故训用也。借为“衣服”字者,衣服附身,犹服马附车也,故著衣曰服。转借为服从之服,亦言其相附也,与“依”同意。其车箱称服,则以车箱与服马相当而立言,亦但如字音,不必音“负”(P140)。

以上可以看作是船山对同状引申规律的运用。所谓同状引申,是指不同事物的外部形状 (包括形状、性能、功用等)相似,可以共名或同源。戏,本义为“偏师、兵器”,用兵器相击可以成为“戏”,以言语相加,嘲弄对方与之情形相似,故“戏”引申为“戏谑”。段注:“戏,一说兵械之名也。引申谓为戏豫,为戏谑。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故相狎亦曰戏谑。”[4]服,本义为服马,即“车右边的骖马”,服马因辕而和车依附在一起,衣服的作用与之相似,故服引申为“衣服”义。《说文通训定声》:“服,转注为衣服,衣所以卫体。”[5]王氏正是抓住不同事物间存在的各种相似性的特点来揭示词义演变规律的。

(三)关注汉字使用

字书有关照现实语言文字生活的传统,历代的小学家都会对口语和书面语中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对社会用字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对字形音义的复杂关系进行梳理,从而使语言文字生活的正常秩序得到维护。《广义》产生于社会动荡、文字使用混乱的明末清初,王氏在训释词义时,时常注意纠正流俗字书的书写错误,关注当时的汉字使用情况。

1.理清文字之间的孳乳替换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文字的替代行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理清文字之间的替代关系,对于理解字 (词)义有一定的帮助。例如:

但,本“但裼”之“但”。“但踊”、“但问”,字皆从人。其从衣作“袒”者,音丈苋切,衣缝解也,今俗作“绽”。但,本去衣露体之名,而借为“徒然”、“仅有”之义,但裼去饰,仅露身也。又为转语词者,言大略不然,独有一说仅存,当別论也。其云“但令”、“但能”者,他皆不恤,独此为得,如衣虽去而身存也。今人止知“但”为转语、仅有之词,不知“但 裼”之本训,乃以袒裂之“袒”为但衣,而別立“绽”字以代“袒”,皆非 (P89)。

按:“但、袒、绽”三字,字义与字形发生了递相换位的关系,即“但”的本义字形变为“袒”,“袒”的本义字形变为“绽”。但,本义为“去衣露体”,“但裼”之“但”虚化引申出“徒然”、“仅有”之义,为了区分本义和引申义,本义“但裼”就用“袒”字来表示。而“袒”的本义“衣缝解也”的字形就用了另一个字“绽”。它们之间的替换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但但裼——徒然、仅有

袒衣缝解也——但裼

绽——衣缝解也

衰,本“衰笠”之“衰”。上世草衣,人皆服衰,以莎草为之,故音与“莎”同。上有负版,下垂草不剪,后世丧服详之。古约今侈。丧服居约,亦犹古冠之为丧冠,非别制一衣冠以饰哀,哀岂有饰者哉!凡“衰笠”、“齐衰”,皆音莎。俗于“衰笠”字从艸作“蓑”,而读“衰服”为“催”,或加“糸”作“缞”,皆非。其用为“衰弱”字,与“盛”对者,以居丧服衰,毁瘠而弱也。又借为“等衰”者,轻重之差,莫辨于丧服,降杀不可紊也。凡“衰弱”、“等衰”,皆音初危切,俗读“衰弱”作“洒”平声者,非(P73)。

按:“衰”共有五个意义,《广义》在解说词义演变时交待了“衰、蓑、缞”三字的孳乳过程:衰,本义为“衰笠”,它的功用是避雨,后来“衰”字被用来表示“丧服”,成为居丧的标志,后人为本义另造“蓑”字,而为“丧服”义造了“缞”字,而“衰”字解放出来,用于表示“衰弱”等义。王氏主张不用另造新字,所有的意义都用“衰”字承担,但我们还是从他的说解中了解到了“衰”与其他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可以简要表示为:衰,草衣,俗作蓑—丧服,或作缞。

《广义》中像“但、衰”之类,因词义的变化而导致文字功能发生变化的情况还有很多,王氏正是抓住了词义变化的这个根本原因,才能理清汉字使用变化的复杂局面和阐明文字的正确书写。

2.辨析同义字 (词)、同音字 (词)的细微差别

汉语中意义完全相同的等义词是非常罕见的,所谓同义字 (词)大多数情况都是意义存在细微差别,如果不细致分析和谨慎使用,就容易出错。《广义》对同义词的辨析细致入微,例如:

弘,弓声也。宏,屋深响也。二字皆以声响洪壮为义,具可借为“大”训。然言“宏远”、“宏深”者,不当作“弘”。弘,开弓发矢声,故有开张、扩大之意 (P59)。

童,与妾同义,皆从辛。辛,罪也。罪人没入为奴,男曰童,女曰妾。童从重省里字上出。其“僮子”之“僮”,从人;人,美称也。今俗于“僮子”字省去人傍,已指良为贱;于“童仆”字反加人傍,尤为颠倒。凡字不得已而从省,未有可妄为增益者也(P113)。

船山辨析同义字 (词),既分析字 (词)义的共同之处,也辨别它们的细微区别。“弘”、“宏”本义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含有“声音洪壮”的意义特征:拉弓时弓弦所发出的声音浑厚;空荡屋内所发出声音能产生回响,故而洪亮。也因此“弘”、“宏”甚至能共同引申出“大”义,即在“大”这个义项上两词意义相同。宏,指回声悠远,因此“宏远”、“宏深”等词用“宏”字;弘,指开弓发出的声音,拉弓动作的形态与“开张、扩充”相关,因此它们只能用“弘”字表示,两者不能混淆。“童”、“妾”都是指因获罪而变成奴隶的人,之所以同义,与它们的形体所含的表义构件“辛”有关。“童”、“妾”的区别是它们所指“奴隶”的性别。

《广义》所辨析的同音字 (词)都是指“音同义别”。口语词读音相同,还可以用书面语分辨,但如果同音的口语词在转换成书面语时所使用的同音字混用,就会导致信息的传达错误。船山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积极辨析同音字的意义差异。例如:

掩,敛也;揜,覆也。音同义别。掩有藏戢之意,敛而不侈,善词也。揜,盖藏隐蔽,不使人见,恶词也。窆棺下土曰揜,自上蔽下野。鸟翼敛而相荫曰掩映也。俗多互讹 (P290)。

灼,炙也;焯,明也。二字同音之若切,而义别。“或燔或灼”,及以焞加龟上曰灼,则作灼。若《周书》“焯见三有俊心”之类,皆应作焯。焯从卓;卓,高也,举火高则所见者徹。经传作灼者,传写之讹 (P270)。

面对这些时常混用的同音字,王氏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掩”,是“善词”,即褒义词;“揜”,是“恶词”,即贬义词。从汉字形体结构分析的角度,焯,从卓,卓,高也,因此“焯”字的构形意图是“高高地举着火把”,表示的词义为“光明”,这与表“灼烧”的“灼”字完全不同。

《广义》所探讨的问题不限于词义,还包括文字、音韵、语法等多个方面,是一部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说文学著作。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研究《说文》的重点是继承并阐发许慎“形义统一”的重要思想:根据汉字形体结构索求本义,立足《说文》本义探求引申义,结合字形和词义考察汉字使用情况。在王阳明学说泛滥,俗学末流空疏不学,学术界毫无根据地疑古的时代背景下,王氏能坚持并贯彻这一思想难能可贵。但是,形义统一的原则只适用于文字创制的初级阶段,随着语言发展和文字使用过程的漫长这种原则渐渐模糊,甚至被破坏。身处明末清初的王船山,仍然固执地根据形义相统一的理论来分析已经变得不再象形的楷体汉字结构,探讨词义变化,其行为本身已然值得商榷,其研究成果肯定存在有不足的地方。

注释:

① 论文部分内容参考了本人硕士论文《〈说文广义〉“借为”研究》,感谢导师吴泽顺教授的悉心指导。

[1]杨坚.王夫之《说文广义》:编校后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6:414.

[2]王夫之.说文广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6:55.

[3]李建清.说文广义“借为”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8.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630.

[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A Brief Comment on the Expla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inWang Chuan-shan's Shuowenguangyi

LI Jian-q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Shuowenguangyii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that reflectedWang Chuan-shan'slinguistic thoughts.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Explanation style fromWang Chuan-shan'sexplaining the meaning of words,and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Explanation from three aspects:explain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 structure,the extended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meaning,showing great attention to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t suggested that explanation should correspond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structure.It w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Wang Chuan-shan'sstudying onShuowenjiezi,and was a fundamental feature of Explanation.

Wang Chuan-shan;Shuowenguangyi;explanation

B249.2

A

1673-0313(2012)02-0007-06

2012-01-12

北京师范大学2009级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 (2009101)。

李建清 (1976—),男,湖南郴州人,博士生,从事文字训诂学研究。

猜你喜欢

王氏本义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中医按摩市场潜力大 王氏推拿让你更赚钱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