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政府、社区、高校合作的三赢模式

2012-08-15姚彬彬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均等化公共服务社区

姚彬彬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我国的一个中长期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让社会上的每一位公民,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 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政府利用公共资源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公共产品.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基本保障[2].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盘大棋,各地政府在推动这项巨大的工程时遇到了种种难题. 社区体育作为城镇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各方资源、整合各部分力量发展得更好,关乎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局.

1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政府和社区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方面

1.1.1 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重奥运项目,轻基础项目、业余训练及非奥运项目[3]

各地政府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往往看重政绩体育,对民生体育关注不够. 在体育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则相应的表现出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比例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比例小. 因此,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比较有限,财政预算常态化、规范化还不够,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1.2 体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很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西部地区公共体育事业经费出现严重不足,而城乡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事权下移,财权却层层向上集中[4]. 因此最基层的乡镇财政,其体育经费往往捉襟见肘.

1.2 社区方面

1.2.1 缺乏正规的体育场地设施

社区居民要进行体育锻炼,必备的体育场地设施是首要的物质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居民体育锻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造成了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锻炼的需求[5].

1.2.2 缺乏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居民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体育锻炼,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必不可少的. 社区要想组织有效的体育活动,体育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非常重要. 有一定病患的居民,也需要得到比较专业的指导,否则因不当的锻炼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呈现出严重不足的状态. 这与我国社区指导员的待遇普遍不高有关,也与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1.2.3 缺乏必要的专项经费支持

社区体育一般由街道办负责. 作为基层的管理部门,街道办的经费本就极其有限,能用于社区体育上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

1.2.4 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锻炼的行列,反之亦然. 目前,我国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以退休人员、中老年人居多. 而中青年要么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没时间参加,要么因为发现锻炼的多为老年人,而不好意思加入锻炼的行列.

2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政府、社区、高校合作的前景

2.1 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

2.1.1 丰富的体育场地资源

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中,高校(本文所指的高校一般为拥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在体育方面是属于有巨大优势的群体,其体育场地资源往往由政府投资兴建,场馆多、种类多、数量大、面积大,生均场地占有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均远远高出国内其他群体.

2.1.2 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

体育院系的管理人员、专职教师、体育院系各专业的学生都有着丰富的体育组织管理经验、教学经验,掌握多种项目的基本技能以及健身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2.1.3高校大多毗邻社区且闲暇时间多

我国高校大多分布在市区,周围有众多居民区. 高校中寒暑假加上平时的节假日、双休日全年一般能达到180多天,而这其中很多时候场地都属于闲置状态. 这就为高校体育服务于社区体育创造了良好的场地环境,而且这些时间老师和学生也处于休息状态,为服务社区体育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2.1.4 高校特有的实习平台

体育院系的学生毕业前必须参加实习,以锻炼其专业水平,将他们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为以后顺利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也为高校体育服务于社区体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机.

2.2 各取所需,合则三赢

2.2.1 政府方面

对政府而言,在现有的条件下推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无疑是非常大的,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特别是城市农村两头体育的发展难以兼顾. 如果有高校的体育院系服务于社区体育,则首先可以大大缓解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问题,其次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场地不足的问题. 这些问题得到缓解后,政府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资金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去服务于农村体育.

2.2.2 社区方面

在政府、高校、社区的合作中,社区体育无疑是最大的受益方. 对体育专业人才和体育场地资源的需求能得到有效缓解. 如果这样的合作能形成机制并规模化,将对社区未来的发展开创出更好的局面.

2.2.3 高校方面

对于高校而言,虽然处于服务的输出方,但是其好处也是很多的. 首先它丰富和实现了高校的服务社会的职能;其次它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良好的声誉、不错的知名度可以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生源;最后,还可以解决高校体育院系实习中的一些问题. 充足的社区资源为高校体育院系实习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岗位,体育院系不用为安排集中实习岗位发愁. 同时也能缓解学生分散实习所遇到的安全问题,以及分散实习学生能否足学时参加实习的问题. 学生在指导社区体育的同时,自身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而且可以早一步接触真实的社会,为以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政府、社区、高校合作面临的问题

3.1 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功能

政府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好统筹工作,对城市社区体育的真实情况要有详细的了解,对哪些社区最需要场地帮助,哪些社区最需要体育人才的指导等情况要了如指掌. 这样,在建立高校与社区的合作中才能有的放矢,给最需要的地方安排最需要的岗位. 同时,也要做好协调工作. 任何合作的事情,往往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矛盾,政府作为中间人,在矛盾出现的时候要适时做好协调工作. 否则,合作双方的积极性都降低,合作往往会流产.

3.2 高校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

虽然是一个三赢的局面,但高校作为服务的输出方,在合作中往往会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 首先社区方面应尽力配合高校方面的工作,以提高高校方面的积极性. 同时政府可以在其他方面用合理的方式给予高校一定的补偿或奖励,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3.3 社区成员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

虽然社区居民的锻炼普遍缺乏,但并不意味着居民会乐意参加社区的活动或体育锻炼. 这就需要政府方面继续强化全面健身的宣传,让大家充分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建立健康第一的意识,理解快乐体育的独特魅力并能牢牢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 同时,社区也要尽量让更多的中青年人加入锻炼的队伍,为锻炼人群注入新的活力,加强社区体育锻炼氛围的培养和体育文化的宣传,树立一个良好的风气,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

4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政府、社区、高校合作的形式

4.1 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合作常态化

政府制定合作相关方面的政策,以保证合作常规化、经常化的持久发展下去. 同时,政府在财政和政策上给与高校和社区支持,拨出专项合作经费,要求专款专用,用于合作方面的经费不得挪作它用.

4.2 高校进社区服务

高校进社区服务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实习的形式. 实习的好处是在常规时间之内,不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时间,也不需要占用休息时间. 而且实习期间,整个实习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外出,人员方面相当充沛. 但一般高校的学生实习都是在固定的时间之内,这样在非实习期间的服务得不到保证. 高校可以实行一些弹性的学制,以保证这项工作更好地进行. 另外一种形式是安排相关人员到社区服务. 在寒暑假及平时节假日期间,派体育专业的老师或学生到社区进行体育指导. 社区如果正常上班时间举行体育活动,可以请高校派出届时没有课程的老师或学生来组织和指导.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时间段比较充足,缺点是会占用老师或学生的休息时间. 高校可以给老师和学生一定的报酬予以补偿. 这部分经费可以由政府和社区共同负担,或是专项经费来负担.

4.3 社区进高校举办活动

高校将场地开放给社区,同时履行管理职责. 一些在高校附近的社区,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出现闲暇的时候,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以进高校进行锻炼. 这样可以缓解社区场地的不足. 同时在高校锻炼的过程中,也方便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这项活动在进行时,对于较大场地如田径场、足球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室外器械等应完全免费,对于网球场、室外场馆等紧俏场地和易消耗场地可以适当收取极低费用. 这部分经费也可以由政府和社区共同负担,或是专项经费来负担.

4.4 政府组织,高校、社区合办赛事

赛事等集体活动可以大大凝聚人气,提高人们锻炼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社区单独举办赛事往往面临无合适的场地及专业的组织人员等问题. 合办赛事可以在条件较好的社区举行,请高校派员组织指导,也可以在就近高校举办,有良好的场地设施,也可以政府出面,在公用的体育馆、体育场等举行. 对于社区竞技水平较高的队伍,高校可以派队来进行对抗赛. 规模比较大的比赛,可由政府牵线让企业进行赞助,让电视台进行报道等来扩大合作的影响力.参考文献:

[1] 樊文刚, 徐曾光.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于公平正义的视角[J]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2(2): 73-78.

[2] 冯国有.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财政政策选择[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1(6): 26-31.

[3] 李 丽, 张 林. 体育公共服务: 体育事业发展对公共财政保障的需求[J] . 体育科学, 2010, 30(6): 53-58.

[4] 刘 玉. 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意义[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6): 6-8.

[5] 牛丽丽. 体育院校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双赢研究[J]. 襄樊学院学报, 2011, 32(2): 47-50.

猜你喜欢

均等化公共服务社区
公共服务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社区大作战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